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跳峡散记

1995-05-09 21:10
清明 1995年3期
关键词:艾丽丝丽江乔治

高 岱

我第一次听到虎跳峡这个地名,大概有十来年了。那时候,它是与漂流长江的勇士们联系在一起的。青年探险家尧茂书就是在这儿献出了炽烈如火的生命。我从心里钦佩和敬重他,为他那一往无前的勇气所折服。然而,直到我去虎跳峡的前几天,还不知它的确切方位,只是模糊地觉得它在长江上游的某个地方,却根本没有想到它竟然躲在云南,躲在滇西北的雾山峡谷之中,更没想到此次虎跳峡之行,给我留下了那么多回味隽永的记忆……

我在昆明开完一次学术会议后,并未匆匆踏上归途,而是和几位师长同仁,一起驱车前往大理。我进大学之时,正逢“五朵金花”重见天日,那“苍山脚下找金花”的歌声,曾引起多少青春的遐想。所以我很想去那儿看看苍山洱海,以及娇艳的白族“金花”。确实,大理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挺拔深沉、云遮雾绕的苍山,浩渺柔美、风情万种的洱海,古朴淳厚的民风,爽朗大方的“金花”,还有那热气腾腾的砂锅鱼和三道茶,都使人产生了一种遁身世外的感觉,使内在情感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尽管如此,我心里总隐约有种不尽兴感,这倒不是因为大理风光还未使我感到满足,而是由于有了满足,才激起了我追求更新更美的欲望。就是在这种心态中,我在金花定情蝴蝶泉边,偶遇一位当地的老者,经他一番点拨,使我奔向了神萦梦绕的虎跳峡。

从大理到虎跳峡并不方便,要先到滇西北的丽江,才能辗转到那儿。大理每天只有早上一班过路车去丽江,并且不进站。乘客只得在路边等。由于时差的关系,大理初秋早晨的六点多钟,天仍然很黑,并渗着阵阵的凉意。候车的人不多,除了我之外,只有两、三个当地人。打听一下,虽然他们都去丽江,却没有一个人去过虎跳峡。正在惆怅之际,从寂静的街道上走来一位外国姑娘,简单地寒暄之后,我得知她叫艾丽丝,是一个美国人,刚从大学毕业,想在工作之前出来看看世界,长长见识。她还告诉我,多年来,她一直向往着中国的虎跳峡。可她不会说一句中文,故而从香港入境后,沿途遇到了不少麻烦。因此,在大理遇到一个会说英语的中国人,使她感到很开心,就这样,我结识了同闯虎跳峡的第一个游伴。

车抵丽江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钟。艾丽丝叮嘱我要帮她找一个便宜的住处。我也不知哪儿便宜,便把她送进了车站附近的国际旅行社。这儿条件比较简陋,价格也较公道。但即使这种“公道”的价格,我还是住不起的。我得找更便宜的旅馆,好在国旅的隔壁就是一家公办的招待所,一问价格,还真的挺便宜,也挺干净,很符合我的要求。

草草安顿后,艾丽丝便来了。她让我陪她上街去看看,体会一下丽江的风情。丽江是滇西北历史悠久的重镇,距昆明有600多公里。因金沙江流经其境,有“金生的丽水”之说,故称“丽江”。薄暮时分到丽江,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漫步古城,但见清澈晶莹的雪水,形成潺潺溪流,穿街绕巷,入墙过室;岸边垂柳成行,柔枝婆娑成舞;还有那古貌斑驳的石孔桥,灵巧地跨在溪流之上,更给丽江平添了几分江南的特色。当我问及丽江为何有此风貌时,丽江人都会兴高采烈地“摆”自己见解。其中一位杂货老板的看法颇有道理。他认为丽江之所以像江南,是因为它就是江南人建的。早在明清之际,大批戊边江南人便在此落户。他们修建自己家园时,当然是按江南的式样建造罗!

