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会令一个人的事业遭到重挫,西吉奥·齐曼的经历就是一例。1984年,可口可乐公司委任他负责扭转可口可乐对百事可乐的劣势。齐曼的策略是改换可口可乐的配方,取名为“新可乐”,并大肆宣传。他的错误是没有在市场上继续推销旧可乐,有些人认为是他过于自信所致。
新可乐才销售79天,旧配方的可口可乐就重回超级市场,易名传红可乐。齐曼大受打击,一年后离开可口可乐公司。屈辱且使个人形象受损的失败——却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仅仅7年后齐曼便重回可口可乐公司,自信依然,而且职权比以前更大了。
很多人都曾经犯过严重错误,遭辞退、降级,或者不知怎的失败了——然后又重新爬起;齐曼只不过是其中一例。华特·迪士尼就业之初,就曾有一次被上司革职,而迪士尼和亨利·福特两个人都曾在事业成功之前,做生意破产。
即使你从未失败过,也难保以后不会。今日的商业世界瞬息万变,置身其中必须面对不明朗的环境采取行动——换言之,偶尔跌倒是难免的。哈佛商业研究院教授约翰·科特说:“我可以想象得到,二十年前行政人员讨论是否聘请某人担当重任的时候,如果有人指出:‘这个人32岁时有过一次惨败。其他的人便说:‘不错,那的确是个污点。我相信今天同样一群人在考虑是否聘请某一人选时却会说:‘我担心的是这个人从未失败过。”
微软电脑公司的威廉·盖茨常有失败之举。他喜欢雇用曾经有过失误的人。“那表示他们敢于冒险,”他说,“从那些人怎样应付出了错的事可以看出他们会怎样应变。”
可是,为什么有些人栽倒后能重振雄风,而有些人则一蹶不振?经历过挫折的行政人员和研究领导才能的专家分析过这问题,提出的答案可供我们参考:
设想下一次赢得重大胜利
富有传奇色彩的达拉斯牛郎队前任教练吉米·约翰逊懂得怎样应付失败。1985年他在达拉斯的第一个球季,纪录是1胜15败——比起他最初在一所中学任防守教练时的0比10成绩,丢脸程度只稍微好一点。“我们的球队是美国全国足球联盟最差的一队,”约翰逊承认,“不过我的目标是打入超级碗决赛。”
约翰逊有工业心理学学位,处世态度一贯积极。他会告诉任前卫的球员:“要护好球。”而不是说:“别大意。”他会说:“杀出重围!”而不是说:“别漏失了这个球。”他在赛后会议中专注于下一场比赛如何取胜,“那样我们很快便会把失败置诸脑后。”牛郎队终于在1993和1994年赢得了超级碗决赛权。
遇到失败时一般人往往失去自信,适应能力强,不屈不挠的人却仍充满信心。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塞力曼研究过三十种行业雇员的表现。“能够重新振作起来的都是乐观的人,他们认为:‘我这个问题,不过是暂时的。”他说,“悲观的人通常不能东山再起,他们认为自己会一败涂地。”
勇于冒险犯难
西吉奥·齐曼离开可口可乐公司后,有14个月没有和该公司的任何人来往。“那时候很寂寞,”他说。但他没有断绝社会上的接触。他跟人合伙开顾问公司,设在亚特兰大他家的地下室,设备简单,只有一台电脑、一部电话和一架传真机,客户有包括微软电脑公司和米勒·布鲁恩公司等,他的座右铭是:打破传统,勇于冒险。
后来,甚至可口可乐公司也咨询他的意见,齐曼说:“我做梦也想不到可口可乐公司会找我回去。”管理阶层告诉他,他们需要人帮助整顿业务。可口可乐总裁罗伯图·戈雪艾特说:“我们一向不容许职员犯错误,因此逐渐失去了竞争能力。一个人只在行动时才可能跌倒。”
订下具体目标
在1960年,简·莱斯利是世界十大网球好手之一。“我的目标不是要成为世界冠军,而是要在温布顿中央球场上比赛,”这个高大结实的丹麦网球名将说,“我每次练球,都会想象自己在温布顿打球,嗅到草地的气息,听到观众的喝彩声。”1969年,莱斯利终于进入中央球场比赛,结果却败于洛德·雷佛。
