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徘徊

1996-07-15 05:30
读书 1996年4期
关键词:外化怪圈千古

宋 红

士,尤其文士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是社会中最为敏感的人群。他们总是最早、最强烈地感受到时代脉搏的震荡,因此便较其他阶层的人群走过了更为繁复、更为艰难的心路历程。

袁济喜的《人海孤舟——汉魏六朝士的孤独意识》一书,以汉魏六朝为切面,讨论了这一时期士人所走过的凄寂孤哀的心路:两汉时代,士与帝王之间已丧失了春秋战国时代君臣、师友、同道诸多关系,而仅存单一的君臣关系,甚至如同主仆。这一根本上的变化决定了士在价值取向上与封建专制社会的龃龉,因此无论盛世抑或衰世,士的孤哀是永恒的。宦海翻波,仕途险恶,令他们心生恐惧而孤独;天地悠悠,人生苦短,令他们在人与宇宙的重新定位中,因悲怆而孤独;战乱频仍,王朝更迭,又使他们因身世飘零而孤独。

一位德国名医说:“男人是人类的肌肉,女人是人类的神经。”这无疑是关于男女两性之异同的妙论,然就社会的不同群体而言,文士便是人类社会的神经。他们对社会的感知和反射最为敏锐,而且往往具有超前性。抓住汉魏六朝士的孤独意识,便是把握了这一时代文学乃至文化的底蕴,以此为基点看文士,便会对他们的言行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如阮籍的吊邻女、哭穷途,以及《世说新语》中许多士人的乖张之举,与其说是率意疏放,不如说是内心苦闷孤独的外化。

在此书之前,作者已有专著《两汉精神世界》问世,框架上虽是通史笔法,但材料研究的深入与广泛已为本书做了坚实的铺垫。其中关于“天人之学”及“士的命运”等章节,直可与本书相接轨。两书对历史氛围、时代精神的把握颇有独到之处。

孤独的心灵,最需要慰藉。由此想到孤独的文士往往最喜欢寻找同道,成群结党。从东汉清议引出的党锢之祸起,唐代之牛党李党,宋代之新党旧党,明代之阉党、东林党,党派之争(或与政治斗争相裹胁者)历代不绝。而从两千多年前孔老圣人“君子群而不党”的疾呼看,结党之事由来已久,且何者为“群”,何者为“党”,竟很难分辨得清。这是研究文士时所需要注意的另一个侧面。

“社会神经”的特殊性质,决定文士是人生活剧中最投入的演员和最清醒的看客。最投入时可以“为知己者死”;最清醒时则把世上纷争均视为蜗角之争,有道是:“螟杀敌蚊巢上,蛮触交争蜗角中。应似诸天观下界,一微尘里斗英雄。”(白居易《禽虫十二章》)只可惜他们上舞台时缺少几分科克兰派的冷静,作看客时又完全失去了斯坦尼式的热情,绝少允得其中。

关于封建社会中士的命运,温州师大黄世中先生亦有卓见。他以为千古文人的心路历程是一个怪圈:他们靠四书五经步入士林,自然怀有儒家“兼济”之心,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然而他们的价值取向与封建君主相格,理想的幻灭使他们或放浪形骸如嵇、阮;或寄情山水如二谢、韦、柳;或于神仙释老中寻求精神解脱如李白、王维、王安石;或在红裙翠袖中希冀心灵的安慰如柳永、袁枚。然而所有这些均不能从根本上消解他们灵魂的孤独与痛苦。他们中的许多人仕而隐、隐而仕,在宗教、山水与女性之间反复徘徊,直至灵魂的彻底绝望。这时,生命存在与否便毫无意义。缤纷瑰丽的文学艺术作品即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外化和演绎。然而即便他们对自身彻底绝望之时,仍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要儿孙读经入仕,走“致君尧舜”之路。这便使一代又一代封建文人走着周而复始的老路,形成一个封闭的怪圈。这是一番非常精辟的见解。

袁济喜关于汉魏六朝士的研究与黄世中的见解颇有互通互补之处。汉魏六朝士的心路历程,实是千古文人怪圈的缩微显现。若把汉魏六朝士的孤独意识放到黄世中的“千古文人怪圈”中,无疑会在新的视点上产生新的认识。

(《人海孤舟》,袁济喜著,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四月版,10元)

猜你喜欢
外化怪圈千古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一·秋
麦田怪圈
荏苒时光
运用叙事疗法使问题学生在问题中成长
基于隐性知识外化的企业动态能力培育策略
2015麦田怪圈(下)
2015麦田怪圈(中)
奇特的麦田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