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吕丽萍

1993-08-27 06:39李培禹
中国青年 1993年8期
关键词:爱恋诗化日记本

李培禹

如诗、似画、像音乐的电影《遭遇激情》放完了。许久,我才从那梦幻般的诗的意境中走出来。我想,将影片中那个美丽纯洁的少女诗化了的女主角吕丽萍,该也是个爱诗懂诗的姑娘吧。

吕丽萍太忙了,那天,她和大家打过招呼,便匆匆地离开了放映现场。诗意,给我留下了朦朦胧胧的印象。

尔后,《围城》、《编辑部的故事》使吕丽萍成为全国最受观众喜爱的女明星,报刊的宣传文章铺天盖地,其中有评论说,在孙柔嘉、戈玲的身上,表演者赋予了某种诗化了的东西。

其时的吕丽萍,一头扎进电影《蓝风筝》剧组,全身心地投入到她的新角色的创作上。

今年春天,吕丽萍经国家人事部特批,调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终于回到了她阔别8年的家——北京。

那是一个春风徐徐的午后,我如约按响了劲松小区一所普通单元楼房的门铃。吕丽萍来开门,带着满脸的轻松与自然。她去倒茶,我打量了一下这整洁的房间。床头,放着几本外国名著,写字台上,摊开着一本折了页的中外抒情诗选。显然,女主人刚刚还在读诗。

我单刀直入:“你一定写过诗?”

“你怎么知道?”吕丽萍不好意思地反问。

瞧,猜中了。她只好“从实招来”。她说:“我在中戏上大学时,就喜欢诗,特喜欢在日记本上乱写,现在都想不起写的是什么了。反正写的时候挺热血沸腾的,特激动。”

“这十几年一直坚持写吗?”我问。

“日记,一直坚持写。诗么,断断续续。”接着又赶紧补充一句:“我那算什么诗啊,瞎写着玩儿的。”

谈起《遭遇激情》,吕丽萍像个孩子似的说:“在那部片子里,我过了一回诗瘾。”

我们谈到了由田壮壮执导、她倾注了全部心血主演的电影《蓝风筝》。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知道,在这部描写50年代“反右”和60年代“文革”初起的历史巨片中,她的表演更趋完善;我知道,影圈内外以及评论界对这部片子普遍评价甚高;同时我也知道,由于一些原因,那令吕丽萍魂牵梦绕的《蓝风筝》至今没能飞起。

为了《蓝风筝》,近一年的时间,她推掉了一部又一部片约,她无心再接其他影片。她说,《蓝风筝》总有公演的那天。执著,像一位无悔的诗人。

这一段时间,她主要用来“还债”了:还欠儿子的母爱债,还欠影迷们的签名债,还欠亲友们的感情债,其中很重要的,是还朋友们的诗债。

原来,几位作曲家好友早就撺掇吕丽萍出一盒录音磁带,全部由她自己作词、自己演唱。这计划一拖再拖,今年终于要付诸实施了。吕丽萍从自己的“诗集”中选出10首诗,准备交给人家谱曲,但随后又犹豫了,她决定再写几首新的,直到自己觉得还算说得过去了,再交出去。

我很想先睹为快,看看吕丽萍的新作,她却双手捂住日记本,连说:“别了,别了,饶了我吧。”

吕丽萍毕竟是一个不愿朋友为难的人,最终,她轻声朗诵起她刚刚写就的新诗《让我学会相信》———

我多想走近你/去触摸你的心/我真想把心再次交给你/我感到彼此都渴望拥有/当我伸出诚恳的手/我发现不能因为紧握的手/而没有疑惑/让我学会相信

我的心痛苦地说/你的想法是错的/没有永远的爱恋,没有

从你的目光中/我看到彼此/想诉说碰撞的心/好像我们有一种爱的牵达/我投去同样的目光/发现那感觉明明写着永远/我多想拉近心和心的距离/让我学会相信

我的心痛苦地说/你的想法是错的/没有永远的爱恋,没有

此时此刻,这位总在不同的角色里诉说着别人的情感的女演员,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真实里。

猜你喜欢
爱恋诗化日记本
没有遗失的日记本
新词入诗重在“诗化”
“本”性的诗化建构与文化纠结——阿来《河上柏影》简论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跨越太平洋的爱恋
跨越太平洋的爱恋
小小日记本
我的日记本
废名诗化小说的叙事策略
爱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