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和平统一台湾

1998-03-31 07:49王心喜
知识窗 1998年2期
关键词:郑氏澎湖清廷

王心喜

在中国历代封建皇帝中,清朝的康熙帝不失为一位文治武功都很出色的英明之主。和平收复台湾,实现国家统一,是这位皇帝立下的卓越功勋之一。

排众议,降旨收复台湾

1662年(康熙元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同年,郑成功不幸逝世,其长子郑经继位治理台湾,与大陆上的清政府分庭抗礼。1681年,郑经暴死,其长子郑克(臧土)继位,但诸弟不服,同室操戈,爆发内讧。最终是侍卫大将冯锡范击杀郑克(臧土),拥立他的弟弟郑克塽登位称王。

经此次内讧,使台岛人心离散,民穷财尽,许多文臣武将以为孤栖岛上前程黯淡,终非长久之计,忧愁彷徨之余,或归顺清廷,或逃离孤岛,或隐居不出。郑氏集团陷入了众叛亲离、土崩瓦解的困境之中。

与此同时,海峡彼岸,年轻的康熙帝用武力征服江南后,转入文治,致力于行政的改革和生产的恢复,社会秩序安定,民族矛盾缓和,削平西南方三藩之乱,平息西北方噶尔丹叛乱后,祖国大陆基本统一,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而收复台湾,统一全国成了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于是,康熙帝把收复台湾提到日程上来,并作为三大重要而亟待办理的政事之一,书写宫中楹柱之上。

然而,朝臣中以户部尚书梁清标、刑部尚书介山、兵部侍郎温代、福建巡抚吴兴祚为首的许多官僚,反对收复台湾。理由是台湾港口浅狭,船舰驻泊无所,粮运不继,又三藩之乱初平,宜休养生息,不应再开征战。此时恰逢天空彗星出现,反对派便以此为借口,说什么天现彗星属不祥之兆,是天不令攻台湾。

康熙帝力排众议,他说,台湾属国土一方,必应重置大清管辖之下,若不及时回归,恐再为外夷所侵。他态度坚决,加封靖海将军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令打造舰船,操练水师;又令闽浙总督姚启圣积聚粮草,随时准备渡海东征。

称臣者,岂能不受管束

清军欲挥师东征的消息传至台湾,郑氏集团十分惊恐,急忙召会群臣,商讨对策。上下观点几乎一边倒:台湾局促一隅,防御薄弱,生产衰敝,人心疑惧,战必败无疑。于是,有奏请归降清政府;有奏请如朝鲜那样,对清廷年年进贡,岁岁来朝,以大国待清朝。郑氏采纳了后者建议,派专人投书清廷,表示愿意议和。

和谈中,清政府承认郑氏世守台湾并开放沿海对台贸易;郑氏使者表示愿意改奉大清,称臣纳贡,但始终坚持须按朝鲜例,不剃发,不易服,不受管束。康熙帝听罢怒斥道:朝鲜系从来所有之外国,郑氏乃中国之人,不能相提并论!断然拒绝了郑氏的无理要求。双方争论的实质,牵涉到台湾究竟是中国的领土还是中国的藩属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过分强调台湾的特殊性,易使台湾脱离中国而独立存在。康熙帝洞识郑氏不良用心,坚持台湾必受制于清廷,实在是英明极了。

归降不愿,独立存在又不许,郑氏集团无奈欲作背水一战,以求侥幸取胜,苟延残喘。

克澎湖,郑氏祈请归降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夏六月,康熙帝下诏进取台湾。施琅统领战舰300艘,水师精锐20000人,由福州下海,浩浩荡荡扬帆直逼澎湖列岛。

澎湖列岛,地处大陆与台湾中间,为台湾咽喉和门户。清军欲取台湾,必先攻占澎湖。郑氏派军中威望最高的大将刘国轩率所有精锐坚守澎湖。刘国轩也算用心良苦,沿海塘筑坚固土垒、土墙数十里,在港口故意把损坏的甲板等废物沉入海底,制造障碍作为不加设防的天险。

施琅原本是郑成功旧将,因意见不一分道扬镳,投奔清廷。此人不但熟悉台湾水道,而且勇敢善战。为此,康熙帝委以独任专征的统帅人权,使他得以施展所长,因地制宜,相机进取,为克敌制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施琅先以“水鬼”排除海底障碍物,趁夜幕率战舰袭取了虎井、桶盘两小屿,以做前哨据点。接着,施琅分三路进兵:50艘进攻西边的牛心湾;50艘攻击东边的鸡笼屿、四角山;自督战舰56艘,并以战舰80艘继后,直冲郑军主力。从太阳出来之时激战到夕阳西下时分,焚毁郑军舰船百余艘,澎湖列岛尽为清军占领。刘国轩回天无力,逃回台湾。

在大获全胜后,施琅立即安抚澎湖居民,抚恤降众,对郑军将领以礼相待,士卒给以银米,负伤者代为医治,有欲归见妻儿者派船送至台湾。降将降卒辗转传述,台湾人心瓦解,士无斗志。与此同时,施琅又派员潜入台湾,以厚爵游说刘国轩。刘国轩鉴于屏障澎湖已失,清军攻占台湾轻而易举,权衡再三,力劝郑氏集团作出明智抉择:顺应时势,真心归降清廷。郑氏看到据守台湾难以持久,决计俯首称臣,遣使至施琅军前,请求投诚。

施琅派人飞马入京,奏清康熙帝定夺。

弃前隙,不以兵刃相加

紫禁城金銮殿上,百僚毕集。几个满族大臣力主乘胜直取台湾,灭郑氏九族,以报郑成功举旗厦门抗清,率兵三次北伐,兵锋直逼南京城下之仇。

对此,康熙帝严词拒绝,并告诫臣下:君子以德报怨,不可耿耿于旧隙。台岛兵民同为华夏儿女,理应共乐升平。他决定把握这一大好时机,以和平方式使台湾回归,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于是,康熙帝颁布了一道恩威并施的圣旨:“澎湖已克,台湾荡平似秋风之扫落叶,如能诚心归降,则既往不咎,可将前罪尽行赦免,仍加恩安插,务令所得。”

1683年农历十月初八,郑氏大将冯锡范、刘国轩带领年仅14岁的郑王郑克塽,向施琅投诚,上缴了“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印”和“海上军民土地清册。”

康熙帝闻捷,赋诗贺功,并加封施琅为靖海侯。施琅上书辞爵,还要求朝廷加封郑氏集团的归顺者。康熙帝降旨封郑克塽为公,刘国轩、冯锡范为伯。

康熙帝英明而大胆的决策和恢弘胸怀,在不多杀伤的情况下,终使台湾和平回归祖国怀抱,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因此,康熙帝在这方面的功绩是应该肯定的。

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布政使管辖。

(责任编辑/杨剑鸣)

猜你喜欢
郑氏澎湖清廷
江南传统家训的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研究
《郑氏规范》中的家庭伦理及其影响
郑氏富贵黄金屋
大陆航空首航台湾澎湖
浅析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清廷闭关观念的变化
海口与内河:鸦片战争期间清廷的水文调查及影响
澎湖公投,反对建“博彩特区”者大胜
宝岛之歌(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