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陈信凌,南昌大学新闻系副主任、副教授。
参加者:褚兢,《江西党建》杂志社副主编、散文作家。
杨雪骋,南昌大学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重新认识“文化下乡”
陈信凌:文化下乡是一件由政府倡导群众欢迎的新鲜事,因而现在“文化下乡”这个词本身也能高频率地出现在各类媒体上,对谁来说它都不显得陌生。一般人虽然看得多听得多了,但并不会深一步追问究竟什么是文化下乡,其实,这类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探讨。
褚兢:文化下乡,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话题。文化下乡与科技下乡一样,代表了我们国家对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之相互关系的一种新认识。科技是生产力,文化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生产力。文化对于人的思想的潜移默化的改变与提升,与科技对于生产力的意想不到的推动与发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杨雷骋:在我看来,现在下乡的文化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具有观赏性知识性教育性的文化艺术活动,这类文化并不能给农民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它的功能在于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播文明观念,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思想觉悟;一类是具有技术性操作性的科技文化,这种文化能够直接帮助农民解决问题,能够产生看得见的经济效益。
陈信凌:似乎还不见有人很严谨地给文化下乡下过定义。刚才诸兢是把科技下乡排除在文化下乡之外,丽雪骋则合二为一,统称为文化下乡。我的想法是不妨将送戏送书、传授科技知识以及普法宣传等视为狭义的文化下乡。而广义的文化下乡还包括专家巡回义诊、科技人员挂职锻炼等以都市对乡村的文化支援为特征的全部举动。
杨雪骋:我也愿意把文化下乡看作是一个很富弹性的概念。除了我们平常所认可的活动之外,文化下乡还包括许多方面。如制作针对农村和农民的文化产品,开发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创作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影视、戏曲作品,出版适合农村读者的图书,办好面向农村的媒体或在各种媒体上开辟面向农村的栏目,是农民群众呼吁多年的要求。科技人员向乡村的自然流动,农村青年参加各类专项培训,是文化下乡的新动向。目前国家自学考试部门计划向农村推进,积极鼓励农村考生参加自学考试,也可视为一种文化下乡举动。现在有些农村地区已出现了购买电脑的苗头,开发农村适用的电脑软件,开展农村电脑教育和做好电脑服务将是文化下乡的新内容。
文化下乡与文化扶贫
杨雪骋:一般来说,乡村较城市落后。在文化气氛、科技水准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城市,集中了较多的科技文化工作者。文化下乡,实际上就是城市支援乡村建设,向乡村传播文明的一种形式。
褚兢: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但也是一个文明程度、文化生活相对落后和相对贫乏的地方。现代化的建设,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人的精神、人的观念的改变,文化下乡担负的使命主要在这里,在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朝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迈进。
陈信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文化下乡显示了对农村相对落后现状的直面正视。在那里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水平与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距离。我们常说农村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城乡差别已不复存在,这种事情大多只出现在毗邻城市的地区。而在偏僻闭塞的村落,有的还依旧在延续多少年前的生活水平、生存状态、价值观念。现代的观念与技术在城市里不断地更新换代,文明的花朵开了又谢,谢了又开,但在那里却始终茫然不知。显而易见,正视落后不但需要理智,更需要信心和勇气。
褚兢:这一点使我联想到我们过去对农村与城市的认识。过去把都市文明和文化看作是罪恶的渊薮,因而,文化和文化人需要进行一番脱胎换骨的洗礼。那时候似乎只有农村是一块保持了纯净、未受污染的“圣洁之地”,文化被扫地出门的同时,文化人便也被赶往农村接受再教育。让落后改造进步,让荒蛮改造文明,而且还为其准备了理直气壮的理由,而且是打着人类理想的旗号。
