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田
饽饽是北方方言,清代京畿一带称馒头、糕饼之类面食为饽饽。康熙年问有位状元竟与饽饽相关。
康熙丁丑(1697年)高中状元的李蟠,生相粗莽,黑面虬须,活脱出一副起于草莽、发迹前操榷牛屠狗为业的赳赳武夫模样,全然没有读书人的彬彬文质、俊俏风流。仪容粗莽且不说,这李蟠胸口也是一团茅草,史书上说他“文思迟涩,书法不甚精楷”,然而就这么个粗汉却偏偏高中魁甲,独占鳌头,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奇闻。
国家取士保和殿,
一日催成七页半。
这两句诗是前人描述清代殿试情景的。清代科举殿试在紫禁城保和殿,每逢丑辰未戌大比之年的二三月间(农历)进行,别称“春闱”。殿试之日,贡士们日出入闱,薄暮出场,一日间紧紧张张地作成占满七页半张纸的一篇策论。因为考试要进行整整一日功夫。所以应试的士子除了笔砚等必备物以外,还得携带些充饥的干粮,象饽饽之类。
且说丁丑殿试当日,天色已进薄暮,诸考生均已完卷陆续离场,丹墀上转瞬间空落落的,只丢下李蟠孤零零地在那里苦苦思索。因为“文思迟涩”之故.到这般辰光,他文章尚未作出一半,有头无尾,不能完篇。临监的护军不耐烦等下去,频频催促李蟠赶紧缴卷出闱。一声声紧催,急得李蟠如同热锅上面的蚂蚁,虽然是春寒料峭的季节,但他脑门上却渗出密密汗珠,堂堂五尺壮汉眼里也不由噙上热泪。李蟠万般无奈地向护军连连哀求,“毕生之业,在此一朝”,“幸毋相促”,只差没有下跪磕头了。好在康熙年间殿试尚不那么严格,不像到了雍正朝以后要求峻苛。望着李蟠一副可怜相,护军们动了恻隐,不再频繁催逼,有位年长者还给他燃起双烛。如此,李蟠才得以专心著文,直至夜半更敲四鼓,“始获呈卷”。
康熙中叶,“文风浮糜”,士子读书不求甚解,著文敷衍塞责,这种状况使康熙皇帝极不满意,力图扭转这种颓废的风气,当他获知李蟠直至夜半苦苦熬文后,不由大加褒奖,再调出试卷阅看后.尽管不是字字珠玑,但也写得恭恭敬敬,没有什么纰谬错漏之处,一时兴起,朱笔一挥,将李蟠高高拔置为一甲一名,以为如此“苦心之士”堪为天下表率。阴差阳错,李蟠就这么歪打正着地鼎甲天下。李蟠食量惊人,殿试那一日夜。携带的三十六枚饽饽吃得一干二净,些须渣儿也不见留下。
和李蟠同榜的探花名叫姜宸英,是江左闻名的才子,殿试前他自以为取状元为囊中探物,孰料半道上杀出个程咬金,使自己委委屈屈地排在第三,他心中既不服气又添三分懊丧,文人相轻,于是写下一首五言打油诗讪笑李蟠,读来让人捧腹。
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
仪容如绛勃,刀笔似萧何。
木下还生子,虫边更著番。
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
(责任编辑/杨剑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