二十年后莱斯利成为施贵宝公司的董事长,后来公司与必治妥施贵宝公司合并,莱斯利被挤出局。他花了一年时间在普林斯顿大学修读宗教和哲学课程,但从未放弃要做总裁的目标。到了1994年,莱斯利终于取得史密斯奇连·毕湛公司总裁的职位。
时艰能屈
历克·米勒很早就知道,世事不能尽如人意。他在破碎家庭中长大,父亲经常酗酒。
到1989年,米勒已成为行业内顶尖人物,极负盛名,以擅长逆转公司颓势见称。他应聘挽救王安电脑公司免于破产。可是该公司问题比他所想象的困难得多。王安公司业务始终不振,米勒只好承认失败。为了挽救公司,他向当局申请重组,并售出公司的制造业务,然后自己辞职。王安公司比起以往规模只剩空壳,但能够赚钱,米勒已无所憾。
童年逆境确实有助于使人适应环境和败后复兴。成功人士视失败如青春期:尴尬,不自在,但却是迈向成熟的经历。
今天,米勒是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最高财务管理人。此机构的总裁罗伯特·雅伦和他首次会面时便告诉他:“我认为你在王安公司的经验是非常有利的条件。”在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米勒曾问那些担心失败的年轻职员能否“对着镜子说:‘我已竭尽所能。要是能够的话,不论结果如何,都是成功”。
随时面对风浪
伯尼·马库斯是新泽西州一个俄裔穷家具匠的儿子。他的朋友阿瑟·布兰克在纽约市皇后区中下阶层地区长大,小时候与不良少年为伍;15岁时他父亲去世。“我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一个观念:生命是难免有狂风骤雨的,”布兰克道。
1978年,他和马库斯一起在洛杉矶一家五金零售店工作,遭新雇主解雇。翌日,一名从事投资的朋友建议他们自己创业。“发现这个主意并不狂妄。”
马库斯和布兰克开始经营一家他们以前觉得难以应付的商店——规模庞大,装潢朴实,服务优良,货品齐全。今天,他们的家庭用品公司是家庭用品业中效益增长最快的公司。
马库斯每次与其他企业家会面,总会问“你一生中可曾有过感到绝望的时候”?他说:“我曾经与五十个成就骄人的企业家讨论这问题。其中有四十个人经历过这样的性格培养过程。”
以别人的眼光看自己
为高级行政人员提供辅导的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托比认为失败的首要因素是缺乏自知之明,你必须跳出个人立场,用别人的眼光看自己。
“我以前从来不了解自己对他人的影响,”美国运通公司的安·布丝琪说。4年前,她是该公司卓越卡部门的总经理,属下二千名职员中有五个被发现蓄意隐瞒公司2400万美元的亏损,公司认为她须对此事负责。安是个完美主义者,给人以凶恶挑剔的印象,可能因此使她的部下对她畏惧过甚而不敢向她报告坏消息,只有编造谎言。
她失去了卓越卡部门领导的职位,但美国运通公司给了她另一个机会,让她挽救公司属下一个规模较小的机构,她的自信心大受打击,险些拒绝这项建议,可是在卓越卡部门的失败使她再接再厉。
“我必须远比以前体谅别人,”她说。她如今较有耐性,愿意聆听,也学会了鼓励下属报喜亦报忧。“不论利润的数字是好是坏,我都会问为什么。如果以前也这样做,我也许早就发现了卓越卡的问题。”
布丝琪现任执行副总裁。她以前的上司汤玛士·赖德说:“有些人事业停滞,但有勇气再接受艰辛的挑战,安便是一个例子。太多人只想找个安稳的地方,结果事业上无法突破,只是原地踏步。”
莎士比亚说过:逆境使人发愤向上。失败的经验挽救了安·布丝琪,激励了伯尼·马库斯和阿瑟·布兰克,把历克·米勒带上巅峰,也使西吉奥·齐曼成为新时代一个罕见却真实的典范。要是你从未遭遇过失败,为了事业着想,也许应该经历一次。
(刘霞摘自〔美〕《读者文摘》中文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