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动了副总理的毕业生

1997-08-20 09:00丁邦杰
中国青年 1997年6期
关键词:语种

丁邦杰

在那编造梦的地方

没有不同的梦让你我分享

我们做了同一个梦

如春之来临,给我们力量

编者的话

1995年,我刊在第1期推出特别报道《特困生,你要挺住!》,讲述了大学校园里一群年轻学子的苦难和坚强,校园的贫困一时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很多特困生挺过了4年的艰难岁月,跨越了人生的重要关口,含辛茹苦之后总算学有所成。可谁也难以料到,当他们面对毕业分配时,却再次陷入迷茫。和所有人一样,他们渴望深造,渴望一份能发挥才能的工作,渴望幸福安定的生活。但是,家庭的重负,社会关系的缺乏,逼迫他们中的很多人放弃最初的理想,放弃做了4年的灿烂梦想——他们本可以走得更远更好的呀!

然而无论如何,他们就要告别美丽的大学校园远行,走向社会走向色彩斑斓的生活了。值此人生转折关口,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他们,并道一声:“特困毕业生,你走好!”

自学掌握16种语言——一位身怀绝技、家境贫困的名牌大学毕业生,囿于天生的“白化病”,竟无单位肯接纳。他的苦学事迹及其窘境被传媒披露后,引起了上上下下的关注……

惊动了副总理的毕业生

阳春三月,百花竞秀,正是行将跨出高等学府的学子们跃跃欲试的黄金时节。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应届毕业生唐均,在看到他的同学一批批被各地用人单位接纳抢走后,悄悄抹去失望的眼泪,他又捧起了那本宛如“天书”的古典希伯莱语《圣经》。耶酥基督并不能解除他求职无门的痛苦,唯有这稀冷僻的学习与研究,才能使他超神入定。

一缕阳光探身进来,在唐均白皮肤、白眉毛和白头发上洒下一层金辉,他无亲地从床沿蜷身到床里。唉,与生俱来的“白化病”(造成强光下极度弱视与眼球激烈振颤),行将桎梏他无限的前程。他在以优异成绩学完本科全部课程的同时,主要靠自学不同程度地掌握了英语、俄语、德语、阿拉伯语以及女真文、西夏文、印地文、东乡文等16门大小语种。用人单位的退避三舍,满腹经纶派不上用场,这对一位有志青年,是多么痛苦的折磨。

苦难是天才的垫脚石

1992年12月,四川省宜宾地区江安县出了个了不得的秀才,在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四川省赛区中,唐均跻身决赛并夺得一等奖。这条新闻尚未冷却,唐均再度成为十里八乡的“热点人物”——他以高出全国重点院校录取分数线79分的佳绩;问鼎中国知名高等学府。

知根知底的人百思不解:穷困潦倒的唐家既无高知遗传因子(几代农民,父亲小船水手,母亲家庭妇女),又缺乏优雅的学习条件(全家3代5口总收入200多元),怎么就培养出这样一个令人羡慕的“举人”呢?

有两个人可以回答这类疑惑。一个是唐均的老师顾永经,一个是唐均的邻居老张头。

初一学英语,唐均对词的来源特有兴趣,背记单词易如反掌,英语老师十分器重这个爱提些古怪深奥问题的孩子。一个偶然的机会,班文任顾永经发现了唐均悄悄用英文写的文章、诗和日记,同学们管唐均那几大本习作叫“天书”。

唐均的德语,是在邻居家的电视里学会的。高中时电视台播放德语电视讲座,他每隔一天下午4点就准时到邻居老张头家学习。半年多时间无一 “缺课”。在闭塞的大山中,既见不到日尔曼文化,更看不到“黄发碧眼大鼻子”,唐均对德语的掌握,却达到了会读、能写、听懂的水平。

然而,唐均的高分,并不能马上叩开他朝思夜想的高等学府的大门。直到一般院校录取通知书下达时,痴痴苦等的唐均仍被失望的阴影所纠缠。面对他的“白化病”,很多负责招生的老师摇头惋惜。顾永经老师急得茶饭不思,她整日奔波在县招办和地区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唐均的视力差到坐第一排仍看不清黑板上的粉笔字,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出类拔萃的优异成绩。这对一个完全靠听觉、靠自学的学生,该有多么顽强的毅力!唐均的‘白,并不影响他的学习,难道‘白是什么大逆不道?”苦口婆心的游说,据理力争的辩论,唐均的才能和老师的韧性终于感化了决策的头头脑脑。

1993年9月15日,喜讯姗姗来迟,望穿秋水的唐均收到了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但是,磨难并没结束。进校后,唐均成了重点体检对象。南京鼓楼医院对他进行反复检查、会诊,以至于那段时间唐均灰心地产生了卷铺盖回家的念头。数不清多少次,他像神志茫然的祥林嫂,对各科医生机械地重复着相同的“交待”:从娘胎里生下就是这样;我的弟弟和正常人一样;我外公告诉我祖上5代都没有这个毛病;小学时到重庆医院求治过;中学时到成都华西医大瞧过,医生都说“先天性的”“不能确诊,不能随便下药”……最后,鼓楼医院的专家们也只得作出了“除了视力不行,其他没有问题”“能够适宜近距离工作”的结论。