第二天上午,我们遇到了去虎跳峡的一个重大难题。原来丽江距虎跳峡还有90多公里,并且没有班车直通。在国旅的接待大厅里,接待小姐告诉我们,通常去虎跳峡都是包车前往。国旅专门备有一辆越野中巴,供包租之用,每天的费用是人民币800元。对于我和艾丽丝来说,这是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我们都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经济安排。就在进退两难的之际,我遇到了同闯虎跳峡的第二个游伴。他是英国人,名叫乔治。在弄清事情的原委后,他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他让我们现在就把国旅的这辆车租下来,然后再写个告示,说明我们包租一辆车去虎跳峡,车上尚有少量空位,如有愿意同行的,请签上自己的姓名,明天清晨在国旅门口上车,车费均摊,等等。

这一建议刚“出笼”就博得了我和艾丽丝的赞同。乔治立即从身上掏出纸笔,很快便写成一张告示,并签上自己的名字。我和艾丽丝办好租车手续后,也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样一张不太起眼的英文“告示”,很快便贴到了餐厅的门上。到下午就餐时,老远就发现那张告示上已签上许多名了。细数一下,又多了八个同伴,这下子不仅圆满地解决了进峡的交通工具问题,还大大降低了进峡的“成本”。

次日清晨,我们相聚在国旅的大门口,乔治身上还背着一个旅游行囊。车开过来了,是辆日本的丰田。我们三人上车后,其他的入伙者也陆续抵达了。就在车子要开的时候,急匆匆地跑来一个哥们,他用极蹩脚的普通话问谁是这辆车的“老板”,我当仁不让地点了点头,表示有话可以与我说。这位哥们告诉,他是一个香港人,一行三人来到丽江,昨天也在我们的那个告示上签了名(他们的英文名字),但在下午登山时,一位兄弟把腿摔坏了,为了陪这位兄弟看医生,今天他们便不能去虎跳峡了,特此表示歉意,他边讲边从腰包里掏出200元钱递给我,说是要交租金。

香港哥们这一招,倒是大出我的意料。在我的印象中,香港人是够吝啬的。84年在九寨沟,我就亲眼看到四、五个港客因不买门票而被抓获。哪有这样的便宜事呢?也许是另有计谋,千万得小心。因此,我连忙推辞道:“你们既然不去,那就不用交钱了,先生不要客气。”然而,这香港哥们坚持要我把钱收下,他说:“只要我们在那告示签了名,那我们就得付租金,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信誉问题,我们中国人在外,就是最讲信用和义气的。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就算交个朋友吧!”他说这些话的时候,表情极为诚恳,丝毫没有市井油滑之气,让人不得不相信他的坦诚。

这位哥们一番话和举动,使我很受感动。我怎么也没想到,他这个香港人竟把此事和中国人的基本道德联系在一起。看来,我要不收下他这两百元钱,他会和我没完的。于是,我一把接过他递来的钱塞进口袋,同时模仿香港武打片中动作,挺豪气地向他拱了拱手,很“江湖”地说道;“既然老兄一片诚意,小弟再推让就有些却之不恭了。权且收下你这两百元钱,咱们就算交个朋友。山不转水转,来日方长,以后有什么用得着的地方,但说无妨。”接着,我把自己的地址抄给了他,再次向他拱了拱手。

在那位香港哥们“拜拜”声中,汽车开动了,车内的气氛随之活跃起来。也许是去虎跳峡的梦想即将成为现实,大家都显得挺兴奋。这时,我才感到,我们这个赴虎跳峡的旅行团,是地地道道的国际旅游团,不算司机,共有八人组成,却分属四个国家。我是中国人,艾丽丝是美国人,乔治是英国人,此外还有两位丹麦女士和两位英国女士,以及一位留着小胡子的英国先生。英语自然成了“团”内的官方语言。

车行不久之后,“团”员们便开始偃旗息鼓,闭目养神了,只有艾丽丝和乔治还在滔滔不绝地谈着话。通过他们之间的谈话,我得知乔治是从印度而来,经尼泊尔的加德满都进入我国西藏。然后沿

滇藏公路来到丽江,探访虎跳峡。此后,他还要去安徽的黄山,再经由上海返回英国。乔治在谈他的旅游经历时,表情很轻松,给人一种爬高山如履平地的感觉。但我深知他这一路来的是何等的艰辛。仅就其入滇方式而言,便是许多老外甚至我们这些国人难以忍受的。因此,我对这位乔治有些刮目相看了,并欣然加入他们的谈话,结果又有了意外的收获,原来我们三人竟然还是同行。

乔治毕业于剑桥大学,是学历史的,研究方向为拉美史,后来改修法律,现在既是教师,又是律师。艾丽丝告诉我们,她是学俄国史的,论文写的是俄国中世纪的宗都问题,在探访虎跳峡后,她准备从北京前往莫斯科,实地体察一下俄罗斯。我则对他们讲,本人在国内一所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专业是英国史,现正在一所大学教书,不久将赴英做访问学者。经过这一番介绍,我们的谈话便成了学术交流,因而更加有趣、融洽。

