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英升 尚克中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是强调“食”在一个人生命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个别有吞咽障碍的中青年患者,进食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种灾难。他们每天吃的食物大部分都停留在食管里下不去,有时进食稍不留神,就会发生呕吐;夜晚熟睡时,也会不自主地从鼻腔和口腔喷射出发馊的食物。不少患者由此造成营养缺乏,严重者瘦得皮包骨头,痛不欲生,年纪轻轻就嘱咐家人要准备后事。其实,这类患者患的是食管运动障碍性疾病,医学上称为贲门失弛缓或贲门痉挛。
我们知道,贲门是食管和胃之间的“一扇门”。正常情况下,这扇“门”处于关闭状态,食物到达时,立即开放,食物顺利通过贲门进入胃内,贲门即行关闭,不准胃内容物反流回来。发生贲门失弛缓时,贲门开关失灵,食物到达时贲门也不开放,致使大量食物停留在食管内。患者表现为吞咽困难越来越重,胸痛或“烧心”加重,食物反流明显。这时候必须饮大量水、饮料和汤来增加食物的重力,迫使“门”开启。但随着病情的发展,仅靠食物的重力也不能解决问题,甚至反而使贲门关得更紧,食管管腔越来越扩张,管壁越来越薄,继而可导致吸入性肺炎、食管炎、食管憩室,严重者还可诱发癌变。
贲门失弛缓的病因仍未明了,它可能与病毒感染、遗传、情绪和精神、寄生虫感染等因素有关,多发年龄为20~40岁,男女大致相当,这段时间正是青春活力最旺盛的阶段,因此对患者造成的伤害很大。
由于病因不明,贲门失弛缓“治本”目前尚不可能。但是“治标”却不乏其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的方法有手术、球囊扩张术、内支架扩张术(分暂时性和永久性两种)。手术虽然能起到一定治疗作用,但创伤性大,带来的风险也大,并发症也多,术后容易复发。球囊扩张术是将一个类似“气球”的球囊伸入贲门部,然后不断加压,使狭窄的贲门肌层撕裂,局部松懈,以减轻吞咽困难。但多数患者在半年内还会产生再狭窄,重新出现吞咽困难,故该法远期效果不佳。
内支架扩张术是9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已成为各种管腔狭窄或梗阻的最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其原理是用镍钛合金丝编织成圆筒状的压缩支架,它可随温度的升降而改变大小。在低温时,支架可以缩小;待整个支架的温度接近人体体温时,它可以膨胀到预先设计的直径。医生操作时,可将支架固定在特制柔软的似钢笔套粗细的推送器里,在X射线的监视下从口腔伸入,在头发丝样的导丝引导下,把含支架的推送器送到贲门处,然后退出推送器的外套管,支架通过自身张力和温度记忆特性不断扩张,使狭窄或梗阻管腔扩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经大量研究证明,支架在人体内的使用是安全的。
但是,若在人体内放置永久性支架,贲门失弛缓患者总有些顾虑。为此,我们在这些患者中首先使用了暂时性内支架扩张术。用同样方法,在X射线引导下经口腔放置支架,使其扩张,1~7天后,在胃镜下再注射冰水,使支架缩小,然后取出支架。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损伤极其微小、痛苦少、并发症少、无生命危险、疗效显著、不易复发、治疗周期短、费用适中等。术后患者可与正常人一样进食,但最好能多吃一些固体食物,即可通过食管的生理性扩张,让已打开的“门”永久开放,不再关闭。也许有人会问,食物是否也会通过敞开的“门”反流到食管呢?不会的,因为暂时性内支架扩张术只恢复贲门“开”的功能,而不影响其“关”的功能。
此外,这种新技术用于胃肠道其他良性狭窄,如食管或胃肠道手术吻合口狭窄、化学烧伤性狭窄、先天性狭窄、炎性狭窄、放疗后的瘢痕狭窄等,可以达到同样的治疗目的。
大众医学1999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