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思

1997-12-28 03:05苏鸿启
祝您健康 1997年12期
关键词:晚辈长辈儿女

苏鸿启

一个真正的家庭不仅是血缘的组合。更重要的是心心相印。

我国当代家庭人口一般是祖孙三代人的户居多;但三代人同居之家则又不很多,一般是成年子女带着他们的独生子女与老人分居。在这种家庭组合下,老年人怎样安排自己的晚年?值得一思。

当代家庭,在同一社会时间中生活的不同代人,普遍存在着代际的差异。这在今天已经不是令人不可思议的事了。长辈的经验对晚辈已逐渐失去指导意义,晚辈对长辈津津乐道的事情已觉得时代悠远,长辈对晚辈挂在嘴边的词汇也深感陌生。这样,长辈与晚辈在观点与行动上的差异隔膜就难以避免了。

当然,这种差异既不是“社会病态现象”,亦非“不可逾越的鸿沟”。关键在于老少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并予以“将心比心,感同身受”的理解和对待,情势就会朝着共识、容纳的方向发展。情通理顺,日久天长,适应的总体框架便建构起来。

所以,养老问题,不仅仅是儿女们的事情,老人们自身也需要更新观念。全指望儿女不行,不指望儿女也不行。农村尤其如此。老年人在儿女成家之后,生活上应尽量与儿女保持相对独立,经济上要有点积蓄,无须求助于他人,包括子女在内。经济上稳定了,能维持正常生活,对心境、对健康都有补益。

报载,一农家老汉,70岁前尚能做农活劳动时,便把全部家产平分给两个儿子,然后自己由两个儿子轮流抚养。后来年岁更大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治病免不了要花钱。从此,儿子(媳)们因为老人的医药费渐有微辞,逐步发展到相互争执,都认为老人在自己家里花的医药费多了。吃了亏。这时的老人犹如生活在夹缝中,想单独生活,无奈自己无房、无钱、无劳动能力,只好忍气吞声。

与此相反,有位老人既不跟儿子过,也不跟女儿过,自己单过。他早在身板结实时就与儿女们商定:有病需要人手照顾时,自己出钱,让儿女们送医院去治,不花子女们的钱,只出点力,身后的财产由儿女继承,并依生前谁出力多,照顾老人好为序。这就避免了许多麻烦。

城市离退休老年人在这方面的优越性就大得多,他们多不需要儿女们经济上的赡养,有些还能给儿女以贴补和帮助。

尽管如此,老人也要尽量与儿女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在情感上休戚与共,应急之需时会得到儿女们的热情帮助。这种双向性的来往不可止。固然。对于社会上流行的“啃老”现象(“吃”——把父母家当“饭店”;“拿”——把父母处当作“免费购物中心”;“要”——张口要钱要物;“养”——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抚养等)是应该抵制的,作儿女的更应在这方面常常问问自己,但愿得出相反的答案。

人到老年要把生命的重心由子女转向自己,把时间和精力留给自己。安居乐业是人们的朴素理想。今天,老年人从竞业场上退下来,安居家里,就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不受侵犯和干扰的时间、空间和心灵的自由,乐我所为,享我所乐。这比追求什么富有都更重要。

不过,有些年事已高的老人,出于不同的原因,视退休如转业,这里收场,那里开锣,仍在围着儿女牵肠挂肚,仍在过度操劳——“给儿女留点什么”,这是他们对子女的最大心事,所以不能冲出“老子不死儿女不大”这个封建社会家庭关系的思想牢笼。显然,这种“明知夕阳晚,仍然心不闲”的心态会加速老年人的衰败。

人老了到底需要什么?不仅老年人要自思自问,儿女们也应帮助求解。当然,情况万千,见仁见智,答案非一。不过,闲适当是老人们向往的生存状态。

试想:红尘滚滚。忙忙碌碌,所谓闲,只是相对忙时的喘口气而已。今日离退休了,外无竞业场上的风雨敲窗,内无衣食不济的磨蚀,组织上按月发给离退休金——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没有物质基础养育出来的闲适是不存在的。那么,有了物质基础的人,就能闲适起来么?也不尽然。闲适是一种精神上的高贵与雍容,是强半百人生路上一次调整再赴新途。是心灵与肉体更高层次趋向自然的一种松弛与骀荡。它与闲荡闲懒闲呆不在一个层面上。心理学家朗姆士说:“一个人只要心智灵活,青春就不会离他而去。”

人不可不抱虚生之忧,亦不可不知长寿之乐。只有热爱生活,张开双臂拥抱今天的人,心境不致枯涩,心泉不致干涸,也才不会在衣食已足、事业已成、儿女成家后的金秋时节喟然,找不到个人生活的意义。

猜你喜欢
晚辈长辈儿女
天山儿女
长辈篇
过年世相
江湖儿女
长辈们的教诲
大伯家的几个晚辈
长辈对晚辈可否说“请”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