大约九点钟左右,车子抵达虎跳峡外的一个小镇,司机把车停在镇口,回身说道:“在此停车半个小时,大家在这个镇上吃点东西再进峡谷。”我听完他的话,习惯性地便打算开门下车。这时只听后座有人在大声抱怨:“怎么不给翻译一下?”声调很不友好。我循声望去,见说话者是那个留着小胡子的英国人,本来我心里也为一时疏忽而感到有些歉意,然而经他这一叫,我不但没有了歉意,反引起几分恼火。心想,哪来这么个不懂事的老外,在中国的虎跳峡边还敢对我颐指气使。我决定狠敲他一下,便有意加重语气回敬说:“先生,我不是你的翻译,和你一样是游客,付的钱和你一样多。况且,要不是我,你还在丽江街上打转呢。所以,你没有权力这样和我说话,你真要想知道司机说些什么,去把中文学好再来吧!”

我这几句一出口,但见那个英国“绅士”的小胡子翘了几下,便搭拉下来了,脸色由红转白,不知所措。大概他此次来华,被一些同胞惯坏了,没想到在此遇到我这么个主。此时,与他同来的两位女士出面打了圆场,连说几声“对不起”。乔治和艾丽丝也请我不要介意,这才换得我硬邦邦地两句中国话,“司机说了,在此休息半小时。”至于休息的目的是什么,我也懒得说了。

不想,这一省略可苦了车上这些老外,其中包括乔治和艾丽丝。他俩随我下车后,拿着照相机到处“咔嚓”去了。其他的老外也都以为在这儿停车,是为了让他们领略一下中国的乡村风情,全然不知这是为他们填肚皮提供的方便。半小时后他们回到车上时,除我之外,谁也没有吃东西。这下倒使我感到有些内疚了。不管怎样,总不能让“国际友人”饿肚子吧!我连忙请司机稍等一会,然后跳下车去,在最近的一个商店里买回几袋饼干和面包,分发给这些同闯虎跳峡的伙伴们。为防止引起误会,我干脆宣布这是车上提供的免费中餐。结果他们全收了。那个小胡子在接我递过去面包时,说了句“thank you”后面还加上了一个“very much”。

车子离开小镇后,便沿着山边一条极简易的公路向峡口驶去。我们的司机挺老练,尽管在一些险要之处,激起了几声外国的尖叫,他全然没有在意,而是平静自信地驾着车子,颠颠簸簸地向峡口开去。大约半个小时后,他在一个转弯处把车子停了下来,又回身对我说:“路到头了,虎跳峡也到了,请下车吧!希望你们在下午四点钟之前一定要赶回来,记住,下午四点钟。”这回我很主动地把司机的话译成了英语,将这一激动人心的消息传达给车上的每一个人。可想而知,换来的是一片欢呼之声。大家纷纷拿起相机跳下车:直往峡口奔去。

峡口的景致十分壮观,对面是冰峰闪烁的玉龙雪山,脚下是滔滔的金沙江水,头顶是一片湛蓝的天空,我们置身其间,顿感天地之壮阔,自然之神奇。只听一片赞叹之声从各人的口中喷射而出,仿佛要把各个国家的赞美词汇全搬出来。但我觉得这样表达不过瘾,手是便用一句地道的中文大吼一声:“真他妈的棒极了!”

哪知我的这句中国话引起了艾丽丝的兴趣,她立即便问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微愣片刻,随口糊弄她说,这是中国的土话,意为特别特别的好。不期艾丽丝偏要我教她说这句话。无可奈何。我只得教她几遍。她得以真传后,也对峡口大喊了几声。但由于她火候不到,功力尚浅,这句话经她一说,听起来就像“真……麻烦……”似的,使人忍俊不禁。我想,没准她回美国后,还要向其同胞夸耀,在虎跳峡口,她会了一句地道的中国话呢!

