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首之变

1999-06-14 04:13孙克昌
人民文学 1999年6期
关键词:竞争上岗铁岭全厂

孙克昌

铁岭发电厂坐落在沈阳以北七十三公里、铁岭市西北五公里处旷野的一派漫坡上。站漫坡而望,市南郊蜿蜒起伏的是低低一溜山脉,绿树成荫的市区夹在漫坡和山脉之间,就如一条绿水荡漾的河流。山脉东端突兀而起,形成一座宛如龙头一般的山头,相形之下,那蜿蜒起伏而来的低低的山脉,又恰如长长的龙身一般。大概就是根据这一地貌,多少年来人们就称这道山为龙首山。电厂所处的这一地理环境,最为欣赏的人莫过于厂长肖岑远了,因为他认为,电厂吐出电,就如龙吐出水,吐出的都是动力,龙首山和铁岭发电厂就是并驾齐驱的两条龙。

铁岭发电厂是国家“八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辽宁省第一座集资兴建的大型坑口电站,1990年举行开工典礼。建厂八年来,一直处于飞速发展的变化之中,特别是最近几年,变化几乎令人应接不暇。1995年,第一期工程四台机组尚未全部投产,即被电力部命名为“安全文明生产达部标企业”;1996年,第一期工程四台机组全部投产,即获“东北电网一流火电厂”称号;1997年,“创一流”工作又突破东北电网的范围而向全国迈进,通过了电力部的考核验收。这几年,可谓年年都有新变化,岁岁面貌都不同。面对这些变化,全厂干部和职工无不欢欣鼓舞。

1998年可谓铁岭发电厂发生全新变化的一年。然而对此变化,全厂干部和职工不同以往,却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复杂的思想历程。

刚进一月,这场新的变化就来临了。东北电力集团公司把铁岭发电厂定为“减人增效、竞争上岗、实施再就业”的试点单位。铁岭发电厂召开了全厂职工代表大会,确定了减人增效工作目标。以往的变化,虽然岁岁不同,却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不像现在减人,所以也没谁担心。而这次却要减人,和以往的变化都不同;那么减人,一旦减到自己头上怎么办?谁愿减掉自己呢?因此,参加代表大会的职工说:“减人增效,就是减干部增效!”意思就是不能减职工。至于干部,那么难道就高兴减掉自己吗?

全厂职工代表大会开过不久,即一月十八日,又一更引人注目的变化到来了。电力部正式命名铁岭发电厂为“全国一流火力发电厂”,派一位副部长从首都不远千里来厂,在全厂干部和职工参加的隆重而庄严的仪式上,亲自将那块“一流”的铜牌挂在了厂办公大楼的门旁。

这块光芒四射的铜牌,激起了多少人的豪情,又牵引了多少人的思绪啊!

———已是“一流”了,还要减人吗?———只听说亏损企业要减人,没听说赢利企业还要减人的!

一块铜牌挂上了,多少对“减人增效、竞争上岗、实施再就业”的疑虑却产生了,多少寻找答案的目光都集中在肖厂长身上。

一块铜牌挂在厂办公楼门上,也挂在肖岑远的心中,然而挂的却是万斤沉重。这时,他从外地调此上任才一个月。他想,铜牌仅是自己的前任和全厂干部、职工的功劳,千万不能在自己手中丢掉呀!

“创一流难,保一流更难!”就在挂牌仪式大会上,在他的致词中,全厂干部和职工听他就是这么说的。

举行挂牌仪式那天,他乘车回到自己的独身宿舍。同以往一样,在整个职工宿舍大楼上,他那宿舍的灯光是熄得最晚的;但同以往不同的是,他一夜未能成眠。整个夜晚,他考虑的就是如何保住一流。

次日,他上班来得格外早。他在厂办公大楼门前下车,步上台阶,望见铜牌,旭日的光辉正好映照在上面,灿烂夺目。他不由得在台阶上伫步,欣然四顾,就在这喷薄而出的旭日的万道光辉中,他忽然产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以前他认为,电厂及其所在的这派长长的漫坡浑然一体,和隔着市区遥遥相望的那条龙首山一样,也是一条龙。但此刻他忽然觉得,这巍峨的办公楼、厂房就是龙首,这挺拔的烟囱就是龙角,这从厂里发出的高压电线就是龙须。和龙首山的“龙首”相比,电厂应是一个更加唯妙唯肖的“龙首”!

