李景华
每当听过一堂好课,人们往往会说:“这课真有味道,听起来真过瘾!”看来,上课是否有味道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笔者认为,课要上得有“味道”,就得灵活地运用健康幽默的语言,使教学充满趣昧;就得巧妙地运用情感熏陶,使教学饱含情昧;就得切忌全盘授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使教学具有韵味。
课要上得充满趣味
生活中没有幽默是乏味的,课堂上没有幽默则是枯燥的。美国保罗韦地博士曾对9万名学生进行过调查,从中得出结论: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老师。如果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能巧妙灵活地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就能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
记得有位优秀教师到江苏常熟某校借班上示范课,由于前来听课的人很多,场上气氛显得沉闷,学生情绪十分紧张。这位教师见状临时改变课前制定的教学环节,只见他面带微笑地征求学生的意见:“我打个谜给大家猜,好不好?”待学生同意后,他说:“一年四季大丰收,打一地名,这个地方你们知道吗?”少顷,一位女生大声地说:“常熟!”话音刚落,场内欢声笑语顿起。这个别开生面的开场白,把紧张气氛一扫而光,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形成心理上的相容,共同投人新的教学情境之中。
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既有经济学、哲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又有政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都具有严肃性、抽象性和深刻性的特点。我们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倘若采用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从观点到观点的枯燥的理论灌输方法,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幽默的教学艺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化枯燥为生动,变深刻为浅显;化单调为丰富,变沉闷为轻松;化平淡为神奇,变抽象为具体,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效果。
《哲学常识》对高二学生来讲是极其抽象的,“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一内容,更是难于理解。一位教师在教学时,为了批判庸俗唯物主义“意识活动像胆囊分泌胆汁一样”的错误观点,他风趣地说:“如果意识活动真是像胆囊分泌胆汁一样,那么,一个人思维越敏捷,岂不是脑浆分泌越多吗?在座的各位都思维敏捷,聪明过人。现在,大家不妨赶快摸一下自己的鼻子,看看有没有脑浆流出来。”这种极度夸张的语言幽默,引来学生的哄堂大笑。在笑声中,学生领悟了知识的真谛。又如:一位教师讲授高一《经济常识》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时,为了描述当前有些农村的生产现状,讲道:“有些农村的主要劳动力都进城打工、弃农经商去了,种田的是一支三八六一部队。”将“三八”、“六一”说成是妇女、儿童的代称,含蓄幽默,使教学语言产生了令人深思的趣味感。
有位外国著名演说家海因兹.雷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因此,作为政治教师,就应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像火种,点燃学生心底的兴趣之火;像石块,溅起学生心灵港湾的兴趣之波,使我们的课堂摆脱“闷气”和“匠气”,从而充满“生气”和“灵气”。
课要上得饱含情味
在我听过的众多思想政治课中,不少政治教师就教学内容的完成和自身专业知识的储备来说无可挑剔,但课堂气氛似一潭死水。生性活泼想象满怀、情感丰富的学生,在教师的教学专制中、主体性被扼杀。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痛苦地在知识的沙漠里跋涉。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与教师的“一言堂”、“传声简”、“搬运工”的教法有关,另一方面却是教师缺乏人情味所致。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一大特点,学生本身就具有一种情感潜势,这种潜势在外界刺激下就会引发出来。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实现其教学目的和任务,要使学生获得真理、完善道德,就不能忽视情感因素。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有过这样的诗句:“功战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们应用自己的情感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使学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听课的热情,这是获取教学理想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一些优秀教师饱含情昧的课,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在导人新课时,教师积极营造一种以情夺心、为之一惊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励学生“我要学”的浓烈的学习情趣。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动情引情,学生人情、抒情,师生共同围绕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充分发挥情感的信号功能、调节功能和强化功能,对重点问题突出讲,对难点问题剥开议,对疑点问题展开争,对热点问题及时评,对一般问题精要析,并且适时引入优美的诗歌、抒情的歌曲情理横生的故事、富有哲理的谚语等,努力创造一种情意盎然、欢快愉悦的教学情境。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有引人人胜的导语,情意盎然的教学过程,而且还应有情味袅袅,似品香茗、如咀甘果的“收尾”,课结束,但情犹存。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这一内容时,在师生共同列举了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后,课将结束,但他趁势转人抒情,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没有理想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追求真理的青春是没有光彩的青春。在那江河破碎的年代,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满腔的热血点燃了理想的火把,才照亮了这个天空,照亮了这片热土,拯救了这个民族!”这节课,执教者精心设计了独具情意的终课之曲,以情语摄魂,让学生执卷留恋,使这节课锦上添花。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没有情感的课堂教学是一杯水,而融进了情味后,奔流的则是鲜红的血液,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情感的共鸣。
课要上得具有韵味
法国作家梅里美说得好,作诗只能说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自己去补充,从而分享創作之乐,品尝诗的真味。写诗是这样,作画自然也不例外。
记得有两位著名画家画过这样两幅画,一幅画是:马儿在前面行走,几只蝴蝶在后面紧紧追逐,围绕着马蹄翩翩飞舞。画面简单,不见一花一草,但“含不尽之意于画外”,几只蝴蝶却能激起欣赏者的丰富联想,生动地表现出“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寓意,令人叹为观止,不得不佩服画家的巧妙构思和艺术造诣。另一幅画是:“深山藏古寺”,画面上不见寺庙的一瓦一角,只见到在溪边汲水的老僧,却能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想。这大概就是所谓艺术的魅力吧。倘若画家不是这样表现,或是让马儿行走在鲜花丛中,或是让老僧在古寺庙中念经,那就俗不可耐,毫无韵味了。
据此,我联想到课堂教学的艺术,觉得教学艺术与写诗作画一样,颇有相通之处:教师讲课也只能讲到七分,其余三分应该由学生自己去补充,去.创造。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改变传统观念,课堂教学不应讲通讲透,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留足学生思考的余地,让学生自奋其力,自求其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我曾听过两位教师教《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这一内容的课,尽管教学内容完全一样,学生的原有水平基本相当,由于教学方法有别,其教学效果却迥然不同。
一位教师滔滔不绝讲了一课,他惟恐学生不理解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把教材,上的知识要点和自己的理解和盘托出,犯了艺术上所说的“直露”的毛病,该让学生自己思考的地方也越俎代庖了。老师已经把话说清说透了,学生只有空叹“眼前有景道不得”了,哪里还有什么创造性可言呢?
另一位教师却不是这样,而是采用引而不发的方法,不全盘授予,把功夫用在点拨上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重视给学生留下再创造的广阔天地,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含英咀华的乐趣。这位教师一踏进教室,便在黑板上板书“谈腐败现象”,然后请学生联系教材内容思考这个问题。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争先恐后发言:有从联系的角度,认识到腐败现象是与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相联系的,与党的性质、宗旨是格格不人的;有从发展的角度,揭示了久经考验的中国共产党是能够经受住执政考验的,腐败现象会不断得到抑制和克服;有从矛盾的主次方面,指出腐败现象是支流,党的主流是好的,孔繁森式的干部占多数,而像王宝森这样的败类毕竟是少数;还有从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角度、质变与量变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感受。这节课教师并没有讲多少话,但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收到了“此时无为胜有为”的最佳效果。
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课堂教学要有韵味,关键是教师的引导不能直露,更不能全盘授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个中缘由,我们可以从“马蹄香”和“深山藏古寺”中得到启示!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情味、韵昧并非是互不相干的,它们是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兼容的。在教学改革的征途上,让我们共同探索,真正把思想政治课上出味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