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凯雄
我以为《东方老墙》绝不仅仅只是五位军人在长城脚下用眼“望”出来的果实,毋宁说他们是在用炎黄子孙的心去体味长城,用文学工作者的脑去思考长城。
关于长城,我们当然能够熟练地背出:“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我们或许又能够自豪地写出GreetWall——“伟大的墙”这样的洋文字样。然而,我们知道秦皇直道吗?洞悉茶道吗?能够一一罗列出战国长城、秦长城、汉长城、隋长城、北魏长城、北齐长城、金长城、明长城吗?再进一步,我们是否知道,是否想过,在长城面前,我们曾经拥有什么?不曾拥有什么?失去了什么?又应该继承什么?我们需要抛弃什么?现在又增添了什么?……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我们应该感谢五位军人作家,他们在用眼望、用脚走的同时,更多地献出了自己的心和脑,于是,他们依托长城,开始讲述……
我们曾经拥有被誉为世界建筑奇观的万里长城;我们曾经拥有这面抵御冷兵器的坚盾;我们曾经拥有长城所标志的威严和关切——对领土、对城池、对民族利益、对武功、对皇权、对帝王霸业……。然而,我们却不曾意识到伴随着热兵器时代的来临,长城就不再是从前的长城;我们又不曾意识到科学才是人类保护自己的最坚固的长城;我们也不曾意识到全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唯一的地球才本是长城最高的关切和威严……
我们曾经拥有秦皇直道、茶道,可秦皇直道今何在?茶道无故事;我们曾经拥有古都统万城,可如今古都里只剩下最后一位老人,只残存最后一口微弱的呼吸;我们曾经拥有那么多的“兵家权谋”,“治军之道”,却失却了勇猛开拓、不断进取的雄风;我们曾经拥有金钱豹,可今天只看到一张豹皮、又一张豹皮;我们曾经拥有茂密而葱郁的森林,可眼前却是一番恶性循环的景象——爷爷砍的是树,爸爸砍的是灌木,孙孙砍的是草,曾孙们砍的是草根,再下一代砍什么?我们曾有过美好的民俗,可时下许多民俗中美好的成份在消失,丑陋的东西却顽强地保留了下来;我们曾经拥有……可目前……
我们曾经拥有以长城为核心的“第二引力”;拥有长城作证的各兄弟民族间的和睦;拥有成吉思汗这样一位信奉“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攻击敌人”,“不需要边墙”的开拓者;拥有以骆驼为代表的商业精神……这一切,不都是我们在今天可以继承并加以光大的精神财富吗?
我们曾经可以肆意砍伐葱绿的森林,却不敢触及所谓“神树”、“神林”的一根汗毛;我们曾经拥有“走西口”的悲凉;我们曾经拥有因“被压抑得太久了、太苦了”而导致的“幸福的四天”的“花儿会”;我们曾经拥有“重农抑商”、“对私人财产的藐视和剥夺”之类的民族潜意识;我们曾经拥有因“宗教一旦与皇权”发生联系而带来的“金碧辉煌”;我们曾经拥有近乎“大杂烩”的五光十色的庙会和众多不伦不类的菩萨……凡此种种,莫不值得今天的人们思之、弃之。
我们曾经有过那么多的老城、边城、海城,却独独没有自己的科技城、工业城;而现在,在这形形色色的城墙内外,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钢城、航天城、能源输出港……这一切一一在洗涤着长城曾经蒙受过的耻辱,开始使其焕发出新的骄傲和自豪。
类似的排比和罗列还可以继续下去,但似乎已没有这种必要了。如此壮阔的自然景观和渊远博大的人文景观,亦即文明的消长过程,仅仅用眼是断断望不出来的,甚至也不是借助书本就能排列出来。东方老墙》为我们讲述了历史、描绘了现实,却又不是单纯的知识层面的历史和现实。不错,历史——现实,巨大的鸿沟、惊人的反差,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统统缠绕在“东方老墙”身上。当然,这绝不是一场轻松的倾诉,它裹夹着血与泪、苦与涩,当然也渗透着赤诚与信心。这毕竟是五位军人眼中所看到的长城。或许也会有不够真实与不够周全之处,但诚如五位军人所言:“地球上有多少双眼睛,即有多少种长城。”更何况他们终究不是专业的研究专家,而只是普通的军人,普通的文学工作者,普通的中国公民,他们只是借助“东方老墙”这一巨大的民族象征来参与社会、参与生活,并直陈自己对社会、对历史、对自然、对人生的种种思考。
对这种思考是应该重视的。
(《东方老墙》,陶泰忠、钱钢、李延国、周涛、刘亚洲著,江苏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一月版,〔平〕5.50元〔精〕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