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矿
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带来了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的空前活跃推动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琳琅满目的各式食品在改变着我们这个11亿人口大国人民饮食结构的同时,也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地夹杂着污染。为此,卫生检疫机构发出忠告:消费者要注意和警惕食品污染。
“洋货”未必好
近年来,在国人心中形成一种莫名其妙的概念:即洋货比国货好,大到汽车,小到糖果,而事实的本身并不是如此。单以食品为例,据某市卫生检疫部门的检验,在1991年进口的1600批食品中,就有67批不符合卫生标准;冷冻食品中有20%污染病菌超标,咖喱粉有90%污染了霉菌,不少食品添加剂毒性试验远远超过安全标准。一个体户全家长期食用东南亚某国进口的饼干,近来幼儿腹泻1月不止,四处求医不得良方,后将饼干送来检验才真相大白。原来其子腹泻的“元凶”乃饼干中病菌大幅度超标。
“漂亮好看”未必好吃
许多人买食品,往往片面追求包装、装潢和外表,以“外表”取“食”。殊不知,包装、装潢、外表漂亮好看,其内容未必好吃。一些见利忘义的食品生产企业瞅准了人们的心理,便刻意在食品包装上下功夫,不注重食品卫生质量。结果企业有了效益,消费者受到了损害。据某地一次抽样检验表明:在被抽查的五家儿童食品厂的五个产品中,有三个产品添加的色素超标。两个刚刚符合标准。而三个超标的产品恰恰以精美的包装走俏市场,其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超过未超标的两个企业。
腌腊制品问题更多
病猪肉腌腊肉、疯狗肉灌香肠……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尽管执法部门年年检查、处罚,但不法商贩仍年年如法炮制,且这类利欲熏心的人在各个地区都层出不穷。在一次突击卫生检查中,某市工商部门查出一长期经营病死猪肉做腊肉的个体户,顺藤摸瓜竟查出了一个40多人的团伙。他们中一部分人专门到附近郊县低价收购病死猪肉,有时甚至将农民深埋在地里的病死猪也挖出来;另一部分人则专门负责将病猪肉制成腊肉,他们大量使用色素、酱来掩盖已变质的猪肉;还有一部分人则负责在市内一些菜场高价销售。整个过程“一条龙”,产、供、销齐全,不知坑了多少人。
菜市场也不平静
农药对农作物的污染,这是当前农业环境保护中的一个棘手问题。事实上,农药没有什么不好,关键是施用的量和时间。如果量适当,次数也合理科学,无疑将有助于农作物生长和病虫害防治。反之,则会使农作物中农药残留量超标。在实际操作中,菜农们已掌握了农药的使用,关键是忽视了施用农药后需过一段时间才能将蔬菜送上市,否则将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滞留于蔬菜上。据调查,有相当部分农民在施用农药的第二天便将蔬菜挑进了菜场。更有甚者甚至“喜欢”用农药来美化蔬菜,如在西红柿上抹上一定量的氨水。可使西红柿更加红艳照人。据说类似方法推广到其它蔬菜或水果上亦有效。某企业一次买一农民近百斤菠菜,结果当晚进餐的数十名职工集体中毒,医院化验结果是问题来自菠菜,后来查到了那位农民头上,险些将他送进了“班房”。
此外,用药物毒鱼、毒狗,再将其抛之于市场者亦为数不少,危害极大,切不可忽视之。
啼笑皆非的“自食其果”
90年代初,内地某食品厂通过关系从沿海某市弄到一批进口奶油,遂用这批奶油制作食品。厂领导出于职工福利考虑,决定将生产出来的第一批奶油面包免费发给每位职工5斤。当星期六下午职工们兴高采烈地领到面包提回家,全家人一番吃喝之后,星期一早晨厂长突然发现,有二十几名职工请病假,厂里这天厕所特别拥挤。厂长正在纳闷之际,学校打来电话,说他女儿上吐下泻住进了医院。厂长急忙赶到医院,见女儿正躺在病床上。医生告诉他,孩子系食品中毒所致。厂长百思不得其解,昨天全家人都在一起,吃同样的饭菜,女儿为什么会中毒呢?猛然,他想起了面包,星期六他提回家里,女儿便下达了“命令”,面包归她独享。厂长立即送面包去卫生防疫站检验,结果是进口奶油早已过期变质。为此,厂长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面对全厂哗然的舆论,厂长宣布:这件事任何人不得外传,否则扣发奖金。为了补偿损失,每人当月加发20元津贴。事后,厂长对家人说:我这叫“自食其果”啊!
尽管《食品卫生法》公布实施已久,且日益深入人心,但法制的健全并不等于我们可以高枕无忧。相反,我们仍应提高警惕,进一步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和自身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