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的传奇经历

1997-04-02 19:30黄新宇
知识窗 1997年5期
关键词:居图黄公望富春山

黄新宇

历时数载,惨淡构思,一代画师终于完成此卷

黄公望,元代名重一时的大画家,与王蒙、倪云林、吴镇合称元代画坛四大家。此公屡受迫害,无意仕途,不问人间事,浪迹江湖,以诗酒自娱。五十岁左右,他才潜心从事山水画创作。

名作《富春山居图》始作于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为了画好这幅画,黄公望不顾八旬高龄,不断观察写生,对当地山川细心揣度,苦心构思,先后花费四年时间,才成就了这一名作。此画以横幅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秀丽的山光水色。峰峦坡石随势起伏,山涧深处清泉飞泻。在群山环抱中,茅屋村舍参差其间,渔舟小桥错落有致,真可谓人随景迁、景随人移。此画集中体现了作者勾勒、皴擦、点染的高超技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清初吴其贞推崇为“亘古第一画”。

面对伯父的惊人之举,吴子文急中生智,救名画于烈火之中

元朝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后,《富春山居图》不见其踪。明代中期,此卷为大书画家沈周所收藏,其后归苏州樊舜举所有。隆庆年间落入无锡谈志伊之手,万历年间又归属大书画家董其昌。不久之后,董其昌又抵押给收藏家吴之矩。吴氏又传给其子吴洪裕。

吴洪裕,江苏宜兴人。他对这一名画珍爱备至,专门构筑精致的“富春轩”珍藏此画,并请当时名家邹之麟题写匾额。

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吴洪裕病危。临终之际,吴洪裕吩咐将自己平生珍爱的两件文物火化陪葬。第一天将智永的《千字文》烧掉了,第二天又要烧《富春山居图》。吴洪裕的侄子吴子文深知此画的价值。眼见稀世之宝即将化为灰烬,情急之中,他趁伯父神智昏迷的片刻,使用掉包计,用另一画卷将此画替换出来。一代名画已烧去开头的四尺多长,万幸的是,画卷大部分安然无恙。

乾隆的题跋填满了画面空白处,所幸的是:此乃摹本

《富春山居图》原由六张大纸拼接而成,全长三丈六尺。“火殉”事件之后,烧焦的第一张被揭下来,由一位名叫丁宁的人修补,装裱后更名《剩山图》。从此之后,这幅画便一分为二了。

乾隆皇帝喜爱书画,收藏成癖,并有一嗜好:在自己珍爱的书画上题诗跋文、钤盖印章。因“火殉”事件而名声大噪的《富春山居图》,自然是他梦寐以求的。乾隆十年、十一年,他终于先后购得两幅《富春山居图》。反复鉴赏之后,这位皇帝在自认为是真迹的那幅上,洋洋洒洒写上了大片跋文,并钤盖了各种印章,几乎填满了画面的空白处,使其视觉效果和艺术性遭到了极大损害。

所幸的是,后经专家们鉴定,该图是摹本,而乾隆十一年所购的那幅,才是黄公望的真迹。一代名画再次逃过了劫难。不过,真品发现后,为了挽回皇帝的面子,君臣们串通一气,硬说假画是真,真画为假。

再次逃脱炮火之灾的名画,却又海天相隔。人们祈盼着珠联璧合

“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时的国民政府于1933年从故宫所藏数十万件文物中,择其精华,装成13000余箱运往南京,其中就有《富春山居图》真、摹两本。后来,抗战全面爆发,国土大片沦陷,国民政府不得不将这批文物转往四川、贵州等地。转移途中,因西南一带山高水险,加之日机空袭,匪劫兵抢,《富春山居图》又几次遇水潦之苦与炮火之灾,多亏运输人员及时打捞与扑救,才免遭损坏。1948年,随着人民解放军的隆隆炮声,这幅历经劫难的名画又被国民党运抵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为后半段,长636.9厘米)

名画的前半段长仅51.4厘米,1938年归画家吴海帆收藏。1956年国家以重金购得,开始时由浙江博物馆收藏,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幅名画一分为二,异地保存,这在世界艺术史上的确是罕见的。人们盼望着海峡两岸重归统一,到那时,《富春山居图》也就珠联璧合了。

(责任编辑/孙开颜)

猜你喜欢
居图黄公望富春山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愿君读读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的旅行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旧事
答案就在《富春山居图》里
人生若觉无作为,愿君读读黄公望
火烧《富春山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