此刻,肖岑远因景生情,又油然想到,他曾把电厂比作龙,那么如今自己的厂成了全国一流,就是意味着,对于全国电力系统这条巨龙来说,自己的厂就是居于龙首地位了!

想到这里,肖岑远举步登阶,走进大楼,但他不是走向自己的办公室,而是车间……

自赴任以来,每天上班,他就不是先去自己的办公室,而是先去车间或科室,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识干部,稳定干部情绪。挂铜牌以后,他就更是如此。

全厂干部和职工盯着他,几个月过去了,看到的结果是———

他发现并提出了全厂生产和管理中的四十个问题。

他没有提拔或罢免一个干部。他和厂里其他领导一起研究,完善民主和科学的决策制度,制订了“党政联席会、厂务会、厂务扩大会、厂长办公会”的行政会议制度;完善安全和民主生产的运行机制,相继下发了有关管理规定、费用承包计划、奖罚办法的八个文件。

这八个文件,体现了肖岑远一向的管理经验。自他从事电力企业管理工作,至今已近三十年,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那就是治厂靠制度,管人靠威信。而制度,又是领导班子集体制订,身体力行;因而威信,也就是领导班子的集体的威信,无言的力量。换句话说,心中没有个人,唯有全厂群众,因而制度就自然而行,威信就自然而生。靠这条经验,不但企业管理搞得有成绩,也形成了他稳健而威严的管理风格。来铁岭发电厂短短的几个月,他的这一管理风格已被全厂干部和职工感受到了。

职工们注意到,这八个文件,没有一个是要减人的。

职工们思量着,年初全厂职工代表大会上确定的减人增效的目标,在肖厂长的心中又是如何考虑的?

不管职工们如何思量,不管肖厂长如何考虑,东电的试点工作却是步步抓紧,减人却是步步逼近铁岭发电厂,步步逼着肖厂长去考虑。

不觉已至秋天。东电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要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精神,实行国家电力公司颁发的新的定员标准,在沈阳召开会议,议题就是“减人增效、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会前,肖岑远去东电汇报,他拿出一个关于铁岭发电厂的“减人增效”方案,却被东电否决了,说这个方案不过仍然是优化组合而已,几年的事实已经证明,囿于中国人与人之间讲“和为贵”、讲“温柔敦厚”、讲面子的传统,实际上是减不下人的。

从春天直到这时,才引起肖岑远对减人的深深地思考。

从春天以来的多少个日子,在他的心目中,位置占得最多就是确保一流、提高一流,而对减人他思索得则要少些,更没思索到减人和确保一流、提高一流的关系。到了现在,他就不得不去思索,像铁岭发电厂这样的全国一流企业,这样的赢利企业,究竟为什么还要减人呢?减人和确保一流、提高一流的关系,究竟应如何摆法呢?

为制订新的方案,他一遍又一遍地学习上级文件,一遍又一遍地学习领导讲话,一步又一步地加深了对国务院关于要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精神的理解,一步又一步地加深了对实行国家电力公司颁发的新的定员标准的意义的理解,于是他的脑海一下子产生了一个电火花,他的心间一下子豁然亮堂了,铁岭发电厂正因为是全国一流企业,才需要减人哩!减人,不仅是为了确保一流,而且更是为了提高一流!

这个电火花就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所强调的我国的大中型企业要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

肖岑远考虑到,世界先进水平大体上分为设备技术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两个方面。从这两个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铁岭发电厂的状况如何呢?

在设备技术方面,铁岭发电厂一期工程四台机组,全是引进美国的技术由国内制造的,自动化水平与英国和美国八十年代的标准差不多,仅次于日本,可以说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了。以致荷兰的专家来厂参观时,因看到如此先进的设备,就说感觉我们的国家已是一个发达国家了。香港和新加坡的专家来厂参观时说,没想到我国竟然有了如此先进水平的设备。