峡口还有一块朴素的纪念碑,那是为了漂流勇士而树立的。当我介绍完这块纪念碑的来历后,“团员”们纷纷地在此碑前拍照留念。然后,便沿着一条挂在山崖上的小路,向峡里走去。大约半小时左右,我们便看到了奔腾咆哮的上虎跳。

整个虎跳峡全长约十七公里。因金沙江流经这儿时,江面特别窄折,而江中又有些大石头。据说,以往常见到有老虎借助这块石头跳到江对岸,故此峡被称做虎跳峡,江心的那块石头也被称为虎跳石。由于这样的虎跳石在峡内共有三处,从而便形成了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据有关资料介绍,虎跳崖上下口落差达200多米,从江面到玉龙雪山的峰颠高差竟达3000多米,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正因为如此,它才具有如此慑人的魅力。

上虎跳是虎跳峡中第一个惊心动魄之处。我们无法到达江边,只能从近五十米的悬崖上向下俯视。只见这儿的江面仅20多米宽,中间是一块褐色的巨石。它扳着铁青的面孔,无所畏惧地迎击着浑黄的江水,将它一劈为二,分撞在两岸的石壁上,形成如雷的涛声,滚滚的白浪。在江对岸,冰峰融雪所形成的数股瀑布,挂在浅灰色的峭壁之上,飞流直下,喷洒江中,与被虎跳石挤碎的江涛融为一体,使虎跳峡更具雄浑、磅礴的气势。

在“拜访”上虎跳后,大家便抓紧时间朝中虎跳奔去。乔治和艾丽丝是尖兵,那几个后入伙者是大部队,而我是后卫。路越来越难走,有的地方与其说路,倒不如说是在悬崖上所开的槽子。它一侧是陡峭的石壁,一侧是咆哮的江水。稍不注意,便会遗恨千古。整个峡谷之中,很少见到人的踪迹。只有那巍巍雪山,悠悠白云,伴随着那威严的声息,主宰一切。这使我似乎觉得,自己不仅仅只是行走在崎岖的山道上,而是迈步于洪荒年代的历史中。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到达中虎跳后,便没有继续往前走了,上虎跳的壮丽景色已经使我异常陶醉。我来中虎跳,主要是为了凭吊心目中的英雄尧茂书,他就是在这儿献身的。望着那涛涛的江水和屹立江中的虎跳石,我第一次深切体会了“中流抵柱”的真正内涵。在静静的默哀3分钟后,我从身边摘下一些野花,草草扎成一束,抛进湍急的江中,目送它带着我的崇敬和哀思,我的悲切和惋惜,流入彪炳的史册。

归途中,我与两位丹麦女士结伴而行。她们具有典型的北欧风格,身才高大,面色红润,英语讲得很标准,对欧洲的历史也有所了解。我以为又遇到了同行,以至冒昧地问了一下她们职业,结果却令我大吃一惊,这两个谈吐风雅的女士,竟是一对海上渔姑。望着这两位丹麦打渔女,听着她们环球旅游计划,我不禁感慨万千,一种难言的滋味漫上心头……不过转念一想,也就释然了。毕竟,虎跳峡是在我们国家,她们国家再有钱,总不能造个虎跳峡吧。要想见见它,只有不远万里,不辞辛苦前来朝拜。再说,以后等咱们有钱周游到外国时,说不定还想不到丹麦呢!虽然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想法不免有些阿Q,但这样想过后,心境确实开朗多了。

我们来中巴车边,时间已近四点。那三位英国人也已回来,只是乔治和艾丽丝还不见踪影。大家在翘首等待,心情都很焦急。直到四点半左右,才看见艾丽丝一个人从山口转来。我们都吃了一惊,忙问乔治上哪儿去了。艾丽丝急切地告诉我们,乔治决定今天不回去了,他要单独地在下虎跳过夜,明天再想办法回丽江……

我还没听完艾丽丝的话,内心就又一次为乔治对大自然的酷爱所震颤。想着这样一位万里之外的英国青年,伴着金沙江,枕着虎跳峡,在星光月色之下躺在这高原旷野,的确富有诗意。然而,在人迹罕至,野兽出没峡谷之中,独自生存一宿,没有坚强的毅力和勇气,没有忘我的探索精神,是根本不可想像的。我自知没有他的这份执着,所以非常钦佩这位英国青年。望着虎跳峡的深处,我心里在默默地为他祈祷,愿他一切顺利,愿他一切安好,愿他在这神奇的虎跳峡中,度过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一夜。

返程了,落日的余晖正抹在雪峰之上,更增添了它的辉煌和瑰丽,长着不同头发的脑袋,都不约而同的转过来,恋恋不舍地望着峡口。艾丽丝的神情尤为特别。我知道,她是在为乔治担心。也许,就在这虎跳峡里,她也找到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责任编辑雨东

猜你喜欢
艾丽丝丽江乔治
丽江三朵节
丽江的荒
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哥特元素探析
乔治的宇宙大爆炸
燕南飞
叫一声丽江
游乐场(上)
绽放的丽江
艾丽丝·门罗小说《忘情》中的图书馆意象
乔治和他的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