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始之茫 诞者传焉

1992-07-15 05:29
读书 1992年10期
关键词:深层内化神话

仇 丹

屈原的《天问》,劈头便问得怪。他不问“遂古之初,何本何化”,却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这很有讲究:何本何化,是从本体论提出问题;谁传道之,则是从认识论提出问题了。这思维方式,简直可以与康德媲美。因为他问的,不是认识的对象是否存在,而是认识本身如何可能。桑悦曰:“开口便觉大奇,只遂古二字,不知管下许多问端。”真是歪批。其实大奇的,不是遂古二字,而是谁传二字。不过柳宗元对得更妙:“本始之茫,诞者传焉。”妙在诞者二字,不知是褒是贬,倒让神话学家们得了一个雅号:诞学家。

话虽如此说,诞言中却往往有真理,诞学的发展却对文化之谜的破译作出了不小的贡献。“谁传道之”的道,不仅是诞言,且是文化的真言大道。

新见一部《中国神话哲学》,便是诞学中值得注意的一种。神话哲学,犹言诞话真理,得先有一种屈原似的“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的将信将疑的态度,读起来才觉得有趣味。我不是诞学家,没有那么博大精深的神话学知识,所以是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于有趣中能增长些关于中外文化发生史的知识,就心满意足了。

书分三编。上编“易有太极”,中篇“黄帝四面”,下篇“九州方圆”。这篇章布局构思得巧,颇得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真味。然而从总体思维方式上看,却又把西方结构主义、原型模式的理论运用得烂熟。著者说此书“可以说是西学中用的一个实例”,当不是自诩之辞。著者以大量的神话、民俗为据,论证了一个文化发生学的真理:文化,其实是人类为自然和自身创造一个有序的价值世界的过程,它是在自然的内化和人性的外化这两个方向上进行的。神话,则是人类创造、参预、把握有序世界的第一次努力。这中间,空间的有序化、时间的有序化、二维时空及三维时空的有序化,总而言之,对自然的有序化思维的依次发生,可说是人类意识形成的一块基石。——康德把时空定为意识的先验范畴不是毫无道理的。——《中国神话哲学》的突出特点,就是在自然的内化的方向上,以时空意识的有序发生史为脉络,破译、重新阐释和构建了中国神话的深层结构,发明了其中的普遍性的文化轨迹。

“易有太极”探讨了神话学的元语言即语言的结构生成与对自然的有序化思维的内在联系。由于著者把整体性视为原始思维——语言的基本法则,所以突破了以往神话溯源中分梳过细却支离曼衍的局限,将东西南北四个系统的神话复归于一个深层结构整体,出人意料地解释了中国文化儒道两大传统既对立又互补的整体结构因,把“道先儒后”的历时性解释转换成道北儒南的共时性解释,真是有趣得紧。小的发明更是层出不穷。印象最深的是对夸父逐日的破译——夸父原来是个女性!不信吧,他凿凿有据;信吧,感情上扭不过弯来。

“黄帝四面”重在对时空意识依次生成的溯源。二仪、四象、七窍与空间的线性、平面、立体思维这几次人类时空抽象思维的惊天地动鬼神的大飞跃直接勾联榫接,让人不由不信神话对人类文化的形成曾起过立大宪发护照的巨大作用。混沌七窍》一章使人不由联想翩翩,怀疑自儿歌的“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里”到“哆来咪法嗦啦唏”,以至中国四言、五言、七言诗,恐怕在诞学上都大有讲究,于是对之产生一种深沉的敬畏感。“九州方圆”则花样翻新,在黄色文明的神话积尘之下,拂捡出具有蓝色文明基因的息壤神话。一番铺陈张扬之后,作出了海洋文化是“中国传统宇宙生成论的深层结构素”的论断。“混沌”二字,本义是“水涌也”,这我倒晓得的。但中国的气一元论影响实在大,囿于成说,思路总不肯往水生成论上走,以为混沌,至多是娘胎中的羊水,才能与道即玄牝对上号。读此下篇,方觉自己思路太窄,需要改革开放一下才是。

要说此著之缺憾,怕是从自然的内化的方向上用力甚多,而从人性的外化的方向上着力不够。譬如讲到无语言结构时,阳:阴、男:女、中心:边远、文化:自然、正统:非正统都开列出来了,偏没有人“性”有序化的夫:妻、父:子这个水平和垂直系统。我以为就漏掉了神话中的很多意蕴。神话中其实既有天理深层结构,也有人性深层结构的。

(《中国神话哲学》,叶舒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一月版,7.00元)

猜你喜欢
深层内化神话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让学生的主动参与由浅表向深层漫溯
空城
“神话”再现
答案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9)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7)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
美丽 我要更深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