然而,在生产管理方面,铁岭发电厂的水平就不是如此了。与国内比,像铁岭发电厂这么一个一百二十万千瓦的厂,一般是四千人,而铁岭发电厂才是二千零三十八人,即是人家的一半,当然应算是先进的。但与国外比,例如日本,一个这样的厂仅一百人,至多二百人,就是说铁岭发电厂至少是人家的十倍,显然又是非常落后的。肖岑远这样一比,就把我们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弊端比出来了。而要除弊端,就要减人。

肖岭远这样一比,就把我国的一流和世界的一流的差距比出来了。他认识到摆在自己面前的任务不仅是要保住一流,还要提高一流;而减人,解决人的问题,改善管理,就是提高一流的需要。

但解决人的问题,比解决设备技术问题更难。

关于这个问题,肖岑远又考虑到有个发电厂的一个干部的行凶案件。厂长调整了这个干部的权力,他因而对厂长怀恨在心,阴谋报复,竟然将厂长的双腿打折致残。人们议论此事,就归结到解决人的问题非常难,是企业领导者最感棘手和头疼的问题。

而肖岑远认为,这一案件显然是由那个干部犯罪所致,当然也反映出解决人的问题难;但肖岑远却由解决人的问题难,又进而认识到过去旧的劳动人事制度的弊端。解决人的问题之所以难,之所以使企业领导者最感棘手和头疼,就是因为过去实行的劳动人事制度是“行政安排”制,而不是“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制。“行政安排”制往往是领导说了算、个人说了算,难免存在压抑劳动者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弊端,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制,因为引进了人与人之间竞争的机制,就有可能保证劳动者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并有可能克服“行政安排”制的种种弊端。用“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制代替“行政安排”制,这就是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

在这种新的认识基础上,肖岑远向会议提出了关于铁岭发电厂的第二个用人方案,获得批准。

东电沈阳会议之后,肖岑远就和厂里其他领导以及有关部门一起,投入大量精力,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经过近两个月的研究和十七次修改,于九月中旬确定了《铁岭发电厂“减人增效、下岗分流、实施再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并召开职工代表组长会议审议通过,以铁电人字(1998)年119号文件下发。在全厂认真学习、讨论这一文件,充分弄通思想,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于九月二十八召开全厂动员大会。肖岑远在会上郑重宣布:从现在起,全厂所有的岗位都是空岗,都不再是属于哪一个人的,都要依靠每一个人自己的实力去竞争,竞争到的岗位才是属于个人的。全厂每一个职工都可以竞争任何一个岗位,工人可以竞争干部岗位,下一级干部可以竞争上一级乃至更上一级的干部岗位。历时十九天,竞争上岗工作即告结束。

短短十九天,铁岭发电厂发生的变化却是空前广泛的,波及到了每一个人,上至领导干部,下至普通职工。短短的十九天,铁岭发电厂发生的变化也是空前深刻的,不但使全厂诸如“一流企业要不要减人”、“赢利企业要不要减人”等等对减人的疑虑一扫而光,而且使全厂的思想观念大大不同于以往了。

竞争上岗,领导干部要经五道程序。第一道就是本单位群众对其投票,认为合格的画勾,认为不合格的画叉。有一个干部不合格率超过百分之四十,因此竞争资格就被取消。评委的组成充分体现了民主的精神,由二十七人组成,其中九人是厂级或副总以上领导,只占三分之一,十八人是职工群众代表,占三分之二。职工群众代表必须要由作风正派、了解情况的人充当,产生办法是由人事部门提名,厂领导拍板。为了防止竞岗者提前通融,参加评委的领导和职工代表均是临时确定,临时通知。为了防止评委的偏激,计分时要取消两个最高分和两个最低分。为了防止领导一人说了算,厂长和厂党委书记不参加评委,最高权力在评委,竞岗者找厂长和厂党委书记对自己竞岗不起作用。这样评出的最终结果,和厂领导的预测完全一致,这是出乎厂领导预料的。这说明职工的素质是高的,领导要充分相信职工是有道理的。

干部经民主评议上岗后,还要接收民主监督,即定期听取职工代表在大会上向他提出的意见。

干部如竞争不到原岗,就要竞争次等干部岗位;如竞争不到干部岗位,就只能竞争工人岗位。无论是竞争到次等干部岗位还是工人岗位,原来的级别一般就不再保留。这样,干部就有了危机感,级别的“铁饭碗”就打破了。

