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上一座中都城

1995-03-31 15:40
清明 1995年6期
关键词:宫城都城朱文

艾 煊

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两代,共修建了三座都城。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重建的。南京,是在有市无城的情况下筑城建宫的。只有凤阳的中都城,是在渺无人烟的荒田野地上,凭空兴建的。

朱元璋已经迫不及待地坐上了皇帝的龙椅,但帝京建于何处,还没有定下来。朝臣们也议论纷纷。两个方案,一在六朝古都南京,一在朱皇上的故乡临濠。临濠就是后来的凤阳。最后请陛下拍板。朱元璋说:“临濠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建都的自然环境极好,建都的理由充分。圣上的金口一开,群臣山呼万岁,首都就这么定下来了。朱皇上下的诏书说:“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这座平地新建的城市,就取名叫做中都城。

洪武二年,也就是公元1369年,中都城开始施工。

皇位之源

与建造中都城的同时,建造了一座规模十分宏大的皇陵,就是朱元璋父母的坟墓。以后又把他的几个哥哥嫂嫂侄儿的坟墓,也从各地迁来附葬。朱元璋以一个放牛娃,一个沿门托钵的小和尚,居然坐上了龙椅,成为高踞几亿人头顶上的皇帝。这个绝世奇迹,正是朱元璋父母的神灵和他们葬身之地的风水所赐予的。因此,修筑父母的陵墓,便成为朱元璋登上皇位后,第一桩应该办好的莫此为大的头等大事。朱元璋父母是普通农民,虽然只是一座小馒头似的贫民坟墓,但因为此坟地风水特好,居然出了一位真龙天子,所以不宜迁葬,只能在原来的墓址上,把父母的坟修得异常辉煌隆重崇商。并加上一个异常庄严的名字:皇陵。又以这座坟墓的所在地为基准,修建了一座庞大,豪华的中都城。

这座被称为皇陵的家族墓葬,有享堂等一组一组庄严的建筑群。这座至高无上的皇陵,必须牢牢地保护住,千万别泄了极为宝贵的龙气。一层墙显然是不够的,皇陵里里外外紧紧地围了三道城墙,外墙周长二十八里。中国几百座州府中,有几座州府有这么大的城墙?下民愚见,一座坟墓,有必要占了那么一大片耕地?

在这么大的陵区里,专门负责洒扫,服祭祀劳役,种陵田的农民,有三千三百多户。常年派驻几万名军人,和一万多名农民,来服侍这几具尸体虽早已腐烂,但灵魂永远不灭的皇上的先祖们。

这座风水特佳的皇陵,过去曾保佑过朱元璋做皇帝,在我们这个时代,还可保佑平民百姓生儿育女。墓前神道上的石兽麒麟,守墓之外,还有一项第二职业,就是专门帮助平民生儿育女。一个妇人,只要在麒麟腿上括点石头灰回去吞服,就可怀孕。左男右女。都望生个男孩,都去括麒麟的左腿,那只任务繁重的可怜左腿,长年累月,被括得特别瘦细,好像生过小儿麻痹症似的。

中都城,就是以这座皇陵为基准建造的。

献上一座城

中都城共有里外三道城墙。内城是核心,是皇帝后妃们居住的宫城,周长六里。皇城,是政治军事的官府衙署所在地,是中央政府的首脑部,周长十三里。外城是百姓工匠商人和富豪们生息的地方,周长五十三里,比南京城略小一点。

南京、北京的明宫城,和凤阳中都的宫城,三座宫城的布局结构,完全一样。南京、北京都是按照中都宫城的图纸建造的。三座宫城相比较,中都宫城的结构最宏大,装修最豪华,最奢侈。

北京故宫金銮殿的蟠龙石础,直径2.5米,立柱直径1.02米。中都宫城大殿的石柱础,直径2.7米,立柱直径1.25米。中都的宫城,比北京宫城柱子更粗,房屋也相应地更高大。北京故宫的琉璃瓦只有三色,中都宫城的琉璃瓦有艳丽的七彩。

中都城的建筑,是一项异常浩大繁复的工程。梁柱,是从两广云贵等处数千里外运来的。在古代交通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运一根木柱,要用三十二个轮子的平板大车一部。拉这部奇大的车,需用两百人做动力,才能上路。还要两百人轮换。一天只能爬行十几里路。一根木料从产地运到凤阳工地,要花好几个月的时间。

