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继
或许,克尔克果①的思想、甚至著作风格都是由他的名字所注定的。克尔克果这个名字在丹麦文中由“教堂”(Kierke)和“园地”(gaard)两部分组成;克尔克果(Kierkegaard)即是“教堂园地”,而在现代丹麦文中它又被广泛地用来表示坟场、墓地。所以,很少有人像克尔克果那样,其思想与人名的含义有着如此天然的巧合。因为,克尔克果的“教堂园地”之意,使人不会对他声称自己是个宗教著作家感到意外;而克尔克果的“坟场、墓地”之意,则使人免不了要想起他那些冷气森森的书名,诸如“恐惧与颤栗”、“不安的概念”、“致死之症”,等等。
克尔克果于一八一三年出生在丹麦西兰半岛,一八五五年他在哥本哈根去世时,年仅四十二岁。与其他大思想家相比,克尔克果的写作生涯并不算长,但却像彗星一样灿烂辉煌。从一八四三年他发表第一部著作《或此或彼》,到他逝世之前这短短的十二年时间里,他发表和留下的文字之丰富、浩繁,罕有人堪与媲美。按一九六四年出齐的《克尔克果全集》丹麦文第三版,克尔克果的著作计有二十卷,另有多达十多卷的日记、文稿等;而按今年五月将要出齐的英译普林斯顿大学修订版,克尔克果的著作计有二十六卷,另有七卷日记和文稿的英译。
克尔克果本人将他浩繁的著作划分为三组,一组是他的笔名著作,一组是他的署名著作,处在这二者之间的则是他以“克里马库斯”为作者名、以克尔克果为出版者名发表的《非科学的最后附言》。
克尔克果把他的笔名著作称为“审美的”,而把他的署名著作称为“宗教的”。克尔克果的审美著作与宗教著作有一个根本区别,那就是: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说,后者是克尔克果本人的著作,它们代表了克尔克果本人的观点;但如果我们以前者也是克尔克果本人写下的著作为由,去要求他为其中的观点负责,却会遇到一大堆麻烦,因为克尔克果反复声明:“笔名著作中没有一个语词是我的”,“对于这些著作,我的意见只是一个第三者的意见;对于它们的意义,我的看法只是一个读者的看法。”(《非科学的最后附言》)换言之,克尔克果创造了一大堆笔名著作及其作者,却主动地与之保持着一种间距。如果我们对他笔名著作的观点提出反驳,他会回答说:那不是我的观点,而是该书作者的观点,例如《哲学片断》的作者克里马库斯的观点、或《或此或彼》作者之一乔治·威廉的观点。
可是,我们应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克尔克果对自己笔名著作所作的声明呢?克尔克果与他所创造的一大堆作者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以下是克尔克果的主要笔名著作的署名情况:
一、《或此或彼》(一八四二),维克托·埃里米塔编,第一卷作者A,第二卷作者B,即乔治·威廉。
二、《再现》(一八四三),康斯坦丁·康斯坦堤乌斯。
三、《恐惧与颤栗》(一八四三),沉默的约翰尼斯。
四、《哲学片断》(一八四四),约翰尼斯·克里马库斯,出版者克尔克果。
五、《不安的概念》(一八四四),维吉尼斯·霍夫林西斯。
六、《序言集》(一八四四),尼古拉斯·诺塔本。
七、《生活道路上的诸阶段》(一八四五),桑瑞帕森思。出版者赫拉里乌斯·布克宾德。
八、《非科学的最后附言》(一八四六),约翰尼斯·克里马库斯,出版者克尔克果。
九、《致死之症》(一八四九),反克里马库斯著,克尔克果编。
十、《基督教中的实践》(一八五○),克里马库斯著,克尔克果编。
克尔克果的笔名著作使我们看到:审美生活的原则是享乐,特征是绝望;伦理生活的原则是选择,基础是愧悔;宗教生活的基础是负疚,特征是受难;而处在审美生活与伦理生活之间的是讽刺,处在伦理生活与宗教生活之间的是幽默。
在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之间,乔治·威廉是伦理生活的象征;《或此或彼》的作者A则向人们展现了审美生活的快乐;沉默的约翰尼斯在恐惧与颤栗中对伦理生活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克里马库斯对如何成为基督徒的问题进行了冷静而透彻的哲学沉思,却自称只是一个幽默者,不够基督徒;而反克里马库斯则怀着基督徒的热忱去分析时代的“致死之症”。……最妙不过的是,克尔克果还通过桑瑞·帕森思为大部分笔名作者在《生活道路上的诸阶段》中安排了一次精彩绝伦的会饮,并让他们在“酒里头有真理”的章节里,对生活方式酣畅淋漓地各抒己见。
