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培养出“全能冠军”吗?

1999-06-07 15:03李红延
父母必读 1999年7期
关键词:手工课神童同桌

李红延

听一位老师讲,他们学校在招收一年级新生时,发现了一个“神童”,说那孩子虽然才7岁,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入学考试时,先用英语背了首诗,然后拿起《人民日报》不打磕巴地读了篇社论,放下报纸又抄起小提琴,有声有色地拉了段《梁祝》。据说他还很擅长玩电脑,汉字输入水平可以和打字员较量较量。听了这位老师的介绍,我将信将疑地问:“这孩子真的打算上一年级?”那老师自豪地说:“当然,而且是分在了我那个班。”我不由得替这老师捏把汗,这么全能的孩子要是同其他孩子一样教,那难度该有多高呀。

过了一学期,我又遇到了那位老师,我迫不及待地问:“你那位‘神童弟子怎么样了?”没想到她很平淡地说:“学习成绩还是可以的。”我好奇地问:“难道他还有不可以的?”

经我一问,那位老师说:“这孩子确实聪明,这主要是他家长教育得好。说实在的,真的很少见那么执着的家长。他妈妈说要把孩子培养成‘全能冠军,她的目标是只要孩子参加学习的科目就得是优秀,而且要拿第一名。她说只有从小这么培养,长大才能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竞争,都能稳操胜券。”

“这个家长是不是太理想化了?”我不无担心地问。

“她妈妈说这叫追求完美,还说现在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强,做的事情也简单,这样高标准地严格要求是科学的。”

“那孩子受得了吗?”

“还行吧,我想是习惯了。但我总觉得他身上缺少点其他孩子的朝气。”

和这位老师分手后,我心里总在揣摩那位“冠军”妈妈的话。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面对一个7岁的孩子,是不是有些教条。

大约又过了一个月,我去那位老师的学校办事,我充满好奇地想见见那个“全能冠军”。推开办公室门,见那位老师正生气地坐在椅子上,旁边规规矩矩地站着个男孩子,眼里噙着泪水,那位老师见是我,就对小男孩说:“你先回班,咱们过一会儿再谈。”那男孩转身出了屋,还没等我问,老师就说:“这就是我们班的‘全能冠军。”

我后悔没看清那孩子的模样,但又奇怪地问:“他怎么了?”

“犯错误了呗。”那位老师摇着头说:“就因为不会跳绳,怕体育测验,撒谎说肚子痛,在厕所躲了一节课。体育老师说这都是第二次了。”

那位老师叹了口气,“世界上哪有什么‘全能冠军,这孩子身体素质不是特别好,自然有比不过别人的地方,但又怕家长说他,就只能撒谎了。”

今天,我知道了那个“神童”也是个普通的孩子,他也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很想知道,他的父母听说了今天的事,会有什么想法。

联想一下自己以前接触过的家长和孩子,也有过类似的情况。记得有一个学习很出色的孩子最怕上手工课,因为他上学了还不会使剪刀。在别的课上他都游刃有余,惟有在手工课上,总挨老师批评。后来为了手工作业能够得优,他答应为同桌写一星期的数学作业,以交换同桌的手工作业。

俗话说,十个手指不一般齐。人都有所能,有所不能。每个人因为先天条件和后天培养的不同,都会各有所长。对孩子严格要求,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拔苗助长的做法却不科学。曾听一位妈妈对女儿说:“你弹琴怎么总比不过薇薇。”那小姑娘理直气壮地说:“我画画还比她强呢。”这孩子说得很有道理。

在孩子小的时候,你让他做什么,他不会正面地去反对,但当他力所不能及的时候,他会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比如在厕所躲一会儿,看似很可笑,但你知道吗,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这是他能想到的最佳方案。

不要再去要求孩子当什么“全能冠军”了,与其设定一个家长想要的目标,不如选择一个符合孩子实际的努力方向。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漫长的,是在不断学习中完成的。有些现在不能的事情,以后可以变成他的所能;有些事也许他一辈子都做不到,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谁不是这样?■

猜你喜欢
手工课神童同桌
换同桌
神童特工拯救世界
彩纸大变身
美术课堂上的“隐形杀手”
紧张的亲子手工课
难忘的手工课
同桌有病
都是神童
羡慕我同桌
刘晏七岁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