城砖,是江南二十二个府,六十九个州县烧好运送来的。

社稷坛是祭祀土地神、谷神的地方。农业社会崇拜土地神谷神,社稷坛也就是代表国家的意思。筑社稷坛的泥土,要用黄青红黑白五种色彩,代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因此,这五色土还要取自五方。全国一千三百余县,每县要按照方位,按照颜色,按照质量,各送来泥土一百斤。

常年在中都城参加筑城劳动的,有工匠九万多人,军士七万多人,还有全国各地送来的许多罪犯。罪犯们是戴着三斤重的脚镣,在此服劳役的。

花了六年的时间,建成了一座供皇帝和后妃们居住的极其豪华的宫城。建成了十分豪华的公候府第七十八座。建成了圜丘,方丘,社稷坛,太庙,功臣庙,历代帝王庙,国子监,会同馆,钟鼓楼,钦天监,观象台,储粮太仓,政府各部机关等。还建成了军队营房四万多间。

外城的居民区,本是一片空白荒地,并无居民。在此空旷的城墙圈内,建成了28条大街,104条小巷。从江南各地迁来二十万富户,居住在外城的这些大街小巷当中,名日以民间财富充实京都。

花了这么多人力物力财力筑成的中都城,朱元璋在亲自验收时,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三个字:“劳费剧”,就是花劳力太多。当场决定,不用此处做首都了,改在南京建都。

圣心难测

这么一座庞大,豪华,设施十分完善的都城,一天也没有使用过就决定废置不用,另建新都。此等大事也不让大臣们议论一番,只凭朱皇上的一句口头御旨,匆促间就做出了如此斩钉截铁般的快速决断。有何原因,是何道理?

朱元璋废都,迁都,没有留下任何言论,任何诏书。当时的大臣们也没有留下记叙和议论的文章。此事变成了千古一谜。

无数的史家,从各种官方和非官方的书籍文献中,寻章摘句,来猜测朱元璋的这个谜语。找出了一百条迁都的理由,同时也就出现了一百条反驳理由的理由。圣上的天心难测。

我非史家,但欢喜猜谜语。六百多年来无人破译过的秘密,皇上的神圣谜语。若猜中天机,岂不更具有非凡的巫灵的智慧?

史家们猜来猜去,都是就常人的常情常理,来进行解释。朱元璋不是俗世中的凡人,岂可以黔首下民的愚心,度朱皇上的圣腹?

何谓皇帝?在天,是天之子。在地,是天下亿万臣民的主人。这是朱皇上钦订词典的诠释。

因为孟夫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么一句话,便被朱皇上斥之为颠倒主仆关系的大逆不道之言,立刻将孟先生从孔庙里赶出去。孟夫子是仅次于孔至圣的孟亚圣。他已经在孔夫子的身边,吃冷猪头肉,陪坐了一千多年的冷板凳。两千年来,听过孟夫子关于君民社稷这句教训话的皇帝,先先后后有好几十位,他们都一一忍受了。只有奉天承运的朱元璋不能容忍:孟轲无礼。孟轲虽为百姓之亚圣,乃朕丹墀下一名识字的奴仆,岂可胡说八道。下令把这个亵渎皇上的书呆子孟轲,从神圣的,教化万民的圣坛上赶下去,永远不许配享。他那部被人们尊为经典的书《孟子》,必须大砍大杀大加删改。最后砍去了三分之一,再以节本的形式出版发行。孟轲这位识字的奴仆,还是逃不脱必须为朱皇上服役的。

在朱皇上的心目当中,天下是他一个人的。这个朱明王朝实行

的是世界为个人独有的所有制。和他一道打天下的那些文武功臣们,和他的关系,本来是统帅和将军之闻的上下级关系。朱陛下坐上龙椅后,上下级关系,就改变成了君臣关系。表面看来,君与臣,似乎是治理国家的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实际上,君与臣,就是主与仆的关系。大臣们原本是他的仆人,是为朱皇上服务的奴仆。皇上又授权给这些奴仆们,让他们再去奴役天下的黎民百姓。君臣关系,就是主奴关系,这也是许多皇帝的共同逻辑。刘邦很直率,他称功臣为功狗。满清王朝的大臣们,爬在皇帝和皇帝老婆皇帝儿子的脚下,总是老老实实地自称为奴才。作为补偿,大官僚也要小百姓爬在他的脚下,老老实实地自称奴才。

