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学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同时他又指出,“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育如何才能担负起这个特殊的使命?最关键的是必须造就一支自身具有创新能力同时又善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为此,我们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塑造教师侵康人格,激活内驱力。
一个教师的创新能力不仅受其知识结构的影响,还受其人格的制约。
我们认为:教师应具有的人格特征的内涵表现在诸多方面,主要体现在三点上:一是奉献精神,这是教师健康人格特征的根本;二是自我完善的主观能动性;三是敢于创造的精神。在教学中敢于打破教育陈规、探索新的、科学的教育模式。
一个缺乏奉献精神和主观能动性的教师,一个没有创造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的教师,就不可能充满创造活力,因此,加强教育引导,塑造教师健康人格,是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塑造教师健康人格的主要途径是切实有效地抓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为此,我们坚持从几方面做好工作:一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引导教师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二是用优秀典型激励人。一方面我们组织教师向全国知名的模范教师学习;另一方面,在全市每年开展“四个十”评选活动,即十面师德红旗、十名优秀校长、十名模范班主任、十名园丁新秀,并将他们的事迹编印成册在全市推广,以确立体现时代精神的教师形象。三是用活动吸引人。几年来,全市广泛开胰了争当“教书育人的好园丁”、“教学改革的领头人”和”助人为乐的热心人”活动,激励敦师上进,优化校内人际关系,形成互学互促、互爱互助、比学赶帮的好局面。
二、调整教师知识结构,增强认知力。
一般来说,认知力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创造能力角度看,认知力主要包括知识经验、思维能力、自我学习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四个方面内容。提高教师认知力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正如有人说的,“牛顿的苹果落地,爱因斯坦的光速飞行,这些思想火花如果没有数学、物理知识作为基础都会熄灭。灵感只光顾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如何增强教师的认知力呢?
首先,我们组织和引导教师坚持自觉学习和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一方面要求教师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修养,确立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这是教师提高教育认知力的前提条件,没有教育理论准备的头脑,是不可能产生教育创新的灵感的;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兼收并蓄,达到宽广厚实的程度:再一方面是学习创造力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开展创造活动的方法和技术,学会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逐步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科学方法论的素养。
第二,深化师训改革,探索培训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为了适应增强教师认知力、提高创新能力的需要、我們重点实施五个“转变”。一是由以知识单科加深为主向单科加深与多科拓展并重,使教师的知识达到“博”与“专”的统一。二是由以知识更新为主向知识更新与能力增长并重转变。以知识更新为基础,以能力增长为切人点,切实提高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三是由以知识进修为主向知识进修与教研实践并重转变,形成教研为导,进修为主,研修结合的模式。改变研修脱节,只修不研,或研而不修的现象,使教师培训工作既完成知识培训任务,又培养一批科研型的教师。四是在理论讲授上由以传道性为主向传道性与超越性并重转变(所谓“传道性”是指在理论讲授上,只讲是什么和怎么样;所谓“超越性”则是重点讲为什么以及对其分析、评价、比较、批判,以形成新观念),以培养发散性和批判性思维。五是师资培训的教师由专职为主向专职与兼职并重转变。聘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的专家做教师,以提高培训效果和创造的感染力。
第三,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创造实践。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认知力的增强尤其是实验操作能力的增强只有在大量和反复的实践中才能获得。
第四,实施“名师工程”,带动教师认知力的提高。我市从1996年开始实施“121”工程,即用五年多的时间,在全市培养10名专家型教师、200名学科带头人,1000名骨干教师。制定了三类教师的评选条件,明确了各类教师的职责和权利。组织了评委会,每两年评选一次,实行动态管理。这个工程的实施不仅培养了一大批骨千教师,而且激励广大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尽早进入“121”的行列,从而促进了整个教师队伍认知力的提高。
三、创造良好环境,优化外促力。
教师个人创新能力的形成,既离不开个人的创造欲望、创造精神和经过勤奋学习、善于学习、敢于实践而积累起来的广博学识,又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我认为有利于教师创造能力提高的社会环境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创造氛围,形成创新光荣,守旧耻辱,创新者得奖,守旧者受罚的局面,真正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讴歌的那样:“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二是实践机遇,让每个教师都有一试身手的机会,要向他们布置在教育教学领域进行创新的任务,使每个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三是物质条件。主要是指教育条件装备、实验场地、图书资料和信息传输手段等。良好的物质条件对教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行动都能起到诱发和促进作用。
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首先要深化管理改革,强化竞争机制,促使人人奋斗。一是要继续全面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工聘任制、结构工资制、考核奖惩制。二是打破职称评聘上的论资排辈和终身制,对不能履行相应职务职责的实行高职低聘,反之低职高聘,以激励教师不断的进取向上。三是定编定岗,择优聘用,下岗分流富余人员。通过管理改革,彻底改变千和不干、千好干坏、千多千少一个样的状况。
第二,开展群众性教科研活动,增强“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意识,形成人人开展科研,个个从事创造实践活动的局面。以国家和省级课题为龙头,以市级和校级课题为基础,以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和机制为核心,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全员性的科研活动,使每个教师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群众性的教科研中不断得以升华。
第三,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条件装备,为教师开展创造实践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还尽可能地关心教师,为教师排忧解难,让教师全身心地投人到教育教学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