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如
最近,一次推广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的活动在苏州举行。我国著名围产医学专家、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卫生部优生优育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石树中主任医师应邀担任首席评委。笔者借此机会对他进行了采访。
笔者首先问起推广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的意义。石主任口若悬河地说:“这门技术直接关系到下一世纪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也是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现优生优育的重要环节。我国长期推行‘只生一胎的政策,如今的孩子都是‘独苗苗。胎儿娩出后如何避免因羊水等造成的窒息死亡或脑神经损伤之类的后遗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问题。如果新生儿窒息得不到及时处理,便危及新生儿生命;若处理不善,则造成脑缺氧,引起某些神经系统病症,对存活的孩子将来的健康成长和智力发育十分不利,还会影响家庭的幸福欢乐。因此,我们不能把近年在全国推广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术看成单纯的业务问题,而要提到优生优育的跨世纪课题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
长期致力于这项工作的石主任深有体会地说:“近年来。我先后在全国17个省(市、区)进行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的培训推广,深感这项技术在县以下医疗机构普及的重要性。我国大量的分娩接产业务是由农村卫生院承担的,一旦发生新生儿窒息,送城里抢救是绝对来不及的,唯有当地、当时、当场紧急处理。这就要求广大城乡基层的产科儿科医护人员掌握复苏技术。卫生部计划花4~5年时间,到2000年使所有相关人员都得到良好的专业培训,使新生儿死亡率和窒息后遗症发病率都能明显下降。”
据石主任介绍,世界卫生组织考核各国初级卫生保健状况有13项指标,其中之一就是1岁内婴儿死亡率。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出生1个月内的新生儿死亡数占1岁内婴儿死亡总数的60%~80%。由此可见,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关键在于控制新生儿死亡;而新生儿窒息死亡又占新生儿死亡数的50%~60%。新生儿窒息发生的时间常在胎儿娩出1分钟内。要降低婴儿死亡率,就要增强‘第一时间观念,要善于从第1岁、第1月、第1天、第1小时、第1分钟做起。关键是在第1小时、第1分钟内处理窒息,成败在此一举。
“什么叫新生儿窒息的新法复苏?”笔者问道。石主任称主要有4个步骤:第一,让呼吸道通畅;第二,建立正常呼吸机制;第三,建立循环机制;第四,适时适量应用呼吸复苏药物。所谓新法,主要是有别于传统的单纯依赖呼吸兴奋剂的治疗方法。现在主要是应用新生儿喉镜开通气道,然后作气管插管,以期建立呼吸机制。
笔者了解到,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新生儿喉镜和插管,是石主任50年代末研制发明的。那时他就使用喉镜进行新生儿复苏,成为我国第一位进入产房抢救新生儿的儿科医生。目前,国产的喉镜优于国外产品,而且气管插管所用的导管也是系列化的,即根据新生儿体重不同而选用粗细长短不同的导管。谈起“儿科医生进产房”的话题,石主任强调说,过去抢救新生儿是产科医生和助产士的职责,与儿科大夫无关。只有新生儿出了产房,才轮到儿科大夫“行使职权”。其实这种陈旧的制度和观念实际效果不好,不利于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控制窒息后遗症,很是落后。按现代围产医学的观点,抢救新生儿必须产科、儿科协同作战。
采访结束的时候,石主任充满信心地表示:随着新生儿窒息复苏新法的普及和推广,我国的新生儿死亡率在下世纪一定会大幅度地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