修建中都城的工地现场指挥,是韩国公李善长。在朝廷当中,李善长是首相,是处理国家大事的国务总理。但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国务和家务本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李善长并不是什么神圣,公爵衔的国务总理,同时也可视为皇上的一名管家。叫管家放下国家大事,去为主人料理造坟墓盖房子,当个总工头,这是十分合情合理的事,并没有委曲这位国务总理。

和朱元璋一道,为打朱明江山立过功勋的那些名日将军的奴仆们,是无权分享胜利果实的。只有他的子孙,因为是小主人,才可以分享打天下的胜利果实。朱元璋所有的儿子都封了王,包括那些还在吃奶的,以及尚未出生的都可封王。那些功臣们的爵位,官衔,俸禄,都是朱皇上施恩赏赐给他们的。可以随自己的高兴赐给奴仆,也可以随时找个借口,用对罪犯抄家的方式,把那些财富仍旧收归皇上所有。赐给奴仆们的爵位,随时可以剥夺。不管你有多大的功劳,既是奴仆,你的一切包括你的生命,都是属于主人所有。皇上随时可以从肉体上把你消灭掉,甚至可以无限制地杀死你那些无辜的亲属以及朋友,杀九族十族也如同杀家中养的猪狗鸡鸭一样,理所当然,毫不含糊。他的国家为个人独有的制度,稍许扩大一点说,也只能让他的儿子们分享。朱元璋用郡县制与封建制同时并行的方式,管理他的家天下。他把十几个儿子分封到全国各地为王,不管行政事务,专司军事管制军事镇压。

朱元璋所以能得到天下,他认为首先应该归功于祖宗父母的荫庇。他牢记这个根本,因此一坐上龙椅,立刻在泗州建了一座远祖的陵墓,在临濠建了一座父母的陵墓。这座中都城,不是为朱元璋自己所享用的,是奉献给父母的礼物,供奉父母血食天下的。

建中都城,是朱元璋久蓄于心的计划。他不愿也不必向大臣们说出他的预谋。朱元璋本来就是一个性格狡猾,善搞阴谋的人。心里的话不说出口,圣心难测,是会更显示出皇上的庄重和威严。建中都城,他曾说过若干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废置的原因只能藏之于心,不便说出口的。因为实际上中都城也并未废置,不是早就奉献给父母了么。这是太上皇和皇太后统治天下的京城。老人家吃苦受罪,穷困一生,活着没有享到福,现在灵魂住进了这座极豪华的宫殿,是理所当然的。老人家生前没有行使过皇帝的权力,现在灵魂在中都城里行使太上皇的权力,有何不当?父母积了厚厚的阴德,让儿子当了皇帝,做儿子的筑一座宫城,回报孝敬父母,这正是天地间万事孝为先的至理。

中都城,是太上皇的京城。

中都城内的宫城,比南京、北京的宫城更壮丽,更豪华,这正是朱元璋对父母对祖先至孝的行为。儿子的宫殿若超过了老子,这岂不是僭越?皇帝需要给万民做“孝”的表率,这才能赢得臣民对皇上的至高无尚的尊敬。

刘基不赞成建都临濠,朱元璋根本置之不理,照自己的腹案修建了这座豪华的中都城,包括宫城皇城民城三道城垣。然后又利用刘基的话,作为迁都理由的台阶。说迁都,朱元璋何曾迁过都。他是早在观察开封不便为都后,就决定建都南京的。只是先父母,后自己,先造中都城奉献给父母,再在南京造一个京师给自己使用,这是伦理礼义上的次序。

朱元璋在视察中都城时,曾说过“劳费剧”三个字。他是穷苦出身,见到如此奢华的豪宅,发此感叹,毫不奇怪。但也仅止于感叹而已,有的学者以此语作为朱元璋迁都的理由,那就不合逻辑了。中都城既然已经太浪费了,弃此城,再建一个南京的新都,岂不是更加浪费?

