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振离
器官移植突飞猛进
排异机理的发现和抗排异措施的实施,先进的血管吻合技术和离体器官的保存方法,使器官移植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肾移植在许多国家已成为一种常规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手段。迄今,全球共有数十万人接受了肾移植,并以每年递增2-3万例的速度发展。不仅数量增长速度快,而且长期效果稳步提高,肾移植后存活十年、二十年者不断增加,并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除肾脏外,用于移植的器官种类越来越多。第一例肝脏移植是1963年美国医生施塔尔兹进行的:第一例肺移植是1963年在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医学院由哈代医生施行的。1967年,南非医生班纳德破天荒地施行心脏移植术,简直震动了全世界。古代的"换心术"的设想终于变成了现实。班纳德将刚刚死亡的人的健康心脏移植给一名严重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尽管这位患者在术后仅活了18天,但毕竟开创了心脏移植的先河。十年之后,全世界的心脏移植已达400多例,心脏移植术做得最多的是美国期坦福大学医学院,截止到1978年,已做了150例以上。至1993年,全世界做心脏移植术的已超过5000人,美国有100多家医院做过这种手术。
1978年,上海张世泽教授施行了中国大陆首例心脏移植术;1987年,台湾朱树勋先生完成台湾首例原位心脏移植,1988年他又完成了亚洲第一例异位心脏移植,且患者存活3年。在世界范围内,心脏移植的10年存活率已超过56%。今天,人体的许多器官皆可以移植,除上述的肾、肝、肺、心之外,还有皮肤、角膜、胰腺、胰岛、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胸腺、睾丸、卵巢、脑细胞、脑组织、脾、胃、小肠、大肠、胆道、骨骼、骨髓……可以这样说,人体的每一个器官和组织,除了头颅之外,都可以移植。头颅移植在动物身上已经成功,人类的头颅移植的技术亦无问题,关键在于头颅移植已不单单是医学问题,它牵涉到社会学、伦理学以及法律诸问题,因此必须持十分慎重的态度。
一个人身上的器官可以供许多病人采用,一个病人又可接受多个人贡献的器官。据报告,1981年12月,美国匹兹堡大学医院成功地将一名15岁残疾、死亡少女的心脏、肝脏、肾脏和角膜分别移植到6名患者身上。而法国一位27岁的男士佐勒·杜法特,一个人接受了8种外来器官:肝、肾、胰、胃、大肠、小肠、心和肺,这些器官分别来自巴黎、里昂和法国北部等地。
据1994年《全球移植中心名录》统计,临床器官移植已使40余万身患末期绝症者重获新生,出现了一大批移植器官功能良好、有工作能力、身心健康的长期存活者,这确实是医学科学的进步。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人体器官的供需矛盾:等待器官移植的病人太多,而器官的来源却十分匮乏。据报载,目前全世界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需要做器官移植术,因无法获得器官而死亡的人数超过3000人。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动员大家在死后捐献器官,二是采用动物器官。
跨物种器官移植
将动物器官移植入人体,叫做跨物种器官移植,此举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人体器官不足的问题。1984年10月26日,美国为换救一名心脏发育不全的新生女婴的生命,给她移植了一颗狒狒的心脏,不幸的是,女婴手术后只活了20天。
1992年6月28日,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的外科医生Starzt等人,将一颗狒狒的肝脏移植给一位35岁的男性患者。术后常规使用免疫抑制剂FK.506、去氢可的松、前列腺素等,每日还额外增加无骨髓毒性剂量的环磷酰胺。在患者生存的70天内,经生化和组织病理检查,几乎没有排异现象,遗憾的是由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而并发感染要了患者的命。这确实是一种矛盾,不用免疫抑制药,人体会排斥移植的器官,使前功尽弃,病人死亡;而免疫抑制剂用得太多又会遭到致使的细菌或病毒感染,这是令医生头痛的问题。惟一的办法是掌握免疫抑制剂的种类和用量,同时用抗生毒防治感染。
在诸多动物中,首选的供体动物是人类的近亲:狒狒、猩猩、猴子等灵长目动物,因为这些动物从长相到机体结构,都跟人类有较多的相似之处,狒狒等一类动物的细胞是能够与人体细胞共存的。
猪属于比较低等的偶蹄目动物,与人在外形上亦相去甚远,但是从生理学、解剖学的角度看,猪的心、肝、肾等与人的相应器官功能相同,大小相仿,形态相似,移植时不会发生什么困难。
跨物种移植的最大难题极是排异反应。为解决这一难题,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的科学家进行了新的尝试,他们运用遗传工程技术将猪的基因结构进行改造,培养出一种新型的"转基因猪"。转基因猪的血液细胞能产生两种具有保护作用的蛋白质,在心脏内壁能起到抑制"排异"的作用,即抑制人体免疫系统对猪心脏的排斥。科学家说,再有两年的进一步试验,有望将转基因猪的器官植物入人体,届时,转基因猪将为人们提供心、肺、肾等器官,成千上万等待器官的病人也将因此而得救。
(本栏目责任编辑:王俊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