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请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

2000-04-28 07:53李镇西
人民教育 2000年2期
关键词:心灵思维教师

李镇西

作家陈燕丹曾这样评论上海《萌芽》杂志发起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让我吃惊的是,那些在拾到一分钱的主题上开始写作文的孩子们,一旦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写作,他们还是会迅速地洗尽铅华,表现出一个原生的自己,那些长长的句子,纤细的伤感,那些富有含义的、幽暗的多愁善感的细节,那些欲说还休的情致,甚至是那些与作文训练格格不人的词库,他们在作文的覆盖下还有一个秘密的写作世界。”这段话,让我不由得对创新教育的理解有了一个新的思路。

直到现在,说起创新教育,有些教师首先想到的往往只是思维品质和具体思维方法的培养,比如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或这样“性”、那样“性”,以及“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等。应该说,针对学生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所形成的僵化思维模式,这些引导和训练当然是很有必要的。但我认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是要点燃学生熊熊燃烧的思想火炬,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我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在能力,所以教师要做的首先不是从零开始的“培养”,而是提供机会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说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敢想”。创造,意味着思想解放。而学生一旦获得了思想解放,他们所迸发出来的创造力往往远远超出我们的意料。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教师创设民主、宽容的教学气氛。我们应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展开认识活动,所以说,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是发展(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发展”而不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然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我们过去的语文教育却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的精神自由: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封建文化的残余至今还阻碍着我们的教育走向民主与科学。在师生关系上,一些善良的教师往往不知不觉甚至是“好心”地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感情;在某些语文课堂上,不但没有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反而存在着惟师是从的思想禁锢一学《孔乙已》,学生只能·理解这是鲁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学《荷塘月色》,学生只能理解这是朱自清对“四一二”大屠杀的无声抗议;学<项链》,学生只能把路瓦栽夫人理解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的典型;写《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学生往往会习惯性地写老师,而且多半会把老师比做蜡烛;写《在升旗仪式上》,学生往往会写“朝霞满天,红日初升”,然后是对革命先烈的联想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赞美,最后想到的是自己的“神圣使命”;写景,只能是借景抒情;写物,只能是托物咏志;写事,只能写有“意义”的事;写人,只能写“心灵美”的人……在如此“崇高”、“庄严”的“语文教育”下,学生的心灵已被牢牢地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哪有半点创造的精神空间可言?

也许这种“奇怪”的现象不是个别的:有的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但在课外却对文学作品情有独钟,甚至如痴如醉;有的学生写命题作文一筹莫展或套话连篇,但私下写的日记或随笔却灵气飞扬……这说明了什么?我认为,这说明人的心灵一旦冲破牢笼,必将成为自由:飞翔的思想雄鹰或纵横驰骋的感情骏马!因此,所谓语文教育中创造精神的培养,首先是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

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马克思的战友威廉·李卜克内西曾这样评价马克思:“他是一个彻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还要崇拜别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他辛辛苦苦得到的他所珍爱的理论,只要他确认这些理论是错误的。”我认为,教师也应拥有这样一种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的人文精神。我們实在无法设想:一个迷信教材、迷信教参、迷信高考题的教师会培养出富有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教师的心灵自由,取决于教师宽阔的人文视野;我们应该博览群书,站在人类文化成果的高峰俯瞰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我们的心灵应该向古今中外的大师们开放。心灵自由的教师必然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容精神,这首先意味着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信任和尊重;教师不仅要容忍学生的精神个性,更要容忍学生对自己说“不”,因为只有教师民主的阳光,才能照亮学生创造的原野。

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就要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这里所说的“迷信”主要是指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教师的迷信、对名家的迷信、对“权威”的迷信和对“多数人”的迷信。我经常给学生说:“世界上不存在万能的圣人;老师也好,名家也好,权威也好,都不可能句句是真理;我们所学的课文,即使是千古名篇,也不可能完美无瑕;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是应该的,但这些意见只能供我们独立思考时参考,而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对某篇文章的看法,我们只能忠实于自己的心灵,不能盲目从众。决不能用别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讲《烈日和暴雨下》,我问学生喜不喜欢这篇课文,绝大多数学生说喜欢,惟独有一个学生说他不喜欢,他还说出了不喜欢的理由。尽管他的理由在我看来是多么“幼稚”,但当绝大多数人说“是”时,他敢于说“不”,而且是对一位文学大师的作品说“不”——作为教师,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我赞赏他不迷信、不盲从的勇气!我当即表扬了他的这种勇气,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

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特别是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自由的论坛:面对课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学生和作者之间应该平等对话;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思想碰撞。教师当然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但这种“见解”只能是一家之言,而不能成为强加给学生、强加给作品的绝对真理。教师可以说《荔枝蜜》以“做梦变成小蜜蜂”结尾是多么的“含蓄”而“巧妙”,学生也有权利说:“这太做作,读起来别扭!”教师可以说《分马》中郭全海动员积极分子将自己所分的牲口都拿去让王老太太挑选是说明了郭全海的“崇高”、“无私”,学生也有权利说:“郭全海不应该这样做,这不是迁就自私的王老太太吗?”少年的眸子往往比大人的目光更明澈,没有太多世故的心灵,往往对课文有着比教师更独特、更深刻的理解——多次听着学生评论名家名篇时的“惊人之语”,我常常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

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就应允许学生写他们自己的文章。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体现,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如果学生不敢在文章里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其文章必然充满新八股的气息,而八股文绝无任何创造性可言!我对学生的作文要求是八个字:“真情实感,随心所欲。”只要真实、健康,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且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一可以写真诚的崇高情怀,也可以写有趣的平凡生活;可以写现实的眼前景物,也可以写幻想的未来世界;可以与老师商榷,也可以与大师对话;可以评论经典,也可以改写名篇;可以“大江东去”,也可以“小桥流水”;可以鄙薄蜜蜂,也可以赞美老鼠……总之学生的文字应该是掠过晴空的云彩,它美丽多姿而又呈现出个性的色彩。被解放的心灵有着无穷的想像力:“大海是无边无际的草原,雪白的浪花就是那数不清的羊群。”“月亮哭了,泪水化作了星星。““雨,是出走的孩子,它终于回到母亲的怀抱,述说着天上的故事”……读者能相信这些诗句是我班成绩并不太好的学生写的吗?其实,我并没有给他们讲诗要如何如何写,只是让他们自由想像,于是,属于他们年龄的诗句便流出了他们的心灵。

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就是给学生以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当我们无视学生的潜在能力,把他们当做“低能儿”进行“培养”的时候,学生的表现也许让我们不甚满意甚至失望;但是,如果我们充分信任学生,给他们提供机会并积极鼓励、激发、诱导其展示自己的智能时;学生所进发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常常令我们惊喜。

猜你喜欢
心灵思维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心灵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