如饥似渴的“语言学痴”

唐均终于坐稳了大学的课椅,前面的折腾无异于“洗礼”,促使他以更大的干劲、更顽强的毅力刻苦攻读。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唐均一年级便轻松过关。以后选修俄语、德语、法语、阿拉伯语等,门门考试都得90多分。他不满足于这些大语种,转而向国家最紧缺的稀有语种冲击。

大一上学期,新华社报道北京皇城根下一家大图书馆堆着数以百万计清朝留下的满文资料无人问津,发出“救救国宝”的呼吁。唐均不仅为“国宝”们痛心,更为人才断档彻夜不眠。这年深秋,他向中国唯一的满清研究机构——黑龙江满语研究所汇去了邮购满语教材的第一笔资金(几十元钱对唐均是笔大数目,可以维持他1个月的生活)。满文便成了唐均自学的第一门稀有语种,并从此一发不可收。

从大二起,唐均开始苦修女真文。这是被语言学界公认的一种既无人讲,也缺乏文字教材的“死文字”。唐均在南京大学图书馆茫茫书海中百般寻觅,才找到一本《女真语言文字研究》。凭着其中繁琐难懂的考证,小唐整理出语法、词法规律进行自学,并用一个寒假编出一本收有500多个词汇的女真文小词典。3个多月后,他已能通读女真文文献了。

学西夏文,唐均得益于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史金波先生。在一本专讲西夏文化的著作上,记载着史先生的单位和地址,唐均像发现新大陆似的,立刻去信求教。史先生惊异于一个小县来的普通大学生有心此道,立刻回信并寄赠了一套西夏文学习教材。唐均受宠若惊,很快就“入了档”……

语言学界德高望重的季羡林先生,也曾施惠于这个“语言学痴”。季老收到了唐均的求教信,得知他想学梵文但找不到教材,便将自己新近翻译的《梵文基础读本》寄赠给他。季老希望他好好学习,争取成为梵文研究的专门人才的谆谆教诲,鼓舞他在这“天书”世界里孜孜以求。第一步,唐均没有使季老失望。

缅甸语的学习也颇费一番周折。唐均听说上海一家书店有此教材,他拐弯抹角地拜托同学的哥哥替他购买。一拿到书,便如醉如痴地看、背、听(教材里附有磁带),很快就掌握了要领。

1996年国庆节后,正在南大档案馆实习的唐均听说历史系教授刘迎胜先生给研究生开了波斯语专题讲座,他赶紧登门拜师。课堂上,当许多研究生被枯燥乏味的波斯语搅得头疼时,唐均这唯一的本科生却听得津津有味。考试试卷发下来,他一看,很简单……

记者从唐均堆成小山似的笔记资料中,还看到东乡语、藏语、哈萨克语、印地语等文字。他惋惜地告诉记者,原来可以多学一门希伯莱语的,金陵神学院有老师教《圣经·旧约全书》,那书的原版就是希伯莱文,可他几次找上门去,都被人误解,所以没学成。

唐均现在的日记,几乎是万国语言总汇,16种文字都有,他说这是应用锻炼,其中很多也用繁体汉字并以文言语法写成。唐均解释说,语文学理论和古汉语有关音韵学及训诂学知识,是学习其他语种的基础,初中时他就开始学写古汉语日记啦!

现在,在唐均所学的多种语言中,有7种已达读、写、看均较熟练的程度;有4种因太冷僻无会话场合,只能写和翻译;另有5种属初步掌握,正在深入学习中。

一贫如洗的艰辛4年

经济的困窘让这位奇才备受磨难。

唐均一家3代5口全靠父亲200多元月薪金度日。家里每月寄来的100元生活费,还是亲戚借支的。加上南大特困生补助费,唐均把每天的伙食控制在3块钱内,省下的钱都用于购买语言学教材。

难以想像两元多钱吃3顿如何开支。唐均的同学说,唐均早晚两顿吃稀饭馒头,不买菜;中午可以吃干饭和一盘豆腐青菜类素菜。有时想吃贵点的菜想慌了,只能每天吃两顿饭,饿一顿对唐均是常有的事。他说:“考进南大4年,我没进过一家大百货商店,没买过一件汗衫裤头之类的衣服。这双翻毛皮鞋是我爸当水手12年前发的,除了夏季,我每天穿的都是它;身上这件旧拉链衫,是系里资料室的丁老师心疼我送的。4年来班里组织春游、秋游等活动,我从未参加过。不是孤僻不合群,年轻人哪有不喜欢热闹的呀!实在是玩不起。南京玄武湖公园里面是啥样,我还不知道。”

