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有话好好说”

1997-08-20 08:57文桦
中国青年 1997年2期
关键词:老姜秋菊红高粱

文桦

前言:张艺谋的一部新影片,还没有上市,片名叫《有话好好说》,说的是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三个男人是老姜、老李和老刘,一个女人是小瞿。小瞿是老姜的女友,老姜是一个有点结巴的书摊老板。老刘是一个有钱的人,小瞿合情合理放弃了老姜选择了老刘。老姜不服气,常常去找老刘的麻烦,以至于在大街上发生了冲突。老李是一个过路人又是一个热心的人,他去劝架却让老刘砸坏了他的东西。于是,两个男人的矛盾变成了三个男人的矛盾。老李终于用刀把老刘扎伤了……张艺谋说:“在这部影片中,我将彻底改变自己,与传统电影、与我过去的电影形成一百八十度的对立,如果过去是黑,现在就是白,如果过去是白,现在就是黑。”(引言见《大众电影》1996.11)从以上的故事里,可以看出取名“有话好好说”是劝大家别吵架,但我更愿意认为这是张艺谋目前追求的一种心态,毕竟是大艺术家,作品要一种大的胸怀和眼光。

以下是正文:

张艺谋对新片的宣誓,不完全准确,实际上,艺谋一直是反传统的。在回忆《一个和八个》与《黄土地》时,他这样说:“我们决定要拍一部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要引起反响就必须反传统。”(引言见《当代红星——巩俐张艺谋》)

从最初造型上的“走势”,艺谋作品确实每一部都曾引起强烈反响。

我偏好第一部《红高粱》,无论是大片舞动的青秆高梁,还是“我爷爷”“我奶奶”张扬的个性,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但是这种活力在此后的影片里日渐衰萎,衰萎的还有人性人格力量。这不能说是张艺谋的初衷。

艺谋十分关注个性的张扬和人性的自由,认为“人性是人最基本的东西”“实际上人很简单”(见《今日名流》1994.5)。但这种“简单”一直被简化为食、色、斗,你死我活,人性就是与群体亲和关系的对抗和对立。从《红高粱》开始,“家庭”一直是张艺谋作品面对的社会人文单位,但这里的家庭都是极其脆弱的。为了满足“人最基本的东西”,《红高梁》中“我奶奶”被她父亲卖给了麻疯病人,麻疯病人尚未领略作丈夫的风光便死了;菊豆因与侄子欢好最后夫死子怒,菊豆自己也成了火中凤凰;《大红灯笼高高挂》更是四房争宠的倾轧;秋菊是新时代的女性,生活好多了,但丈夫一出场就被村长踢了下身,有些无力;《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则是黑社会家族的争斗,远离都市的小岛上仅存的母女安祥,黑手们也没放过;《活着》中福贵一家子女相继死亡,既无福也没贵;《有话好好说》中三个男人矛盾的最后结果还没有出来,但有一个丢了女友,又一个被扎伤了。

生活中原本有许多不如意,所以要唱祝你平安。个体生命的本能和人性确实有悲凉的东西,但个体生命在群体中是否就如此悲哀,艺谋作品把这种人性的对立发挥到了极致。不仅如此,艺谋作品对生命的延续也进行了思考,它使艺谋作品的生命意义变得更久远。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传宗接代的艰难和生命延续的恐惧与无力。《菊豆》中菊豆的儿子杨天白杀了亲生父亲,将在对父母的仇恨中长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颂莲需要有“后”才有“资本”,但她过于焦虑而弃真就假,疯了;秋菊向村长要说法,源于丈夫被踢了下身,不能不说没有对生命延续的担忧,而村长被拘之日,正是孩子满月之时,这是巧合;《活着》中福贵一于一女相继死亡,女儿是由于难产出血太多;《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是以少年水生的视角展示大上海的,在水生的眼里充满了对成人世界的恐惧。

在张艺谋的电影世界里,随处可见对家庭亲和力的消解,对生命状态的不安与失望。人文力量的失落和对生命的忧虑,使人性的挣扎始终处在荆棘遍野的无助境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艺谋虽然反传统,但重复的仍然是古人的思考。最初的《红高粱》里,结尾处,“我爷爷”在大爆炸之后灰头土脸,茫然矗立,艺谋却并未茫然,有悬空的日全食和赤红的世界,有小儿豆官的童声朗朗:“娘,娘,上西天,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你甜处安身,你苦处化缘……”虽不失悲凉,但仍有生命的悲壮和生命气韵的流动。但其后的艺谋作品却大多沉陷在人性的窒息中,即使回望传统的《秋菊打官司》,由于村长被拘也使秋菊的执著变得如鲠在喉。艺谋对传统之耿耿于怀,使秋菊的追寻,最后还是留下了警笛声和漫野空山。

所谓传统,是人类的因袭,反传统,对的,如果没有对前人的不满,后代将无所发展。但是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文之成传统总有其价值所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还要念天地之悠悠呢。像《菊豆》中的天白儿对母亲乱伦痛心而杀父,只是少年天白迷乱时的境地,仗剑四顾茫然之后,还要看今朝,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我欣赏艺谋如下的话:过去写“文革”,写1958年,喜欢抚摸,咀嚼自己的伤痕,然后升华出一种痛苦、愤怒和“牛逼”。咱们不这么弄,还是要站在高处看,有一种大的胸怀和眼光。

责任编辑赵为民

猜你喜欢
老姜秋菊红高粱
莫言与“红高粱作家群”
羊的味
羊的味
秋菊成长记
世界上最大的树屋
秋菊
近代史诗传奇巨制《红高粱》
老姜的诗和远方
走近红高粱
红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