那么,工人又是如何呢?工人的竞争上岗和干部略有不同,只经过个人申请、组织考核、人个演讲、评委打分四个步骤,最后当场揭晓,当场决定上岗与否。这对每一个职工当然都是一关。过去,因为没有这么一关,“铁饭碗”的思想在职工中也普遍存在。因为电力行业的收入和福利比其他行业都要优厚,职工就普通存在着一种优越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觉悟不高的职工在工作上就难免产生一种惰性,存在着出工不出力,或者不愿干自认为不好的工种,或者有错不在乎等等不良现象。这次竞争上岗,定岗有限,每人都存在着竞争不到岗位的可能,“铁饭碗”就这样打破了。因怕竞岗时影响打分,不但那种惰性一扫而光,同时那些不良现象也大大减少。总之,优越感没有了,危机感产生了。

有的说:“随着竞聘日期的一天天临近,我的危机感在逐渐地增强。”有的说:“竞争上岗是给企业动脉注入新鲜血液的一种有效方式,它给每个人带来的是岗位危机意识,这种岗位危机意识作为一种动力,促使每位在岗者必须更加努力,必须更加科学地完成本职工作。”因为有了危机感,过去被人瞧不起的工种也有人积极报名了。在厂区清扫和在生活区看自行车棚,过去都是雇临时工和家属工,职工对这种岗位,一是嫌工资低,二是嫌不体面,所以人事部门安排谁都不干。这次竞争上岗,临时工、家属工都辞退了,也没有人事部门的安排了,从干部岗和工人岗下来的人都积极报名要这种岗位。有位在厂宣传部工作多年的女同志,在多次竞争失败后也报了这个岗。问她有什么想法,她说:“有个岗位就比没有岗位强,况且还有处级干部当工人的呢!”

“和为贵”、“爱面子”的传统思想,曾一度使人们怀疑竞争上岗能否搞得起来,觉得会是“一阵风,一吹即过”,或是“雷声大,雨点小”,因而持观望态度。特别是等级思想根深蒂固,使工人不敢与干部竞争,下级不敢与上级竞争。由于厂领导对竞争上岗坚定不移,在实施过程中,人们逐渐冲破这些传统思想的缚束而敢于起来竞争了。

最先搞竞争上岗的是各部门分厂的正职。实际报名参加正职竞争的,除了原岗正职之外,原岗的副职和普通管理人员,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大多数人则没有这个胆子,因为他们担心竞争不到正职,以后反而不好在正职手下工作了。在这种情况下,原岗的正职就有“稳坐钓鱼船”之感。总之,在正职竞争上岗开始的时候,大多数人还没有从传统观念缚束下解脱出来,并不理解竞争的意义所在。

有一个能够打破传统观念,敢于向正职发出冲击的,却是一个普通管理人员,名叫常永春。这次竞争上岗,他认为应抓住这个机会检验一下自己的实力,于是就报了财务处长的岗位。对手原财务处长实力雄厚,常永春没有胜聘。虽然如此,他却展示了自己的实力,给原岗财务处长的威胁相当厉害。他听了常永春的演讲,觉得自己的优势不牢了,以后不得不努力了。

常永春竞争处长,使大家认识到了竞争的意义,有人纵然一再失败也斗志饱满,以新的风范迎接新的工作。

原经销公司的一位副经理和他的爱人———原人事处管理人员,各自竞争原岗,结果双双落岗。夫妻二人又选择了比各自原来都低一级的岗位,结果又是双双落岗。这时,夫妻二人吃不下饭,睡不好觉,面容消瘦不少。他们性格内向,寡于言笑,有人担心他们会垮下去的。但他们并不灰心,各自又报了第三个岗位:丈夫报的是关联公司核算员,妻子报的是银行储蓄员。当他们第三次登上各自的演讲台的时候,人们意外地发现,他们竟然精神饱满,侃侃而谈,大有一派斗士风范,再也不像原来那样寡于言笑了。结果,他们第三次竞岗胜利。丈夫毕竟是男子汉,控制住了内心的激动,而妻子却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了。她含着热泪,向每一个评委都深深地三鞠躬。

竞争,使职工们对自己的工作高标准、严要求。计划部这次改革将计划和统计两岗并为一岗,原来的女统计员李宏和原来的计划员两人共争这新的岗位。他们办公对面而坐,双方都是强手,李宏想,如不胜聘,虽对不起自己,但看看自己的得分,对下一岗也有好处。她又想,不竞争,肯定是失败;竞争,有可能胜利。最后她取得胜利。她从中得到的启示是:今后的工作更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今后要搞动态考核,两年一聘,胜聘决非一劳永逸,所以业务要不断更新,能力要不断增强。有一次她走到厂长办公室去送报表,肖岑远问她对胜聘有何感受,她回答:“我一定要把工作干出个样儿来。以后只要我报这个岗,别人就不敢报!”

