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典
山城怀远,坐落在淮河岸畔,背依荆涂二山,面临涡淮两河,是山山清水秀的“石榴之城”和“鱼米之乡”。
荆山有誉为天下第七泉的白乳泉,有文王献璞玉的卞和洞等名胜古迹。宋濂写下: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日落西山猿声叫,疑是前人哭未休。的诗句。涂山上有禹王庙,启母石,千百年来,远近百姓前来进香朝拜,寄托对禹王的敬仰和怀念。柳宗元,苏东坡等历史名士的文章勒刻至今。有人说:“怀远出人才”。清代大学士林子望就是怀远人,他执教小皇帝。
1958年12月,陶华坤出生于怀远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高中毕业回乡务农,改革招生制度后又求学于师范学校、教育学院、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一步步向知识的高峰攀登。执著开拓、奉献是他的人生追求。他深深地植根于教苑中,钟情于教学研究,痴情于教书育人。
一条悠悠长长的河,一腔悠悠长长的情。在贫瘠的土地上耕耘,尽管缺肥少水,举步维艰,但他咬定青山,辛勤耕耘。汗水浇开花千树,锄头翻出幸福景。
一
也许是教育家陶行知教育说给他颇深影响,也许是古老的山城造就了他热心教育事业的倔强性格。1983年当陶华坤学有所成,跨出教育学院的大门时,本可以留在“石榴城”,他为了振兴家乡的教育事业,欣然踏进了条件极其艰苦的农村中学的大门。陶华坤挑起了大梁,由于工作出色,不久担任教导副主任、主任、副校长。他深知自己肩负着重担,告诫自己:工作不能放松,不能误人子弟。陶华坤热爱平凡的教育事业,三尺讲台善演威武精妙之剧。一天,他突然感到身体不适,胸闷腹胀、呕吐不止,整整折腾了大半夜。直到天亮才稍有好转,但他硬是撑着虚弱的身子走到操场,查看早操、早自习,坚持给学生上课。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时,已是虚汗淋淋,又一次病倒。然而每每又总是稍有好转就来到校园。
有人说教师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也有人说教师是“绿叶”,用绿荫和营养庇护、滋养着红花。我说教师是“人梯”,是“渡船”,他们用自己的肩膀支撑着一个个未来的巨人,用知识的双浆为学生荡向成功的彼岸。他备课、批改作业,常常伏案夜战。当寂静的校园早已沉睡在甜蜜的梦乡时,他的宿舍仍然灯火辉煌。盛夏,他常常“赤膊上阵”,挥汗如雨;严冬,寒气刺骨,家人早已进入梦境,他却在灯下聚精会神地工作,双脚冻得发麻,仍在圈圈点点,勾勾画画,一丝不苟。
春蚕吃进的是树叶,吐出的是丝;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陶华坤踏上“粉笔”生涯,把毕生精力献给教育这块园地。教书是为了育人,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和造就大写的“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把历史上受人崇敬的爱国者,民族英雄的道德、情操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以此来激励学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去开拓、去拼搏。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讲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讲到“拍案而起”的闻一多。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的执著追求,使所教学科高考均分达102,系全县第一名,连续两年在全国省级数学联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一,受到上级的表彰。面对成绩,他没有满足,鼓励自己要向更高的目标攀登。
二
俗话说:有功者得以偿。由于他在教学上成绩卓著,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1987年破格评为中学一级教师,受记功奖励。他的《著重实效,认真考绩》在市改革工作研讨会上交流。他大胆地提出在教学上力行“123"系统工程。当记者问到“123”系统工程的内涵时,陶华坤笑着说:“l,就是每个学生要精读100篇佳作;2,就是每个学生牢记200首诗词歌赋I3,就是每个学生掌握300个连缀成语。另外,每个学生必备三本工具书;《新华字典》、《英汉词典》、《数学手册》。”随手翻着他的原始笔记,几行朱笔在那蓝色的繁星中分外鲜明,它犹如蓝天红日,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给人以智慧,给人以生命的力量,这是陶华坤担任副校长的一大创举!