唐均年方20,正是长身体、需营养的时期,可他4年从未在食堂买过一盘排骨、鱼之类的菜肴,但他以优异的成绩,两次获“光华奖学金”、一次获“亿利达奖学金”,尽管每年每系只评1人。但每次得到的奖学金,都化作了他床头珍藏着的语言学图书。有一次,唐均在报纸上看到三联书店的特价书广告,特地约两位好友前往。他视力太差看不清架上书目,人单力薄也挤不过别人。当同学将一本标价72元的《法汉词典》抢给他时,他高兴得哇哇直叫。

今年,唐均家中欠债已达几千,自己向学校的借支也已累计1200多元。这些沉重的数字,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无可奈何地放弃了很有把握的报考语言研究生的美好愿望……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唐均盯准一个目标,无怨无悔。

不再沉重的翅膀

1996年底,即将毕业的93级学生纷纷展开了紧张的社会公关。唐均用中、英、法、德、阿拉伯、印地文、日文、满文等多种文字书写的自荐信,也展翅飞向了他梦寐以求的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等地。他的学识和坚强毅力,感动了北图馆长任继愈先生。任先生专函回复,认为他的条件完全符合该馆人才需求,并将材料交人事部门备案。然而,唐均的“白化病”却使许多用人单位望而却步。今年1月27日,北大图书馆一位副馆长来宁面试后,面露难色。上外图书馆派人专程来宁面试后,也带着几分惋惜而去。所有专家面对唐均,并不测试他的专业水平,却刨根问底地询问他的身体状况,这使唐均很伤心。于是,他转而向少数民族地区努力,研究挖掘稀有语种,本来就是小唐的夙愿。支边申请书庄重地递交给了系里,自荐信也寄到了西藏民族学院、新疆以及云南等地。但他始终没有得到回音。他再一次饱尝了当年高考入学前焦急盼待的煎熬。

我们这个人尽其才的社会,不能眼看唐均这样的有为青年心生“我有吴越曲,无人知此音”的惆怅。唐均的苦恼见诸报端,集起八方同情的目光,来信、来电、来访迅速汇成一股热流——四川省炉霍县县委、宝钢集团、电子部情报所、广州新文文具厂、成都华光皮革厂、济南博达医药生物工程公司等十数家单位,纷纷向唐均伸出欢迎之手;

对唐均学习西夏文给予帮助的史金波先生,在报上首次全面了解到这位编外弟子如此有志有为,他鼓励唐均坚定学习信念,并表示“将通过特殊途径”推荐小唐谋职;

徐州彭城大学汉字研究所教授杨洪清夫妇给唐均寄来他们的著作《快速识字字典》,询问他是否愿意前往共事,一起研究汉字教学;

金陵神学院希伯莱语教授读报当日即与记者联系,很快成了唐均第17门语种学习的义务指导老师;

南京大学从校到系有关领导,更为唐均择业四处奔走、八方联系。唐均是南大“特例”录取的,今天也要用“特例”帮他走上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

更多的援助之手,是为解决唐均的经济窘迫而伸出的。寄钱、送物乃至资助其到国外就医的,连绵不绝。南大信息管理系的同学捐出了一年的“肉贴”共1300元,准备为他还清贷款。孰知唐均从小生就一副穷且益坚的骨气,他谢绝了一切物质帮助。

然而,一位美籍华人的热忱,却使唐均盛情难却。美国商务集团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周鉴平先生,闻讯赶到南大,他恳切希望唐均深造而不要急于找工作,不然将是我们民族人才的损失。周先生几经开导,终于说服小唐报考语言学研究生。这期间的费用完全由周先生资助解决。最近,周鉴平以《资助稀有语种人才培养协议》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义务,并明确写明这“并非为了个人目的,也不是一种投资行为……”

最令人鼓舞的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3月2日看到唐均事迹的报道后,次日给国家教委去电并指示,要求帮助解决他的经济、求职或深入学习方面的困难。教委迅速批转南大贯彻落实,南大随即减免了唐均1200元贷款,并在其他方面经予了补助和支持。系学工组再次同北京几家单位联系,争取解决他考研前的工作安排问题。

唐均是幸运的,有那么多人关心他帮助他,愿他研究稀有语种的夙愿早日变成现实!编者注:

在本文发出之前,我们欣闻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特批名额,招唐均为西夏语专家史金波先生的研究生。上学之前,唐均将在社科院打工。

责任编辑:邱四维

猜你喜欢
语种
《波斯语课》:两个人的小语种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零基础小语种项目教学实践探究
小语种
浅谈小语种的学习方法和就业方向
“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小语种的重要性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的外语语种规划
美国高校外语语种多样化发展的哲理基础与路径探析*——兼论我国高校语种多样化的实现路径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学习小语种意向调研报告
——以四川外语学院为例
走出报考小语种专业的两大误区
小语种报考,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