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应奎
人们最欢迎的是什么
报纸、电视、电台纷纷扩版,成为时尚。人们最欢迎的是什么?
“是新闻……如果这些新闻媒介不着意扩大和丰富新闻,单讲吃穿玩乐,尽管‘贴近生活,也是贴近不到精神和‘灵魂的,人们也是缺乏阅读热情的。”
这样的大白话,这样的普通常识,对于从事新闻工作的诸多同行,如果粗粗看过听过,如果不用心思去想,也许不以为意。然而,许多事情,出于不同人之口(不是以地位高低而取舍,而是因身份不同而各有感悟),虽然说的是同一个道理,如果你能细加品味,会有不一样的滋味。
我读上面这段话,就有这样的感觉。此话出自资深老总束纫秋先生之口,写在他的新著《悚然不敬》的“自序”里。要知道,这位曾长期担任以“贴近生活”而著称的《新民晚报》总编,这位深谙新闻三昧的老报人,说出这样的“经验之谈”,虽不能说“别有深意”,但你能忽视其中的意味?特别是面对日益繁荣的、铺天盖地的、花花绿绿的远离了新闻的“新闻纸”。
讣告也能写活
“现在的《纽约时报》每天都有整版的讣告,但这些讣告不仅仅是简单的某人去世消息,而是生动的传记。这种风格的讣告栏是丹尼尔当总编辑时开创的。丹尼尔觉得那些斯人已故的消息灰暗而无生气,好像去世的人从来就没有活过一样。他决定将讣告栏变成一个生动的版面,……一批记者开始采访一些名人,但他们是为那些名人将来的讣告做采访的。”(据3月2日《羊城晚报》:《总统女婿的记者生涯》一文)
丹尼尔,前《纽约时报》总编辑,今年2月21日逝世,享年87岁。抄引这段逸闻,当然不是要我们的记者去学什么讣告新闻(虽然我们已有名记者如郭玲春、赵兰英曾写出过告别名人的好新闻),而是从中找到了一点启示:既然连呆板干巴的死人讣告也可写活,何论其他?这就是西方记者的追求、西方记者的敬业精神:为了写活死人(或为编活版面),竟然在名人活着的时候就开始做准备!
旭日与落日
新千年的报道,成了年初世界性媒体的热点,国内报纸最引人注目的高招,是以争挤“吉尼斯”纪录的劲头扩版。对于何处最早迎来新千年的曙光,更是各家媒体竞相追逐的焦点,仅就浙东石塘元旦迎日的通讯,集中起来,大概就可以编一本厚厚的大书了。
然而,新闻或通讯就一定要这样写么?“信息”一定非要用长篇大论才能传递么?请读两则外电:
最初的阳光
【美联社千年岛基里巴斯12月31日电】新千年在午夜12点整降临太平洋。
基里巴斯千年岛上的舞蹈者戴着头饰,身着草裙摇摆着身躯,在吟唱着歌曲,告别旧日的痛苦,并宣告全世界新时刻的来临后,他们用传统的祝福的呐喊迎来了新的千年。
陆地上的第一道曙光于当地时间0点08分,照射在偏远的南极洲迪布尔冰川附近。基里巴斯于当地时间上午5点43分(格林尼治时间15点43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目睹新千年日出的国家。
最后的落日
【路透社萨摩亚12月29日电】位于南太平洋上的萨摩亚岛上的一个村庄将青史留名,那里将看到1999年最迟的日落,而同时在亚洲的其他一些地方,新千年的曙光在几小时前就已照亮了大地。
上千人来到萨摩亚的萨瓦伊岛最靠西海岸的法利亚卢珀村,观看本世纪最后的日落。至少有六对新婚夫妇将在这时举行婚礼。
两条消息,连标点在内,《阳光》仅156字,《落日》更少,仅124字,5个W、场景以至细节,一应俱全,一目了然,可说无一句废话,无余字可删。在信息社会里,从读者角度看,花这么少的时间,读这样的短讯,得这么个“信息”,文字又好读,足够了。
有比较才有鉴别。什么时候,我们的办报行家里,也能真正掌握这个看似常识性的“新闻”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