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壮叔
今天,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来势如此凶猛,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个领域。据专家推测:因特网将成为11世纪的主要传播媒介,到2002年,欧洲将并成一国;2005年前后,20%的美国人将用电话购买食品和杂物,同时电视电话将大行其道;到2012年,癌症的基因疗法将得到完善;到2018年,将用显微装置来修复细胞……等等。使人感到十分激奋。
现在让我们看看重型工业,在这场信息革命中所经历的巨大变化。
在德国的爱尔兰贡,西门子公司设有一个计算中心。在它的电脑屏幕上可看到,约有一人高的巨型轧辊机,正把烧得通红的钢板,挤压成长达几公里的、一根根的钢条。可是当你走出“中心”大门,别想找到那个轧钢车间。这个车间远在德国边境之外,耸立在奥地利的林茨,与爱尔兰贡相隔达数百公里。
西门子负责自动化生产的经理萨格尔说,利用信息网络,人们不用在空间奔忙了,而代之以数据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流动。也许这正是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人生活在其中的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正日益融为一体,成为互补。
林茨轧钢车间的生产线投入运行的第一天,西门子派出了少数技术人员在现场观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监视生产线和软件的运行,而真正控制整个系统运转的专家们,却远在爱尔兰贡,静坐在遥控装置的电脑荧屏之前。通过信息网络,两地保持联系,指挥生产线的启动。一旦出现问题,他们通过这条“热线”,可立即跟现场人员讨论并设法解决。
也许人们会发问,为何要把生产指挥者(中心)和生产车间相隔那么遥远?其实,这并非他们故意为之,不妨听一下萨格尔的解释:一般来说,新建一套自动化轧钢设备,仅设备启动一项,就要占整套设备安装费用的18%,而通过信息公路遥控设备启动,能减少1/3的开支;再说在生产线的运行期间,客户通过信息网络可使用有关数据,还可获得迅速的售后服务,只要客户提出请求,西门子的专家能在一分钟内,进入他们设备的数据库。
利用信息网络遥控生产还有一个好处,通常自动化设备的软件编制费用,往往要占整个自动化项目所需费用的1/3。现在,专家们虽不在同一地方,但是通过信息空间可把他们联系起来,就同一的问题进行交流。这无疑有助于软件的编制和设备的设计,进而可降低设计的成本费用。
为了保证轧钢生产线的顺利运行,西门子还设置了一个智能网络。由于轧钢过程十分复杂,这涉及到钢板的厚度、其化学组成、轧钢时的温度以及轧辊机需施加的轧钢力等,多达20余种因素,很难用传统的数学模型去设计定型。而智能网络,是按大脑神经细胞的工作原理设计的,它具有判断能力,能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反应。这就是说,在轧钢过程中,上述诸因素往往会出现不规则的变化,而智能网络能根据这些变化,改变数据,从而使得轧钢的出错率减少30%,仅此一项,可使一个年产轧钢量400万吨的厂家,节省开支上百万马克。
林茨轧钢车间所发生的一切,其意义远远越出了西门子公司和德国,它是今后工业生产信息化运行的一个缩影。
(责任编辑/孙开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