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在中国

1993-08-27 06:39张耒来
中国青年 1993年9期
关键词:黄包车电车城市交通

张耒来

汽车不能推广的一大障碍是没有适当的道路。古代城市以土路为主,无雨三尺土,有雨两腿泥,正是城市道路糟糕的真实写照,古代的城市也没有专门的垃圾清理机构,城中污秽遍地,道路更是不堪闻问。皇帝出巡时,要以黄土铺路、洒水,一方面是体现皇帝的威严,另一方面恐怕也有临时改善道路交通和卫生状况的用意。城市道路的近代化是从改革为西式马路开始的,

这在各大城市都是从租界开始的。北京的第一条马路是外国人修建的,自东交民巷通到崇文门大街。当时有一位政府官员住在东交民巷,他家门前的一个土堆有碍马路施工,但他坚决不肯把这个地段卖给洋人,认为马路穿过会冲断他家的风水。这种做法受到当时朝野的一致夸赞。直到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清政府为便于官员到颐和园上班,修筑西直门到颐和园的马路,这也是庚子事变以后的事了。

到1924年,北京的马路仍然很少,已有的马路太窄,而且质量很差,加上汽车、马车、人力车增多,而且交通秩序混乱,交通警察也缺乏训练,所以城市交通问题引起了市民广泛注意。报界认为市政建设唯一急迫的问题是赶修各处马路。当时人们还不知道立交桥和三环路二环路,人们希望的只是扩宽平整马路,以利各种车辆通行,缓解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

城市交通近代化的一个内容是公共交通的出现。19世纪中叶到欧美考察的中国人已经注意到西方的公共马车,据他们观察,伦敦的公共马车有二层,可乘20余人。“通城各路之车,以五色为识别之。无论男女贫富皆坐,便宜多矣。”但是到清朝末年,中国才出现了轿行、马车行,北京的路面上也有了拉客的骡车。因在胡同口待客,称站口儿车,这种车招手就停,没有固定车站,所以又称海车。真正属于公共交通性质的首先是电车。北京最早的电车线路是德国人在1875年修建的自永定门到马家堡的线路。但直到半个世纪以前,电车仍然很少。北京人在1922年的民意测验中,回答“北京急当设立什么”这一问题时,有84种答案,其中以主张开设电车的人最多。到1924年12月,北京才有了中国人开办的第一家电车公司,线路是由西直门到前门。电车一直是旧中国城市的主要现代化公共交通工具,而汽车始终不是公共交通的主要工具,这可能是因为旧中国一直没有自己的汽车工业,进口汽车太贵,汽油也贵,而汽车损耗又太快。然而电车虽然消耗较少,但需架线铺轨,难以及时覆盖日益扩大的市区。于是城市交通的这种窘况只能靠人力车,即黄包车和自行车加以弥补和改善。

黄包车适应了中国城市道路建设差、公共交通运输不发达和城市劳动力过剩的落后状况,所以自清末出现后经久不衰。

比黄包车更经久不哀的是自行车。1866年清王朝派斌椿带人到欧美游历考察,他在马赛见到自行车,“驰行疾于奔马”,非常惊讶和好奇,称为木马,认为这大概就是中国古代传说的木牛流马一类。两年后张德彝到法国也见到自行车。他还记述了法国的出租自行车业务和“演习乘车”的“铁房”,由此可知,自行车在法国当时尚不多见。

当时中国正处于洋务运动的酝酿时期,政府正考虑学习西方创办军事工业,而自行车一类民生物品还提不到议事日程上。30年后,中国已经可以造军舰、火炮,但没有仿制自行车。1896年李鸿章到美国访问时,注意到美国人多骑自行车,华盛顿“倾城士女多乘脚踏车队出,往来如织”,看来美国也曾经是自行车王国。一位美国人送李鸿章一辆自行车,李已过古稀之年,随行人员也没有一个会骑,只好请这位好心的美国人“试行一周”,以为示范。李鸿章是当时最开化的高级官员之一,曾经在中国大力推行火车,认为是富国强兵的利器,但不知他是否注意到自行车的意义,可以知道的是,他后来在国内并没有正式提出过自行车的生产和推广问题。

中国初期的自行车完全是进口货。先是洋人在租界骑自行车引起中国人围观,然后有中国人以骑车为时髦。目前有案可稽的第一个骑自行车的中国人是天津海关的高级雇员丁伯钰,他是家传的年轻买办,对洋货接触较多,在当时是领导天津新潮流的时髦青年,而且有钱有势,他率先在天津装设煤气路灯,对改善公共交通颇有贡献。1900年以前,丁伯钰买了一辆自行车上下班。从此不肯再坐轿子,每天骑车上下班。这种不顾身份礼法,一味追求新鲜时髦的行径,当然会被一些习惯坐轿子的人指责为崇洋媚外,但普通市民只是好奇,因而人口相传,成为城市交通史上的一段趣闻。

到清朝末新政时期,自行车的进口大大增加了,但仍然是上层社会的时髦青年的玩意儿,而不是大众交通工具。1906年的竹枝词记述了北京青年骑自行车招摇过市的情景:“臀高肩耸目无斜,大似鞠躬敬有加,噶叭一声人急避,后边来了自行车。”这是北京最早关于自行车的记载。

到了30年代后期,日本自行车低价倾销,买者多为商店伙计、小职员、学生,自行车渐渐成为城市交通的重要工具。

大腕车、黄包车,历经电车、汽车,直到基本定位于自行车,这种城市交通近代化的历程,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特点:自行车作为人力驱动的慢速度运输工具,基本适应了城市规模不大,城市人口密集和时间价值观念比较淡漠的状态。随着城市扩大和时间价值观念的变化,汽车终将取代自行车。如果说自行车的普及是中国近代化的标志之一,那么汽车的迅速增多就是中国现代化的标志。

猜你喜欢
黄包车电车城市交通
基于Baja电车点线面动态仿真转向设计
新形势下我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思考
小电车,大问题
拉黄包车
上海城市交通大数据研究与实践
印度:黄包车也要装GPS
最早的电车用马来牵引
辛苦的电车售票员
契合城市交通需求 推进单轨交通发展
基于GIS的城市交通流模拟与决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