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伟
尽管我已在人世走过了三十几个春秋,体验了人间许多的诡诈和险恶,却不曾放弃人生的至善与真情。那是因为有一只红苹果,永灿我心。
1975年,只有10岁的我和舅舅回山东老家探亲。火车到达天津站后,我和舅舅需要中转另一趟到山东的列车。为了能在有限的几分钟内赶上这班列车,并在还有一天一夜的旅途中占得一席座位,下车后,我便和舅舅拼命地奔跑。天空中刮着冰冷坚硬的北风,母亲用姥姥从山东寄来的如雪的棉花给我缝制的棉衣,使我膨胀得如一只狗熊。我笨拙地跟着舅舅从站台上倾泻到去另一列列车上的人流中。我拼命地迈动着双腿,害怕跑在前面的舅舅将我甩掉。我的棉帽太大,常常遮住我的眼睛。那是因为我要远行,母亲不得不强令哥哥将这顶帽子从他的头上摘下,戴在我的头上。当我无数次地将帽子推向额头,以便看清前面的路时,舅舅却从我的眼前消失了。我蒙了。我停住脚步,声嘶力竭地喊着舅舅。我的声音几近哀号,但是我还是没有看到舅舅的影子。我已经从害怕变得恐惧,要知道除了和母亲到过距家十几分钟路的合作社,这是我第一次远行。我还没有离开过亲人,我不知道没有亲人的世界将是怎样?我一屁股坐在站台的水泥地上,咧开大嘴嚎啕大哭。
蒸汽机车喘着粗气,已缓缓向前爬去。喧嚣的站台,片刻间变得宁静,昏黄的灯光,照射着清冷的站台。站台上的服务员已经躲进屋子里取暖。只有我孤单地坐在水泥地上啃着自己的手指。不知不觉中已月上中天,我又饥又渴,用贪婪的眼睛捕捉人们的影子,希望我的窘境能得到大人们的关注。等了很长时间,一个中年妇女和一个少年朦胧的影子向我走来。我的眼前霍然一亮,兴奋地喊:“阿姨!”然而,当我看清他们时,我的兴奋顿时消失,我的喊声戛然而止,因为我看到他们的样子比我更加的窘迫、凄惨,他们是逃荒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一切的挣扎不过是为了吃饱。还记得在家门前玩耍时,看到背着一只口袋,手里拿着一只茶缸,衣衫褴褛,神情漠然的乡下人,我和伙伴们便会飞快地跑回家,将自己的家门紧紧地插上,任凭逃荒人在门前怎样地乞求,我们也不会把门打开,更不会送给他们一点点干粮。因为我们的大饼子也不够吃。可想而知,那时候的粮食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而眼前的逃荒妇女食不裹腹,我又能指望她给我什么来充饥呢?妇人听到我的喊声,还是走到我的面前。妇人因为饥寒而脸呈菜色,眼底布满血丝。扯着妇人衣襟的少年,骨瘦如柴,眼窝深陷,神情呆滞,小手干瘪得如鸡爪。一个婴儿还睡在妇人的怀里。妇人关心地问:“孩子,你怎么了?怎么一个人呆在这里?”我没有回答妇人的话,而是怯生生地说:“我饿。”我确实是饥肠辘辘,我恨不得把一切能吃的东西,全部狼吞虎咽地吞到肚子里。我的眼睛乞求地看着她,就如他们曾经来到我家门前一样,我有些后悔自己当初的不明事理,深怨自己不该将逃荒人拒之门外。我在心中猜测着,这个妇人会不会将自己的手伸向她装食物的口袋里?我看到她的一只手,缓缓伸向搭在她胸前的那只口袋里。我的眼睛饱含希望地随着妇人的手臂移动,我深深地咽着口水,等待着妇人的手能在我眼前呈现出一块干粮。然而妇人呈现在我眼前的手掌却是空荡荡的。妇人看了看身旁的少年,无可奈何地说:“俺们也好几餐饭没有吃了。”我的一滴滴悲伤而无奈的眼泪也随之滑落。“孩子莫哭。”妇人因我的眼泪而不安了,像一个母亲没有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呈现出惶恐。她又慢慢地将手伸进自己的怀里,她的眼睛紧紧地盯着我的眼睛,像有什么大事难使她痛下决心。我看到她的那只手在怀里徘徊,摩挲,她的表情悲苦而复杂。她深情地看着自己怀里的婴儿,那是世界上最纯美的神情,温柔如水,脉脉含情地在母亲眼中流淌。她抬起眼睛,如做出重大决策般地如释重负,“孩子,拿去吧。”一只干枯的手托着一只红苹果呈现在我的眼前:这只红苹果是那样的可爱,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见到这么美丽漂亮的苹果。即使我在家吃饱饭后,我也不会拒绝这只红苹果,更何况现在我已经饥不择食了。我的手贪婪地伸过去。“不能把苹果给他。”妇人身旁的少年扑过来,用双手紧紧护着母亲手中的红苹果,并愤怒地说:“给他,弟弟吃什么?”母亲怜爱地抚摸着男孩的头,温柔地说:“娃呀,给俺们饭吃的人好不好啊?”男孩乖乖地点点头。妇人接着又说:“那俺们就将那个好心人给的苹果送给别人,就算投桃报李,报答世上所有的好心人吧。”
妇人不再顾忌少年还有的几分不情愿,将苹果递过来。我手捧带着妇人体温的苹果,动情地说:“谢谢你,阿姨。”妇人憔悴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孩子,不要谢俺,俺不过是在传递好心人的一片心,你以后能做个好心人,就算是报答俺了。”说完,妇人和那少年便走了。
谢谢你,阿姨!当我初次走出家门,你便为我拉开认知这世界美好的帷幕,使一个少年能终生感念人性的美丽。
我端详着这只红彤彤的苹果……妇人传递给我的不只是一只红苹果,而是给了我对这个世界美好的认识。一只红苹果如一粒仁爱的种子,种在我心的田野上,蓬勃在我整个生命的历程中,它增添了我对这世界的爱。她传递给我的不仅仅是物有所值的馈赠,而是又一枚爱别人的种子。
我会去爱别人,为了那曾传递到我手中的红苹果……
(王雪森摘自《辽宁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