建庶人

朱元璋的后世皇子皇孙们,看到中都城空置可惜,便给它派定了一些实际用场。

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强夺了侄儿朱允文的皇位后,就把朱允文的幼子朱文圭,囚禁在中都城里。

朱文圭当时只有两岁。朱棣首先剥夺了他的皇子称号,降为没有行动自由的平民百姓,称之为建庶人。派两名退休的老太监,照管他的生活。关在幽深的空屋里,不许跨出门槛玩耍,不许任何人进来探望。老太监死了,再换两名退休老太监继续看管。岁月流逝,朱棣王朝已经换过了四代皇帝,朱文圭由幼儿,到少年,青年,直到老年,仍旧关押在中都城里。直到英宗朱祁镇,偶然发现中都城里还有他的一位无辜的皇叔,在那里服终生无期徒刑,便决定把他开释出狱。

朱文圭从两岁被囚禁,到出狱做一名真正的庶人时,已经五十七岁了。

接到开释的诏令,太监打开大门,陪他到凤阳的大街上逛逛。一切都异常新奇。朱文圭像是从火星上来的天外来客,大街两旁什么东西他都不认识。一出大门,遇见了一条狗,他觉得稀奇,问太监,这是什么东西?又遇见了一只猫,他又问,这是什么东西?遇见了一位穿花衣衫的姑娘,他更觉得稀奇,似乎是他的同类,但又不是。他惊讶地问,这是什么东西?

朱文圭出狱后,皇上曾派人来进行过考查。回报说,对建庶人的改造非常成功。历时五十五年,朱文圭终于被彻底改造成为一个标准的傻瓜。朱祁镇放心了,朱文圭不可能有什么政治野心,更没有能力来掀翻他的龙椅。朱祁镇决定恩赐他一个妻子,两个丫环。但已年老的朱文圭,早就彻底失去了性能力。他根本不需要妻子。又过了两年,朱文圭便默默地死了。皇上赦免了无辜的朱文圭,却又使另一位无辜的少女,当了终生守活寡的寡妇。

让空置的中都城派点用场。朱棣开了一个头,后来的皇帝们纷纷仿效。把皇室内部矛盾中受害的一方,发配到中都城来改造思想。皇帝和大臣是主奴关系,主子一不高兴,随时可以把处于奴才地位的大臣,凌迟,腰斩,而且要株杀九族。但皇族内部矛盾,是总主子和分主子的矛盾,对这些龙子龙孙们,不问罪责大小,通常是不会处死的。即使要他的性命,也只是“赐缢”,免了砍头之辱。通常是采用下放的办法,软禁在中都城里。这些“罪宗”们的命运,比朱文圭要好多了,可以全家人居住一起,有专人料理他们的生活。在朱棣以后的两百二十年间,十五位皇上共软禁过“罪宗”两百六十五名。若连同他们的家属和仆役,该有多少人?

残迹

明朝灭亡后,中都城开始凋零。原来极为尊严的皇宫,做了普通府县官员的衙门。辉煌的楼台殿阁,有的风化,倒坍了,有的梁柱被拆卸移作它用。一座庞大的中都城,变成了无主的世界。什么人都可以去随意捞它一把。

四九年以后,它正式属于新中国的国家财产,作为文物古迹予以保护。这时,地面建筑已没有了,但还剩余一座巍峨的宫城。四四方方的城墙完好,四方四座拱型城门完好。宫殿还有一些台基,柱础。剩下的这些残迹,也会给今人和后人,提供若干研究历史的实证之物。

这座中都城的最后一次劫难,发生在文革时期。某军代表发表了一句颇有权威的语录:“中都城也可古为今用嘛。”

县革命委员会立刻认真落实这句堂皇的,古为今用的语录,成立了拆城委员会,设立了一个办事机构,大规模地组织人力拆城。拆下来的城砖,作为建筑材料,运到各大中城市出卖。一块六百年前的明代古城砖,价格人民币一角二分。对半分赃,拆城的民工得六分,革命委员会得六分。县革命委员会共得出卖古砖款一百二十余万元。以此推算,共出卖古砖两千多万块。中都城被拆去了三分之二左右。四座城门,没有全拆,还留下两座残破的城门,供后人观赏。这也许就是革命委员会留下的一点阴德。

责任编辑:潘小平

猜你喜欢
宫城都城朱文
Modeling the heterogeneous traffic flow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self-stabilizing and autonomous vehicles
Metal substrates-induced phase transformation of monolayer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 for hydrogen evolution catalysis*
“形式”之都与“移动”之都:辽代都城解读的一种尝试
《宫城·红色印象》
论汉初都城择变过程中的空间认知
Teacher:Teacher—dominant or Student—centered
山西考古发现最早宫城
发现木耳
近年来六朝都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金朝修建燕京汴京宫城指挥家辽阳渤海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