为了给每个学生提供100篇精读文章,他收集剪贴以及打印成册的资料,足有50多斤。你看《论说话的得体性》、《读书要杂而后专》……犹如书山看花,万紫千红,引人入胜。
为了给学生提供200首诗词歌赋,他就荡起一叶扁舟,在诗海里采集珍珠献给学生。陶华坤自费订了十余种报刊。书店和书摊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这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给他带来无限乐趣,更重要的是为教学上的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使他能做到求则得之,叩则开之,驾轻就熟,运用自如。没有“捧着一颗心来”的精神是办不到的。
陶华坤“1、2、3系统工程,奠定了学生基础,智力开发了,能力加强了,视野扩大了。然而,才二十来岁的他,头上却添了几许银丝。
三
耿集中学一位老主任常说:“陶华坤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领导艺术,谦逊的处世方法,负责的工作态度,执着的追求精神,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从智慧的土壤中开出的三片绿叶:好的思想,好的作风,好的语言。对事业孜孜以求的开拓者,总要担起重任。1988年组织上调他到河溜中学任校长。为提高河溜中学的教育质量,他身先士卒,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评课、查作业。“引入竞争机制,实行质量化管理”的15项评分内容被行家视为权威标准,被众多中学借鉴。1980年举办的教师“满意课”竞赛活动,使河溜中学很快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高考升学率直线上升,一跃成为先进学校。
陶华坤的领导艺术还体现在他对教育后备力量的培养上。为做好教师的传、帮、带,他精心设计,分段实施。对青年教师,生活上关怀备至,教学上耐心指导,循循善诱。很多专业上的问题,一经他的点拨,便能触类旁通,豁然开朗,令青年教师心悦诚服。在他的教导下,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高三的把关教师,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1990年组织上选派“善啃硬骨头”的陶华坤到怀远四中任校长。四中,位于县委所在地,交通方便,经济繁荣,是全县的文化中心,有着优越的地理优势。但四中又是全县最乱、最差,多次“手术”仍不见效的中学。到底是什么原因制约了四中呢?夜深了,他难以入眠,推开办公室窗户远眺:荆山起伏,松涛阵阵。一个重塑四中形象,铸建四中校魂,切合四中实际发展的“5.3.2”工程便在这位年轻校长的脑海中形成了。“5.3.Z”工程,就是用5年时间夯实基础,变压力为动力,打好外围战,从德育、体育、治安、环境、管理等方面树立学校形象,逐步转变社会舆论,创办文明学校;再用3年时间迈出三大步,打好“攻坚战”,左冲右突,进
入特色学校行列;最后两年为冲刺阶段,实现“质”的突破,创办一流学校。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这三要素中,人和是最关键的,是至理名言。陶华坤深知其中道理,因而在处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他总是谨慎从事,坚持原则,率先垂范,赢得了教职工的信赖和支持,随即在校园里刮起了改革的阵阵旋风。
教师黄仁龙有病住院,校长提着水果到医院看望,得知无钱治病,又慷慨解囊。他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出院后,就积极要求上班。他说:“学校在变,我闲不住啊!”
记得谁说过:“有的人,即使输入十倍燃料,却吝啬得不发出一分光来;也有的人,只需送去一丝温暖,就能转化为巨大的热量。”
陶校长和教职员工朝夕相处,心心相印,同志们都说他为人坦诚、直率,有胆识,有魄力。
五
陶华坤向往明天,更珍惜今天。面对淮河,你倾诉心中的苦衷和困惑。一声声呼唤和一滴滴泪珠带着你的悲喜洒进淮河的波涛,感到滚滚淮河在尽情地为你歌唱。从此,你暗下决心,书写“夯实基础”的第二章。
四中的学生来源,全是其他中学的落榜生,就连入学总分才28.5的也都进了校,学生进校后大多抱着只想混一张毕业证的想法。因此,存在着随意旷课的多,调皮捣蛋的多,打架斗殴的多,有的甚至还勾结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来校取闹。面对这种情况,陶校长坚持以法治校,精心营造育人环境。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劲草》文学社、《成才之路》记者站,还办起了《校园之声》广播站,开展国旗下讲话……这些活动开展后,对树立学生信心,激发爱校意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把四中办成素质教育实验科研基地,成立了学困生的教育管理课题组,1997年被安徽省列为重点科研项目,学校现已加入江淮名校协作校的行列。
实践使陶校长深刻体会到: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应把握学生的脉搏,实现心与心的交流,从而找出症结,对症下药。如有个学生,父母离异,受到后妈的虐待,产生轻生念头。陶校长及时找他谈心,话如涓涓细流,绵绵春雨,终于使这个学生讲出真情。陶校长又多次与家长联系,学校也为其解决具体问题,从而使这个学生重新振奋起精神,刻苦学习。她大学毕业后,分到市委机关工作,在给陶校长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要不是您真诚的关怀,我早不在世了,哪有我的今天,您的恩情,我永远不忘……”
六
对于一个真正干事业的人来说,要紧的不是个人得失,职位升迁,而是有一个便于自己干事业、创业的舞台,正如骏马渴望草原,蛟龙向往大海,雄鹰爱恋天空。作为一名事业心极强的教育战线上的战士,陶华坤珍惜和爱恋着这片热土。
有一次他可能是着急了,在领导班子会议上,表情严肃,颇带点火药味地说:“同志们啊,时代对我们要求越来越迫切,需要我们培养合格人才,我们都拍拍自己的胸脯吧……无功便是过!”
