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 蒂
初到英国时,看电视往往不明白,难处并不只在语言,还有其他,例如为何一般的电视只有四个频道,还不如上海的多?又如为何一、二频道从来没有广告,三、四频道却有?再如看电视为何还得每年花钱买执照?过了些日子,便懂了,若想看五花八门的其他的台,得另外掏钱买线路;三、四频道是由独立台组成,以广告为生,一、二频道属英国广播公司(BBC),向来不播广告,以收取执照费保本。常常与英国朋友开玩笑,说你们英国人真保守,电视如此不开放。他们则理直气壮,“我们有了BBC,还要其他垃圾台干什么?”始而惊讶于他们的自信,渐渐却明白了其中的门道,便也心甘情愿地捧了钱去交执照费了。BBC自一九二七年创建以来,成为英国最大的文化宣传机构,确实有道理。
BBC聚集新闻界精英,节目果然出手不凡。但BBC却也不是仙境胜地,如同任何一个大机构,高层人物争权夺利,行为并不都如BBC总部Bush House那般辉煌伟大。今年年初以来,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新闻机构自己反倒屡成新闻,频上报端,而这一切,似都与今年一月上任的新总裁伯特(John Birt)有关。
伯特今年四十八岁,是BBC的第十三任总裁,他上任没多久,《星期日独立报》(Independent on Sunday)便披露了他与众不同的工资安排,原来,他一直是位“自由职业者”,虽在一九八七年便出任BBC副总裁之职,但却不是BBC的雇员。他受雇于他自己与妻子合开的“伯特制作有限公司”,BBC通过他的公司雇佣他,所以并不直接付给他工资,而是把应该付给他的十五万英镑的年薪付给他的公司,伯特则从公司中支取六万作为自己的薪水。这一切曲折的安排有一个绝妙的好处,那便是逃税,帐目上的工资只是六万而非十五万,伯特便少交了二万五千镑的个人所得税。这精明的算计一经披露,舆论界哗然,虽然伯特所为在法律上毫无漏洞,但道义上却说不过去,况且BBC的总裁居然不是BBC的一员,呼吁他辞职的声音便不断。
伯特最终没有辞职,而是以放弃逃税妙法为妥协,正式加入BBC。然而议论并没有平息,人人都知,他如此强硬,是有BBC董事会主席哈桑(Marmaduke Hussey)为靠山,人们也依稀明白,哈桑力保伯特是为了什么。哈桑在舆论界身经百战,一九八六年出任董事会主席时,BBC正一团糟。当时,BBC因在报道利比亚的问题上与政府不合拍,大受撒切尔手下极强硬的大臣特拜(Norman Tebbit)的责难;《广角镜》因制作了一档关于保守党中极右派倾向的节目而被两名保守党议员指控为诬陷;《真实生活》专栏因报道了不该披露的爱尔兰共和军的消息而被政府取缔;坎普倍尔(Duncan Campber)关于黑社会的报道及柯特思(Ian Curteis)关于福克兰之役的戏剧也都与政府发生冲突。新闻自由在报刊上处处可行,在BBC却很有限制,BBC成立伊始,便受两条约束,一是不做广告,二是新闻事时得中立报道,只说事实,不许有任何倾向性,不能乱发议论。作家、记者、制片人们可以在无伤大雅的喜剧娱乐节目中对政府、对政治家们恣意歪曲,极尽嘲讽之能事,但一到正儿八经的新闻实评纪录片中,却得与政府保持步调一致,二战时BBC对希特勒大举屠杀犹太人,迟迟不做任何报道,战争快结束时,名记者丁波比(Richard Dimbleby)的关于贝尔森毒气室的历史性报道也是先上了报纸,BBC才敢播出,这一切都是因BBC要与外交部的战时政策保持同步。然而记者总是血性之人,当初J波比对BBC的冷漠,愤怒得几乎与之绝交。这几十年来记者胡乱越界,引来责难官司,也是常事,但当官的人所要的是秩序与产品,BBC的董事总裁们是管理人员,生意的来笼去脉看得清楚,对记者的灵性却不会理解。哈桑以狡猾、精明、魄力将BBC度出难关,心中自然也盘算如何调教这些闯了祸的文人。
