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杰
1984年,浙江大学凭借各种优势,首创了由占全校新生5%的特别优秀的不同专业的工科学生编成的混合班,按照学校自己精心制定的特殊培养计划,对这些学生实施工程教育领域的特殊教育。该项改革坚持了10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果。有近千名优秀学生经过混合班的破格培养,无论在思想素质上还是在学业成绩上。都取得了按常规培养的大学生所无法比拟的成就。其中一部分人成绩斐然,在国内外某些学科或领域中出类拔萃,受到国内外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用,并使浙大在国内外获得殊荣。
浙大混合班培养拔尖人才的经验主要集中于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因素教育两方面。智力开发包括四个方面:首先,通过专家、领导反复论证,制定特殊培养计划,其指导思想是“强化基础,理工渗透,学科交叉,开拓创新”。具体做法是用2年多一点时间强化理科基础,从充分的理科课程教育和严格的理科方法训练着手,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及缜密的理科思想,把最新科学和数学理论渗透进工程教育,使优秀学生掌握更加深入广泛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数学工具,目的是让学生毕业后在日新月异的科技大潮中具有持久的创造性的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向新的科学领域进军的本领。这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计划,把培养跨世纪人才作为战略目标,既符合我国“九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竞争奠定了基础。其次,把因材施教、优生优教确定为教学总原则,重点是培养能力。混合班把“高速度、高难度”的教学原则具体化为“起点高、内容新、进度快,着重培养能力”,以此统摄教学全过程。再次,精心选拔并稳定一支优秀的有特殊素质的师资队伍。最后一点,浙大根据“优势积累”的原则,混合班后期培养采取导师制,要求学生在本科三四年级提前进入科研,及早接触和参与科研实际训练。接受名师指点,迅速拉开与普通班学生的差距,形成明显的层次差别,及早形成良性循环,使优秀学生迅速脱颖而出。
浙大混合班先后培养了十几届学生。这些毕业生的智力品质、智力优势均得到充分肯定,普遍评价是:数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自学能力强,思维敏捷,思路开阔,综合素质好,尤其在数学、外语、计算机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除智力开发外,浙大混合班在进行超常教育中十分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主要措施有:创造良性的成才环境,即形成“竞争环境、学术环境、交流环境”。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保持高淘汰率(每届约1/3)。引入行之有效的考核选拔机制,在考核的各个环节上坚持不唯分不唯智,着重考察个人的基础能力和综合素质。注意形成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强调教师对学生的过细工作和建立师生深厚情谊;开展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的传帮带活动。这些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起到了传递经验、坚定目标、稳定情绪、鼓舞斗志的作用。使混合班成为极具凝聚力的集体,“锐意进取、竞争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成为届届相传的宝贵财富,并得以发扬光大。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开发是人才成长的两大因素,是具有同等重要的缺一不可的条件。一个人的智商再高,智力再强。离开非智力诸因素的作用也难以成才。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勤奋向上的精神。乃至广泛的爱好、高超的社交能力等等。这些心理素质对一个人的成才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其实,非智力教育在中外教育史上早已有之,但是像浙大混合班那样将其与智力教育相提并论,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列为同等重要的教育内容,实在是技高一筹。对于中国当代的大学生,尤其需要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使之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尤其需要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热爱事业的思想,使之具有为祖国四化大业刻苦攻读、顽强拼搏的精神。浙江大学混合班在开发学生智力的同时,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再次证明了心理学家们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几十年跟踪研究的结论的正确性。即成才与智力之间存在着正相关,但个性心理品质对最后的成功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
作者单位:吉林省人才研究会
(长春130051)
责任编辑: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