陈信凌:还需指出,文化下垒并不只是意味着文化扶贫——“贫”包括物质的贫穷和精神的贫乏,还有城乡文化互动文化交流的含义。因为现在除了文化下乡之外,也有一种文化进城的现象。农民演出团体进城演出,农民集体在城里办摄影展、画展,如今这些都不算稀罕的事情。
文化下乡的伟大意义
陈信凌:文化下乡的出现,是由于农村确实需要高档的文化享受,这一点从“心连心艺术团”在各地所受到的欢迎盛况上就足以说明。文化下乡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一种思想下乡、观念下乡。在我国农村是一个更为广大的存在,要改变那里的落后现状,光靠外界的下乡活动本身是无济于事的。改变农村落后现状的主角只能是农民自己。文化下乡带给农村的不是具体的物资。物资的功效显而易见,但很快就会消耗殆尽。而一种新思想新观念可以激发出农民群众奋起直追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其作用将是无法估量的。
褚兢:也就是说,所谓文化下乡,它的作用不仅仅在将几台戏几部书搬到农村去,让农民群众一饱眼福。它是一项持久的、有战略意义的建设事业,它将通过具体的形式,将人类进步的信息、文明发展的成果以及一些先进的思想观念传播到最广大的区域去,以此带动最大多数的人群和国家发展的脚步一同前进。
杨雪骋:在基层有的干部对这一点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曾听人说起这样的事情,上级机关布置下属部门下乡扶贫,如果能够带去物质与资金,或者一两个项目,下面就十分欢迎。如果只是搞些文化下乡活动,派人下去搞技术讲座,宣传科学观念,或者买些书送出,下面的人就不那么欢迎了。实际上文化下乡的作用是从根本上激发生产力,即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因而更需要时间。
褚兢:文化,它本来的意思就是“以文化之”,就是以文明的、进步的、精神性的东西去感染、影响、改造粗糙的、落后的、物质性的东西,只有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不仅仅是指“知识”)的人,才会离原始性越远。
陈信凌:这让我想起多年前在报上看到的一篇新闻通讯。此文介绍山西省某县有一个穷山村,全村200余人,多数是文盲,家家欠债,共欠国家数万元,村里找不到一件现代化的用品,连收音机也没有一台。他们总结自己的生活是“白天拿锄头,晚上靠枕头,闲来没事站街头,乱七八糟抬杠头,光棍房里当赌头,一年活的没兴头……”怎样改变这种愚昧落后的状况呢?村里人谁也不知道,因为他们的祖祖辈辈都是这样生活的。后来,团县委书记到村里蹲点,他用带领青年人搞副业赚得的第一笔资金买回了一台电视机,正是这台20时的电视机,为广大村民展现了绚丽多彩的外部世界,村民们为之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他们从此有了奋斗的目标和前进的信念,奋起直追,第二年粮食产量就翻了几番,并很快办起了各类加工厂。这应该是文化下乡的一个成功的案例。
“文化下乡”需要完善
陈信凌:农村人口占全国的80%还多,我国整体的发展与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农村的生活质量与文明水平。文化下乡的倡导不能不说是一项极富创意的举动。经过这些年来的实践,我们的文化下乡活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路,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比如,送医送药下乡的专家巡回义诊,在诊治当地群众的疑难杂症的同时,还注意培训和提高农民自己的医务人员。当然,其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我认为文化下乡不是广告制作,不必一味追求轰动效应。
杨雪骋:中央电视台组织的“心连心艺术团”下基层演出,场场都赢得非同寻常的反响。不过,每次看到当地百姓骑在树上站在墙上观看演出的情景,我总觉得不知说什么好。当然应该这样说.“心连心艺术团”追求演出的热闹气氛具有独特的功效,即可藉以倡导一种风气。而各地的演出团体就不必强求全村老少齐出动,万人空巷的效果了,可以组织经常性的、小规模队伍的下乡巡回演出。
褚兢:热闹本身并不是文化,文化下乡虽然有时需要一个热热闹闹的形式,但是更需要扎扎实实的内涵。它是一项真正的千秋事业,决不是临时性的应景之作。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前些年盛行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活动。那时节不。少前所未闻的“文化”样式纷纷亮相,以致弄得好坏不分,良莠不齐,闹闹哄哄,纷纷攘攘。一时间,似乎中国大地遍开文化之花了。
杨雪聘:文化下乡还要有针对性,农村需要什么,就输送什么。这就需要搞好调查研究,根据农民的实际要求组织文化下乡活动。否则的话,不仅会刺伤文化下乡工作者的参与热情,而且还会使农民丧失接受的兴趣。我听说有的单位给农民送书,农民却将书送进了废品收购站。这可能是农民对科技文化知识缺乏正确的认识,也可能是那些书的内容离农民的距离太远。
褚兢:总之,对文化下乡这样一种事业,决不能草率应付,而要有一个周密细致的通盘考虑,要站在一个高视点上,筹措与规划。不能让它流于形式,使一项有益的构思变成虎头蛇尾的故事。
(责任编辑/韩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