从实际出发,讲真话,办实事,大胆开拓,精心育人,创造性地工作……这是陶华坤的性格。他不满足于做过的一切,总是向新的目标挺进,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高智能的运筹上。
为了明天的收获,陶华坤决心当一名今天的播种人。他知道,作为一名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只有抓住人的观念转变,提高人的素质,为明天的四中准备好跨世纪的人才,才是真正的尽职尽责。
正视现实,中国的改革是在这古老的土地上进行的,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的残余根深蒂固,中国的开放是在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下开始的。“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一种普遍心态。中国的现代化航船是在一片汪洋大海中起步的,这就需要一支跨世纪的干部队伍!
大胆起用和培养年轻干部,充分利用“最佳时期”,克服“误才”现象,攻克“帕金森定理”。把老年人的经验、智慧,中年人的能力干劲,青年人的朝气敏锐结合在一起,让四中的事业更加朝气蓬勃发展,这是陶华坤的人才超前战略。
古人云:“得人则兴”。学校上层次,关键在教师。陶华坤提出:“上水平,出尖子,争一流”的战略,重点是培养大批的优秀人才。他发现青年教师头脑灵活,踏实肯干,时不时还爆发出些新点子来。他与班子成员交换意见,决定让这些小伙子到领导岗位锻炼,不久就有一批德才兼备的青年走上了年级主任直至副校长的岗位,使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
七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影响下,有的学校青年教师不愿苦干一个月才领那“几十张大团结”,离开校园下海经商或到南方闯天下,而怀远四中没有被商海弄潮所诱惑,都兢兢业业坚守岗位,奥妙在哪里?
陶校长善抓凝聚人心工程,贯彻“民为贵”的思想。他的至理名言:“不关心职工,就等于支持群众反政府。”因此,他在政治上关怀,生活上照顾,使职工感到在四中有干头、有奔头、有希望,英雄有用武之地。
身患残疾的范顺祥老师,把心血全部倾注在学生身上,校园、教室、讲台、黑板、粉笔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执教二十几年,天天干满点,年年出满勤。学生朱磊入学时,经常打架闹事,人称“小霸王”,是学校有名的“双差生”,李信兰老师用真爱去抚慰他,用真情去感动他,和他交朋友,每当他取得点滴进步,就不失时机给予表扬,鼓励他继续前进。
渔翁生活在水里,出水才能见收获;教师生活在校园,爱心浇出百花开。陶校长对师生“播雨洒爱”,使“荒田”变成“米粮仓”。一位教师说:“陶校长在政治上关心我们,使我们加入党的怀抱,感到无比荣耀,只有无条件地干好工作,才能对得起党。”因此,出现“工作狂”、“事业迷”的教工群体。众所周知教师住房困难,1995年陶校长自筹资金盖起二十四套宿舍楼,1996年又盖起教学楼,现宿舍二楼即将动工,但他仍住在原来的低矮宿舍,全家老少五口,挤在三间破旧的平房里。
学校不管谁有病,陶校长都去看望、问候,有困难总是千方百计地解决,解囊相助。在今天的社会里,许多人在金钱面前是弱者,有人见利忘义,有人损公肥私。正如一位老师所说:“陶校长视金钱如粪土,视事业如生命。刚来时,因为严,我曾怨恨过他;一年后,我逐渐理解他;两年后,使我感到只有用好好干才能报答他!”
为人民做好事也有被误解的时候。是的,生活和事业,这也许是驱动人生的两个轮子。有的人两轮碰撞,或者沉湎于个人安逸而抛弃事业,最终为生活所抛弃;或者有了事业又失掉了个人生活。有的人则在事业的追求中获得了更加美满的生活。我想,陶校长应该属于后者。
书上说:细胞是生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我们说:陶校长这样的党员是共产党机体里的健康细胞,为党的健康而生存在这样平凡的世界中。
八
正当陶校长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带领全校师生改天换地重塑四中形象的时候,病
魔却悄悄地向他袭来。起初,陶华坤感到浑身乏力,出冷汗,饮食不振,他没在意。正当盛年,小病小痛总咬咬牙顶过去,何况他还有那么多的事要做。军中不可一日无帅,他的战队正按照“5.3.2”构想,一步一步向纵深推进。落日照大旗,马鸣萧萧,哪里还顾得上什么劳逸结合,保重身体?