铁岭发电厂自建厂以来,所有的重要岗位都是建厂初期的老一代人在掌舵。这些所谓“老人”经验丰富,德高望众,但接受过专业学习的较少。1992年,有六百多个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来厂,这些接受过专业学习的年轻人一般都在发电第一线工作,掌舵的不多。不觉几年过去,似乎“老人”还是“老人”,新人还是新人。在“老人”眼里,新人好像总也不会长大。几次提干,个别年轻人也有提上来的,但新人的整体印象总觉不够成熟,让他们掌舵总觉不够放心。

一位老班长被年轻人接班,机组搞大修,他不放心,常去工作现场看看。大修完毕,分厂主任问他修得怎样?他说:“这台机组要能正常发电,你拿我的眼珠当泡踩!”主任忙问:“你看还有什么问题?”他说:“别的我不说,单说一样,我过去领着大修,光记录就记上几本。现在他领导大修,你看看,记录本写了几张?大修机组一点马虎不得!”主任一听就坐不住了,连忙跑去问新班长:“大修你连记录都不记?”新班长说:“记录都在微机里。”主任调微机仔细看了,果然什么数据都在里面存着。这次大修,机组一次点火发电成功。老班长背地里说:“这小子运气好!”第二次机组大修成功,老班长又说:“我就不信,这小子能总是运气好?”第三次机组大修成功,老班长服气了,说:“这小子真地比我强!”这次竞争上岗,不少像这位新班长一样的年轻人取代了老一代。特别是发电厂的要害部门生产技术处,就是大换班,工作多年的老同志大部分都让高学历的年轻人取代了,具有本科大学学历的占了绝大多数。新上任的处长只有三十岁出头。

有的“老人”工作没挑的,但仍因不具备年轻人的优势而不能胜聘。保卫部原生活小区保卫干事,是全厂公认的“老黄牛”,多少年来勤勤恳恳,领导怎么安排,他就怎么服从。节假日,他都不休息。哪个职工家里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只要告诉他一声,他都尽力帮助。有一个星期天,他接连三次用消防梯子爬楼为丢钥匙的职工开门。在生活小区说起他,没有谁说不好的,但这次竞争上岗,这位保卫干事落岗了。许多人为他忿忿不平。保卫部长对肖岑远说:“他这样的人怎能不用?”肖岑远说:“他的工作态度不错,那为什么评委不打他分?”对手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退伍军人,虽然没干过保卫部工作,但有军人的素质,更有保卫好生活小区的决心。他讲可以二十四小时值班,家里的电话就是“110”!就凭最后这一条,他就把那位保卫干事打败了。

铁岭发电厂靠关系进来的不乏其人,其中出类拔萃的也不乏其人。这次竞争上岗,找关系说情的也不少。

肖岑远说,从竞争没开始,他就开始收到信,能装满一抽屉。电话更是天天有,有时半夜还有领导来电话。党委书记、主管副厂长都是同样。

怎么对待这些关系?况且凡是能来说话的关系,又都非同一般。

肖岑远说:“要在过去,我真没法办,有些关系你真硬顶不了。这回我说了,竞争上岗评委打分,代表说了算,我跟书记都不打分。咱们的原则是:公开、公正、公平。哪个领导都说了不算。”他又说:“我是头一次能这么潇洒地跟上级领导讲话。”肖岑远的话兑现了,他没有内定一个人,没有事先为一个人说过话。有几个他身边比较得力的,在别人眼里,定保无疑,结果分少,一样下岗,重新选岗竞争。

上级主管部门有位老领导,儿子、媳妇参加竞聘,儿子保住了岗位,媳妇下岗了,儿子连忙给老爹挂电话。这位老领导原则性强,没有冒然给厂长打电话,他先给厂里熟人挂电话问问情况。

