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83年8月,为纪念《中国青年》创刊60周年,本刊派记者刘百汶赴吉林市专程采访了大革命时期《中国青年》的主编之一陆定一同志。在采访过程中,陆老回顾了大革命时期《中国青年》的光辉历史,也谈到了他自己与《中国青年》的密切关系。采访后,作者将陆老与《中国青年》的一段经历整理成文字,并请陆老过目。今年5月9日凌晨,陆定一同志不幸逝世。我们今天发表这篇文章,作为对敬爱的老总编辑的一种特别的纪念。
1925年五卅运动后,陆定一同志在上海交通大学(旧称南洋大学)加入了共青团,同年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暑假毕业后,他下定决心做一名终身职业革命家。开始他担任共青团上海市法南区委(包括当时的法租界和南市)书记。在此期间,应编辑部之约,他为《中国青年》翻译和撰写了几篇文章。他在《中国青年》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从英文版的《密勒氏评论报》上翻译的,题目是“美国人之广州观”。这是一篇美国作家写的礼赞大革命策源地广州的通讯。1926年底,陆定一同志调到团中央工作,任当时《中国青年》主编刘昌群的助手,参予《中国青年》的编辑出版工作。这一时期,团的干部卓凯泽(笔名砍石)、肖三(原名子璋)、以及恽代英(笔名但一)等都是《中国青年》的重要撰稿人。
1927年,团的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陆定一同志被选为团中央委员。会后不久,他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长并主编《中国青年》。“四·一二”政变后,《中国青年》迁到了武汉。7月,汪精卫叛变。9月,《中国青年》又迁回上海。从1926年底至1927年10月,陆定一同志以“定一”“DY”的署名在《中国青年》上写了23篇文章。这个时期刊物的发行量将近5万份。
1927年11月,《中国青年》改名为《无产青年》,陆定一同志仍任主编。12月,团中央派他参加广州暴动。他抵达香港时,暴动已失败。他作为团中央的巡视员,由香港到海陆丰参加了彭湃同志领导的海陆丰根据地的工作。1928年初,《无产青年》又改名为《列宁青年》。陆定一同志从广东回到上海后,继续主办《列宁青年》。
1928年3月,共青团第五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陆定一同志虽留在国内未出席大会,但被选为中央委员和驻“少共国际”的代表。不久,“少共国际”大会又选他作执行委员会委员。1928年冬天,他赴莫斯科就任驻“少共国际”代表。陆定一同志走后,李求实同志回到《列宁青年》继续担任主编。
1930年7月,陆定一同志从莫斯科回国。他一回来,李求实同志又调走
了。
1931年1月,党召开了六届四中全会,王明上台了。不久,陆定一同志被王明集团诬为“调和路线”的代表,因而,全部职务(团中央委员、团中央宣传部长和《列宁青年》主编)都被撤销了。
陆老认为,在这一段四五年时间里,《中国青年》有功绩,也有教训。它为发动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培养了许多共产主义者,在思想上战胜了国家主义派。然而,对国民党右派,它没有提高警惕。一方面是因为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另一方面是有些人陶醉于革命的胜利进展。那时在武汉,“五皮主义”成为一时的风尚。每天办公完毕,一批青年军官,身着军装,披戴“五皮”(皮包、皮带、皮绑腿、皮鞋、皮马鞭),挽着女人的手臂在汉口江边走来走去。他们是当时最时髦的人,悠然自得,根本没想到革命有失败的可能。还有一个教训是左倾。大革命失败后,陆定一同志认为《中国青年》不够革命,于是向团中央建议将刊名改为《无产青年》,虽然团中央同意了这个建议,但却给后来的出版、发行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困难,读者也更少了。陆老回忆到这件事时,认为当时是犯了一个左倾错误。
被撤销职务后,陆定一同志被派到闽西苏区作团中央的巡视员。那里共青团没有刊物,他就帮助他们出版了闽西版《列宁青年》(此时上海团中央机关刊《列宁青年》也继续在出版)。一共出了三期,第一、二期是油印的,第三期是粉碎第三次“围剿”后在汀州出版的。现在只能找到第三期的一张铅印封面,上面有四篇文章的题目。第一篇是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第二篇是关于粉碎国民党第三次“围剿”的。其余内容都找不到了。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团中央在中央苏区成立了中央局,并决定在瑞金出版《青年实话》,陆定一同志被任命为主编,同时担任苏区团的中央局宣传部长。
1932年,陆定一同志再次受到王明集团的打击诬陷,被降职调到设在上海的团中央组织部当干事,从此中断了与《青年实话》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