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日新
平度,作为“教育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一个好典型”,曾对全国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而这影响的产生至关重要的点就是得到了《人民教育》的热切关注和大力支持。《人民教育》,作为我国教育领城最具权威性的刊物,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以正确的舆论导向热忱的服务,为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人民教育》善于捕捉教育事态发展的热点。平度于70年代末就提出了教育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并于1979年开始了“三教统筹“方面的积极探索,1982年形成了“三教统筹、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在办学形式上相互交叉,办学内容相互渗透,办学方法相互补充,办学效益相互促进,并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为多教统筹,为农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村教育的整体效益。然而在当时,由于多种原因所致,平度的做法在许多方面都得不到承认,社会认识的转变以及工作的开展都十分艰难。就在这种情况下,时任《人民教育》总编辑的朱世和等同志,在省市教委的支持下.围绕平度教育如何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服务这一主题,几乎跑遍了平度全市的基层单位,在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后,对实行“三教统筹”给予高度评价.撰写了《他们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等文章,为平度教育探索改革增添了一份强大的精神动力:平度职教体系中的职教中心建设始于1986年,针对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实行联合办学、分工管理的体制,具体采取了“三统(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三分(分口分系统预测人才需求、分口分系统提供经费、分口分系统使用人才)”的原则形成了统而不死、分而不乱的科学管理体制,继而成为全国农村第一个借鉴实施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试验中心,取得了明显的育人效益。但在创办之初,有人认为建不成或不会起作用,而人民教育等同志考察后,率先撰发了《职业教育建立职教中心》等文章,给予充分肯定和大力推广。1987年,国家教委与农牧渔业部以平度为现场,联合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工作会。至此,以“三教统筹”、协调发展和农科教紧密结合为特色的平度农村教育改革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人民教育》善于满腔热情地支持新生事物的发展。平度在确立了人民教育思想这一主旨的同时,重点加快了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两大支柱”的建设。
围绕社会主义的农村教育为谁小谁来办、谁来管的问题,平度于1978年提出了实施“三级办学、分工管理”体制的思路并于1982年正式完成了这一体制改革的任务通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心管理体制,为党政领导抓教育特别是一把手抓教育找到了一条有效而科学的途径。同时,这一体制的建立有效地调动起人民办教育的积极性,实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得到了真正的落实。《人民教育》对平度这一体制给予充分肯定,并为加快其发展鸣锣开道,认为实行这一体制是穷县办好教育的最好方法之一。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出台,确定了在我国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这对平度教育改革的实践予以更加充分的肯定。平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被《人民教育》称为“平度教育发展两大支柱”之一的人民教育基金制度,它的探索建立始于1982年,当时针对农村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我们于1984年正式建立并全面实施了人民教育基金制度,作出了《关于在全市统一筹集人民教育基金的决定》按全市人均收入的2%收取教育基金,实行“乡征、县管、乡用”。人民教育基金成为平度教育事业发展稳定可靠的经济来源。但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这一制度的形成尚系新生事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过极度困难,来自全市上下的压力都很大。就在这时,《人民教育》经多方面的实际调研,认识到这一新生事物的“闪光点”和生命力,积极肯定平度的做法,这为人民教育基金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健康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国务院关于农村教育费附加政策出台了以及后来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公布,为人民教育基金制度作了政策和法律上的保护和肯定。
为给全市教育提供必要的师资保证,平度于1985年投资1500多万元建起了师资培训中心,形成了以该中心为主体的师资培训体系,实行“地方投资.高校办学、省列计划、分工管理”的办学体制。但在当时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不论是投资建校还是在引进城市高校的智力等方面,都面临着极大困难。《人民教育》先后于1986年和1988年两次对平度的做法给予宣传报道,有了这份珍贵的舆论支持,平度坚持利用这一体制实行高层次、大跨度的横向联合,多形式、多层次高效率高质量地培养中小学师资,確保了全市师资队伍不断得到补充和提高,全市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由1978年的7.4%提高到1998年的98.9%.全市初中教师合格率由1978年的3.4%提高到1998年的92%以上。师训中心的建立,为全市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师资来源。
《人民教育》坚持根植于社会、经济的实际需要,充分尊重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善于对教育改革做追踪报道、追踪研究和追踪支持。对教育改革的新生事物,《人民教育》不是一报了之,而是以更大的热忱关注和支持新生力量的发展。80年代在对平度的农村教育改革作了连续的宣传报道后,《人民教育》继续就平度教育的深化改革予以追踪研究和支持.又先后多次作了追踪宣传,多次刊发有关我市进一步加深改革的文章。正是有了这份关爱,促使平度教育在不断提高认识、排除千扰的情况下,保持了较为健康的发展态势。
时值《人民教育》创刊50周年之际,作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更是深感《人民教育》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所起作用之重要,她始终基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上立于新时代之前列,以科学的世界观和编辑观,以正确的教育观,积极、审慎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科学、公正地宣传报道,不愧为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实践的有力武器。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到来之际,希望《人民教育》继承和发扬自己的光荣传统,为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而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