当时BBC的总裁是米恩(Alasdair Milne),米恩三十年前曾以天不怕地不怕反偶像反崇拜而出名,而此时却是极胆小窝囊,对于特拜的责骂,他不敢争辩,记者们骂他是软骨头,哈桑对他也不满意。米恩一九八七年被解职,哈桑一心想扶植理查·J波比的儿子大卫接班,但董事会副主席却心仪别人,两派相持不下,最终副总裁切克兰(Mi-chael checkland)渔翁得利,出任总裁,伯特受雇于BBC,担任副总裁。切克兰性情温和,做事缓慢,未得哈桑欢心,倒是伯特与哈桑看法一致,认为BBC太过自由,以致新闻粗制滥造,事实不实,伯特着手驯服新闻时事部,成绩斐然,哈桑对他青眼有加,切克兰任期一满,哈桑便请他走路,并在一次董事会晚宴的美酒佳肴雪茄烟雾中说服其他董事,伯特便成了第一位没有通过董事会正式会议讨论便被任命的BBC高级管理人员。唇亡齿寒,若伯特因税收一事被迫辞职,那哈桑的职位也将不保,其中利益,自是至关重要。更何况伯特与他心有灵犀一点通,正大刀阔斧地实行“制片人择优”(Producer Choice)的改革,要将BBC内部市场化,这也是哈桑所希望的BBC的前途。
舆论虽可以杀人,但却奈何伯特不得,他显然是“厚黑”功夫了得,报纸对他横加指责,伯特只当没听见,反正这些批评都来自外部,更是伤不到他的筋骨。BBC的许多工作人员虽对他不满,但却敢怒不敢言,倒是有六位最有名望、报酬最高的播音员及制片人联名书呈《泰晤士报》,对他们的总裁表示忠心,并在信中毫不客气地调侃BBC内部那些对伯特不满的人不敢出头,实为孬种,然而他们并未料到,几个月后,还是会有勇敢者出面,振臂一呼的。
七月十三日,在伯明翰举行的为期一周的广播学会年会上,五十八岁的著名印裔记者马克·塔里(Mark Tul1y)发表了长达四十五分钟的讲话,道出BBC众人的心声。他指责伯特权势过于集中,是以高压独裁手段管理BBC,伯特已在新闻时事部中建立了钢铁框架,将记者制片人紧紧束缚,而他所谓“制片人择优”的改革名为提高效益,但对节目本身质量毫无计划,只为节省开支,通过合同制及竞争制造恐怖气氛,严重破坏了新闻工作中最重要的自由度和独立精神,有个性有才能的记者得不到发挥,大大挫伤制片人的创造性,以致于BBC中工作人员心惊胆战士气低落,阿谈奉承及官僚主义之风盛行。塔里以《一九八四》为例,说伯特主义实为“老大哥”(big brother)的控制办法,使BBC每一个都觉得有位“老大哥在监视着你”。作为一个在BBC工作了三十余年功成名就的老记者,塔里说伯特“根本不理解什么是BBC,也根本不知道BBC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塔里常驻印度,据说,若想写信给他,只需在信封上写“马克·塔里,印度”,他准能收到,他靠天才般的观察力,对印度深刻的理解和浓厚的感情而取胜,他曾获大英帝国勋章(OBE),向来敢于直言,这次,他便是第一个BBC内部公开亮相对伯特进行批评的人。他的讲话引起热烈欢迎,特别是在座的BBC制片人,更是拼命鼓掌,然而杯弓蛇影,伯特仍在主席台上,自然没人敢站出来呼应。BBC的高层管理人员们面面相觑,虽然塔里声称他的批评只是针对伯特的管理方法,而非他本人,但伯特还是十分尴尬,觉得这内部击来的一掌无法接受。塔里的发言虽是针对目前情况,却也提出了BBC建台以来便一直纠缠不清、争论不休的问题:它究竟应该在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它究竟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