对于妻子和同志们的劝告,他总是微微一笑:“没事,可能有点累了,睡一觉就好了。”
医生诊断下来了,慢性阑尾炎已化脓,急需手术治疗,他仍忘我地工作,被同志们硬送进了医院,他不相信会倒下来,治疗还没有结束,学校教改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陶校长怎么也躺不住了,不管医生,护士如何劝阻,他执意要回学校去。
妻子不放心他的病,再三叮嘱他要注意休息,上班前说好了,下班尽快回来的。妻子买回药煎好了,8点不见回来,9点不见回来,10点还是不见回来,一壶药汤热了凉,凉了又热,一直等到深夜11点多。
在学校、县直机关、在社会上,人们一提起陶校长都交口称赞,可在家里,他听到的却只有抱怨,妻子的抱怨,孩子的抱怨,面对家人他无话可说。他不是圣人,他是血肉之躯,有七情六欲,有人说,男人最大的快乐就是对事业追求和有一个温暖的家。陶华坤爱妻子,爱孩子,他知道自己事业的成功,如果没有妻子的支持和无私的奉献,自己也许会一事无成。尽管妻子把对自己深深的爱化作声声怨。此刻,他心里像燃烧的一把火内疚、惭愧,说不出的是啥滋味。他不善言表,把对妻子,孩子的爱化作自己工作的动力。他觉得只有用自己勤奋的工作,才能报答妻子、孩子对自己的支持和理解。
陶校长像一头拓荒的牛,在贫瘠的土地上默默地耕耘,不求报答,无怨无悔,在他心中只要是党交给的工作,就竭尽全力去完成,并干出成效来。
九
陶华坤少年时代就立下誓言:“勤奋不怠,笔耕不缀。”近几年来,他编著及发表各类文章近百万字,他主编《校魂》一书已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又一部20多万字的《校长谈治校》由团结出版社出版,他被吸收为中华成功者研究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还被聘为《成才之路》杂志社特约编辑。
他的事迹曾多次被省报、省电台、《清明》杂志等新闻、文学单位广为宣传。收人《创业开拓风采录》、《1997中华名人台历》、《中华经营管理之道》、《中华之魂》、《中外成功者名典》等书。
近两部40万字的书,以及小说、论文、新闻报道,这对身为一校之长的陶华坤来说绝非易事。他的成果是丰厚的,而取得成果的过程则是艰辛的,可以说,他对著作精益求精,和干事业一样开拓进取。
美在于发现,陶华坤发现了很多美:他把美化成具体的文字给大家分享。他主编《校魂》上下集被广电部纳入1997年的拍摄计划纳入安徽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拟由安徽电影制片厂摄制。还发表论文《要有正确的幸福观》、小说《石碑》等不胜枚举。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陶华坤从教二十年来,历三境,体三味,不用扬鞭自奋蹄,始终立于时代的潮头,昂首阔步向前进!生活就像那清澈见底的潺潺小溪,以它自己固有的规律在涓涓流淌,从春流到夏,从夏流到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汇成了一条永恒的时间长河。
陶校长是个“四不”干部: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跳舞。早晨体育锻炼,白天全身心工作,晚上读书写作,用自己的才华,拼搏精神和创造性的工作,使怀远四中闯出低谷,走向辉煌。
十
满院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怀远四中仅在1996年就获得省、市、县十一枚奖牌:
“内保”工作荣立蚌埠市集体三等功;
安徽省全民健身先进单位;
蚌埠市“二五”普法先进集体;
学校党、团组织,教学研究等均获市以上表彰。
同时初三(一)班两名学生参加全国省级数学联赛,一名学生在全国爱国主义读书活动中获特等奖。安徽日报、蚌埠日报分别以“收进落榜生,育出栋梁材”为题作了专题报道,蚌埠日报以“希望在明天”用“挚诚托起希望”,蚌埠宣传以“尽心尽责为育人”,《清明》杂志、大众科技报以“托起明天的太阳”,旅游晨报以“奋进者之歌”,改革信息报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等对陶华坤的事迹作了专题报道。陶校长先进的教学经验在蚌埠市多次交流,各地同仁纷纷前来学习。省教委、省体委负责同志高度评价:“怀远四中办学思想端正,管理规帮科学,组织落实,计划周全,措施得力,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好学校。”
这殊荣,这奖章,无不记录着他闪光的人生。陶华坤没有满足的时候,总是自我加压,决心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
责任编辑倪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