这时候,儿媳妇在第二次竞争中又失败了,儿子又给老爹挂电话。这回电话就很紧急了:“你快给厂长说句话吧,晚了岗就没了!”这位老领导又给电厂几个熟人挂电话,了解情况,给厂长的电话还是没打。

在儿媳妇第二次竞争又败后,就要参加第三次竞争的关键时刻,儿媳妇对丈夫说:“告诉你爹,如果再不给厂长打电话,我们就把孩子抱回来!”他们的孩子,是这位老领导唯一的宝贝孙子,从小就养在他家里,老两口视为掌上明珠。

儿媳妇最后的通牒,使这位老领导坐不住了,晚间坐车到了电厂生活区,走访了几个熟人,打听了真实情况,于是厂长也没见,电话也没打,就连忙回府。回去就给儿子打电话说:“我到你们电厂去了,听说局长的亲属都落岗,我这话还怎么说?你们的孩子要领走就领走吧!”果然,东北电力集团公司的一位领导的妹夫,就在铁岭发电厂任中层干部,在这次竞争上岗中落岗当了工人。

铁岭发电厂的“减人增效、竞争上岗、实施再就业”工作于十月十五日结束。肖岑远在总结大会上讲话说:“些次改革是在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下进行的,准备是充分的,方案是正确的,组织措施是得力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总之是成功的。”东北电力集团公司劳动人事部主任李效勇来厂专题考察“减人增效、竞争上岗、实施再就业”的工作以后,也认为铁岭发电厂的这一工作是成功的。他说:“为搞活大中型企业,中央实行下岗分流、减人增效的方针。铁岭发电厂也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并且效益比较好,改不改,怎么改,铁岭发电厂创造了成功的经验。”他又说:“减人增效、竞争上岗,是为了巩固一流电厂的成果、为了建设一个名副其实的一流电厂所采取的重大措施,而巩固一流电厂的成果、建设一个名副其实的一流电厂,又是减人增效、竞争上岗工作的目标之一和必经之路。”铁岭发电厂在开展“减人增效、竞争上岗”工作后,主体厂的二级机构由原来的二十一个减少到十三个,减少了38%;全厂由十名副总工程师减少到五人,减少了50%;中层干部由一百六十四人减少到六十八人,减少了58.8%;一般干部由二百六十一人减少到一百三十六人,减少了32%;全厂全民职工二千零三十八人中,主体厂只有三百三十五人,其余一千七百零三人均归关联公司。

经过这一改革,除掉了原来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弊端,实现了国家电力公司公布的新的定员标准,达到了在管理工作上与世界一流接轨的目的。

在“减人增效、竞争上岗”工作结束的第三天,肖岑远就离厂赴京,出席全国总工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他是东北电力系统四名代表之一,也是铁岭市四名代表之一。

出发时又逢一个晴朗的早晨,他走出办公楼,沿台阶而下,抬头又看见了那“一流”的铜牌,正映照着旭日而光辉夺目,他不禁又伫步四顾。旷野上雾霭弥漫,这派长长的漫坡和在漫坡上突兀而起的铁岭发电厂,俨然组成一条龙,和对面铁岭市南郊的那条龙———龙首山遥遥相望,共迎东方正在冉冉升起的一轮旭日。面对这一景象,肖岑远不禁心潮滚滚。他想,龙首山多少年依然如故,而铁岭发电厂一年来却有了多么巨大的变化啊!劳动人事制度从“行政安排”变为“竞争上岗”,人们的思想从传统观念变为竞争意识,全厂从全国一流必将变为世界一流。他这样想着,一个声音也在心中响起:“这就是‘龙首之变!”

〔责任编辑赵则训〕

猜你喜欢
竞争上岗铁岭全厂
基于MIS模型的全厂单元机组周界监控系统设计
铁岭石油花样多
铁岭雷锋纪念馆
铁岭境内辽代州城设立的环境依据研究
美丽的小城铁岭,我的家!
火力发电厂全厂水平衡试验探讨
一起电缆及支架发热导致全厂跳机事故分析
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工作若干策略建议
辽宁省积极推进竞争上岗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水电厂等值禁止运行区及动态应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