BBC建台之初,便标“公益服务”之名(public service),面对的自然是平民百姓的公众(public),BBC历来相信自己的角色是引导公众,教育公众,而不只是简单地迎合大众(mass)。大众(mass)与公众(public)感觉上自然稍有不同,BBC的建台人兼第一任总裁瑞恩(J.C.Reith)便从来未用过mass一词。然而广播电视新闻最终成了“大众传播”(mass media),迎合大众趣味便比引导公众要来得重要了,然而BBC当惯了领路人,想要屈尊往下踏一步,却十分困难,更何况在最初的二十几年中,它更是独步英伦,占尽风光,没有竞争对手。然而它不往下走,却由不得别人不往上追,一九五五年,独立电视网络(Independent Telerision Authority)成立,为独立制片人提供舞台,打破了BBC一统天下的局面;一九七二年后,许多地方商业台开始播音,独立制片人更是层出不穷,他们体制小,投资少,运转快,灵活机动,意在创新,极力迎合世俗平民的趣味,节目更接近人们日常琐碎生活,活泼可爱。于是,BBC与独立台们平分天下,各占两个频道。二者路数不同,BBC始占上锋,但渐渐便难分胜负。独立台之间竞争大,淘汰快,例如去年的泰晤士制作公司转眼变成了今年的卡尔顿,BBC则是以不变应万变,而且体制庞大,又有传统为重压,虽功力深厚,但赶起潮流来却相对呆滞缓慢,竟渐渐失去优势,独立台收视率日益提高,已明显胜过BBC。大众传播成了精英文化,自然难行通,深谙生意之道的总裁一上任,便觉BBC不改不成,于是,伯特抛出“制作人择优”改革计划。这一改革的要点是将养尊处优的BBC节目制作人们抛入商海洪流中,将他们与独立制片人放在同等地位,若完不成合同,则要被解职,而独立制片人的东西若价廉物美,也可尽管买来。这一改革是好是坏,很难由我这个外乡人来判断,但改革无疑如黑虎掏心,会将BBC内部分裂成无数敌对小国;经济效益上升到第一位,制片人的才情与片子的质量便会降为第二;许多不会经商的有识有趣有才之士们将失去大显身手的沃土;太强的竞争和压力自然不允许闲情雅致生存,也会阻止个人才能的正常发挥,最重要的,BBC作为“公益服务”的身份,恐怕便也会因内部市场商业化而消失。
这也难怪,自撒切尔的“经济革命”以来,英国许多“公益机构”早就不以公益为目的了,电话、煤气早已私有化,矿井、铁路、医院、监狱已在私有化的路上。经济不景气,文化渐成奢侈品,所谓独立,自由,才气,学养之论,终属阳春白雪,难为一般大众所取。谁还稀罕BBC的文化事业引路人的架子?塔里的直言纵是出了许多人心头一口恶气,然而终究只会被伯特视为“老功臣擦抹旧勋章”,是保守、怀旧,是惧怕改革。丁波比当年意气盎然,敢在发来的大屠杀的报道后威胁BBC的总裁,“你若再不播发,我将不再为BBC写一个字!”但若他此话说在今日,是否还会有人在乎?BBC广播一台的主持人特拉斯斯(Dave Lee Travis)最近愤然辞职,属“咎由自取”,不待伯特怜惜,精英已不是宝贝。反成改革之绊脚石。当代大众传播,更看重会随风转向,会弄潮流之人,哈桑、伯特便是其中高手,精明强硬,他二人联手,BBC哪一日为吸引投资而被拆零出售,也未可知。可叹!
一九九三年八月三十日,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