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二十一世纪的最大金矿

1992-08-24 06:03段跃
中国青年 1992年7期
关键词:竞争力要素人力资源

段跃

赵艾,1959年3月出生,山西人。198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现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从事国外经济体制及国际经济比较研究。

每种文明的产生都伴随着新资源的发现,农业文明时代,人们发现了土地;工业文明时代,人们利用了能源;当进入高科技时代后,人们对资源的兴趣是否会转向自身呢?

本世纪80年代初,由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联合发起的国际竞争力研究,经过10年的科学考察、论证,“清楚地展示了世界主要经济强国正在经历的根本变化,勾画出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轮廓”。在研究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影响国际竞争力的要素之一,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甚至有位企业家断言:人才就是未来世界的最大资本。前不久记者走访了从事国际竞争力研究的青年学者赵艾,请他系统介绍了这方面的研究情况。

“在有关国际竞争力要素的描述中,‘人力资源要素尤其重要。其他要素都是人力资源的基本函数。”

本世纪80年代初,国际社会开辟了一个极富时代意义的研究领域—国际竞争力。所谓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定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表现出来的整体实力,包括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其中有关影响国际竞争力要素的研究显得颇为重要。

80年代中期一些专门研究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家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中,各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设备和资金的作用呈现了退化趋势。1948~1982年间,美国经济的实际增长中,只有不到1/5是靠劳动力、资金和设备的增加实现的。而大约一半的经济增长是从技术创新与新知识应用等难于定量的要素中获得。从统计上看,美国经济实际增长的1/3来源于改善劳动力教育状况和提高劳动力技能。这一现实使研究者们都把人力资源要素放在了极其重要位置,甚至在增长经济学家的观点中,人力资源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柱,与自然资源相比更能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

1991年,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对24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10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进行的国际竞争力评估结果是,日本名列发达工业国的第一,其次是美国、德国和瑞士;新加坡荣登新兴工业国和地区榜首,其次是香港、韩国和台湾。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体现竞争力的其他要素几乎都是人力资源的基本函数。人才拥有量与有效利用程度已成为衡量一国国际竞争力强弱及潜力的主要标准。

可以说在近10年国际竞争的角逐中,人才被推向了高于市场、资本、技术等因素的位置,成为争夺的焦点。美国、日本、德国苦心经营了国际性的最大的人力资源库,不仅开发和利用本国人才,更着眼于从国际上网罗人才。为争夺一名重要管理人才或技术人才,不仅重金招聘,甚至不惜代价将人才所在企业一并买下。“主意就是金钱”已成为许多企业的名言,“公司最重要的财富是人”已取得了国际性的共识。

“只有重新获得年轻人的想像力,制造商才能使其公司拥有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这是持久竞争力的关键。”

“重新获得年轻人的想像力”这个看似浪漫的梦想来源于各发达国家对下个世纪自身竞争实力的危机感。在梦想的背后是对人力资源极为务实的开发。

美国尽管在1991年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有关人力资源的排序中占第一位,但他们仍忧心忡忡,因为美国工人中受教育者所占比例比日本低15%,东南亚学生在国际数学与理科学业考核方面远远优于美国,他们担心这种教育上的赤字很快会转变为竞争的主要缺陷。日本名次仅居美国之后,但危机感亦很强烈,他们最担心制造业年轻从业人数的下降,1989年日本大学新毕业生中仅有28%到制造业部门工作,是20年来最急剧的下降。这促使许多发达国家加紧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研究。

首先是慷慨的智力投资。有资料表明,美国自本世纪以来,物质资源投资增加4.5倍,所带来的利润增加了3.5倍;对工人教育和培训的智力投资增加8.5倍而带来的利润达17.5倍。智力投资所带来的巨大效益使各发达国家将其视为提高国际竞争力最根本的战略投资。教育、管理、科学被认为是现代化的三根支柱,其中教育在提高智力投资效益方面又成为了关键,现在几乎全世界都在进行教育改革,教育的重心开始从大学移向小学;大学教育从注重知识灌输,转向注重能力培养;教育的目标越来越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需求;终身教育、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日益受到重视。智力投资和教育改革为这些国家提高和保持国际竞争力带来了充足的后劲。