不过,克尔克果审美著作展现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和态度虽然多姿多彩,却潜藏着一种“欺骗性”的意图。克尔克果解释说,欺骗在这里意味着不从所欲表达的东西出发,而是以接受其他幻相为起点。(《作为作者对我著作的看法》)克尔克果反复强调他全部著作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成为一个基督徒,成为一个基督徒意味着什么?他还强调说,他的著作虽有笔名和署名、审美和宗教之分,他却一直都是一个宗教性的作家。当他这样说的时候,他的意思是,他的审美性著作的真实意图是为宗教服务。换言之,克尔克果的审美著作、即笔名著作像是克尔克果为了将人引至宗教,特别基督教而精心安排的戏剧。这出戏剧的直接任务是:引导人们脱出审美生活的幻相,认识到伦理生活的局限,引导人们脱出非基督教宗教的诱惑,引导人们脱出对基督教世界产生的幻相(即以为做一个基督徒就是受洗、入教和礼拜,殊不知做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其实远比这难得多),从而达成将基督教精神重新引入基督教世界的目的。
然而,克尔克果本人在其署名著作中并不直接为宗教价值的优先性进行系统的辩护。所以,尽管笔名著作从正面、反面、侧面等各个角度暗示,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可能会寻求到永恒的价值,我们仍然难以得出结论说:对克尔克果来说,生活中存在着一个从审美到宗教的、由低到高的阶梯,而且我们还可以从理论上证明宗教价值的优先性。与此相反,对于克尔克果来说,“选择你自己”才是行为的第一原则。
克尔克果本人选择的是基督徒的生活方式。但他并不认为自己够一个理想的基督徒。人们通常认为,只要入了教、受过洗、做礼拜就是基督徒了;克尔克果则认为这是基督教世界的幻相;做一个真正的基督徒远远不止是这些。因此,克尔克果认为他的位置大约处在自称不够基督徒的幽默家克里马库斯和理想的基督徒反克里马库斯之间。克尔克果这样看与他崇敬苏格拉底有关;后者学识渊博,却自称无知。
可是,克尔克果为什么要用审美性的笔名著作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呢?这当然与他的诗人气质、戏剧爱好有关,但更为深刻的原因是他对间接传达——交流理论的考虑。在克尔克果看来:
一、基督是上帝造成肉身,却只能间接地、迂回地让人们领悟,而不是直接向人们宣示这一点。这一悖论为间接传达——交流理论提供了完美的神学范例。
二、真理即是主体性,只能在内心中加以领悟,因而是无法直接传达的。
三、基督教世界的幻相不能靠直接的方式加以摧毁。相反,苏格拉底的讽刺——助产术却启发人们去运用辩证的方法。
四、生活要求选择。但克尔克果并不认为自己具有教导人们如何选择的权威,他不是一个教师。作为作者,他应为读者留下自我思考、自我决定、自我选择的空间。
凡此种种,都要求有一种间接的传达——交流方式。所以,克尔克果创造了一大堆作者,并替他们想象出与宗教相近、相异和相反的各种观点。这些观点与克尔克果在署名的宗教著作中正反相映、相得益彰。
毫无疑问,克尔克果所创造的作者们都是些出色的演员。他们以其迷人的品格、独到的见解在思想史上演出了一出无与伦比的戏剧。克尔克果十分喜爱和欣赏他一手创造的作者们所演出的戏剧,却对他们各自的观点不置可否。《恐惧与颤栗》即是这出戏剧中的一幕,克尔克果著作中宗教价值与伦理、审美价值的冲突即在这里开始展开:亚伯拉罕祭献亲子、阿伽门农痛决爱女、人鱼怪魔诱惑美女……不同的生活方式自有其独到的魅力。孰优孰劣、谁是谁非,克尔克果本人不置一词,读者当然就只好自己去思考和决定了。
一九九二年四月于纽约
(《恐惧与颤栗》将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入《社会与人》丛书)
①克尔克果亦译作“克尔凯郭尔”或“齐克果”。本文作者以为克尔克果更切近丹麦语的发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