与此同时各国还加紧了对有关人力资源开发中各种棘手问题的研究。首先是失业问题。按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一定量的失业人口和一定比例的失业率对经济发展从而也对一国的竞争力有好处;但另一方面失业又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从长远观点看,会给国际竞争力投下阴影。1989年德国用于失业的费用为590亿马克,两德统一后,这一费用又大幅度增长,如果这批费用用于增加就业人员的培训费将会更大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如何减少失业,降低失业成本,尽可能减轻失业对于国际竞争力的冲击成为各有关国家研究的重点。

人口结构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在人力资源开发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90年代前后,“银色浪潮”遍及世界;随着出生率的不断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西方社会适龄劳动力的缺乏已成必然。尽管西方各国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以“技术立国”的方针发展高技术产业,但预测表明,在本世纪的最后几年内还无法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经济格局。这期间退休人口将从占人口总数的15%增加到25%,同样意味着福利费的增长和人力资源的浪费。据预测,到21世纪初,欧洲人口将少于阿拉伯人,发展中国家人口将增加10~15亿。大批有技能的青年人为了生活得更好大量涌入工业化国家,很多大城市中本地居民将大大少于外来移民,这无疑将给有关国家的经济、社会、种族、宗教、产权关系等方面带来许多问题,也使人力资源与竞争力的相关关系变得格外复杂。

此外,人力资源的健康保健以及由此带来的日益增加的经济负担也被列入研究范围。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十分重视文化因素对人力资源的影响,企业家们正在试图通过企业某些行为规范的改变,使日本的制度和行为方式更接近年轻人的价值观和情感,同时也帮助青年人认识到,开发成功产品的一系列努力是一个人发明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在中国,人力资源的数量优势与质量劣势是并存的。一旦有1/3的年轻人获得了有效开发,前景将十分乐观。”

英国《每日电讯报》一篇题为《中国:一个新的旭日东升之国》的报道,曾不无感慨地写到:“一想到有10亿人口的中国活跃起来并实现工业化,西方企业界人士的心中就感到一阵恐惧。这个巨大而仍然相当神秘的国家不仅是一个未来的市场,而且还是一个可怕的竞争对手!”我想这里所说的竞争对手恐怕主要是指人力资源方面。

应当说,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的潜力十分可观。最明显的优势有两个,一是人力资源的绝对数量堪称世界第一,尽管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但如果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相对于劳动力日益短缺的西方社会具有更充分的调节配置余地。二是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具有较高的智能和文明的传统。伴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中国人的知识潜力和发明创造能力正在明显提高。近10年来大批中国青年纷纷到西方发达国家深造,从西方文明中吸取了新的养份。一旦国家能更好地提供适应人才生长的条件,成千上万的海外中国青年将回归祖国,施展才干。我以为相对于人力资源的绝对数量,优秀的人才将是中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领先的关键。

与上述优势相反,我国人力资源的经济拥有量和开发、利用率还处于世界低水平之列。下面的数字或许能佐证这一点。1987年,每百人中大学生人数,美国为32人,日本为14人,新加坡为4人,中国只有1人。从每百万人中科技人员所占比例看,80年代美国约14.7万人,日本59.6万人,德国42.5万人,中国只有0.422万人。从文盲占总人口的比例看,1987年美国为3.3%,日本为0.4%,韩国为19.7%,而中国为26·8%。从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看,美国为6.8%,日本为4.9%,中国为3.4%。

潜力与难题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一方面人力资源的开发需要更大量的投入;另一方面即使花费极大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其对经济的影响也不是立竿见影的,特别是严重的人才外流现象使有些投入所产生的效益需经几代人的时间才会明显。这很难使人将有限的财力用于人力资源开发。然而今后的10年是我们走向世界的极好机会,错过机会,耽误时间,则不仅会失掉21世纪,而且会给一个民族几百年的发展投下阴影。

我赞同一位企业家的观点:人才就是未来世界的最大金矿。拥有了它就拥有了人类更高速的发展。

猜你喜欢
竞争力要素人力资源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日本竞争力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也谈做人的要素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