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第5期,总第146期——编辑室日志

1991-07-15 05:29
读书 1991年5期
关键词:编辑室冯先生书评

广西南宁冯生发先生来信,希望《读书》杂志“多表扬好书,多批评坏书”,“发挥新中国书评刊物的应有作用”。冯先生用意极好,对本刊期望极高,实在感谢。但是,对《读书》的性质,怕有少许不完全理解之处。

表扬好书,批评坏书,无疑是我们应当做的工作。十多年以来,也曾为此努力。但是,一则《读书》并非纯粹的书评刊物,它无力对中国如此汪洋无际的书市(年出新书七万多种!),进行全面、完整的考察,从中严密地判别好坏,进行实事求是的评论。它只是少许读书人,就自己眼下所能见到之极少数书刊,略述感怀,稍抒情趣。它大多不是全盘讨论眼下这本书,而只诉说自己在读书一刹那的所思所念所感所闻。这里所述论的,所谓可读,可取的,往往只是指某一点、某一面而言,并非评论全书。万一有所批评,也决不认为某书是市下最不可取之书,只是反映某些读书人的一种看法。

中国无疑需要用正确的立场、观点进行的书评。本刊于此,有志久矣。总因人力、物力种种关系无法办到。现在许多单位已办了专门的书评刊物,在读书界发挥作用甚大,用特推荐,敬希注意:《中国出版》(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编),《中国图书评论》(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博览群书》(光明日报社出版)……除此之外,上海的《文汇读书周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的有关副刊,等等,办得极其灵活可读,是书迷不可不读的。

这么说,并不是说本刊对发表之言论不负责,而只是交待一些想法,以便有所沟通。

冯先生的来信,又让我们想起《读书》创刊未久的一段故事:一位很可敬的老太太,来到编辑部要求退订,因为发现刊物中没有高考辅导材料,无法帮助子女升上大学。对此,我们实在歉疚万分。由此出发,我们为向读者负责,时常要为自己的刊物作点反宣传。经过一些说明,有些读者比较了解我们的刊物了,如下面这些来信都是近一、二月内收到的:

广西合浦高志橙先生:“我是一个高中毕业生,我喜欢你们那里几位博学长者的‘神聊。他们满腹珠玑,妙趣横生,听他们谈论,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四川万县赵学义先生:“《读书》已少前几年凌厉浮躁之气,但更令人耐读耐思。作为一个年轻人,觉得不少老先生的文笔实在让人叫绝,写起来自自然然,毫不逾矩。当然,我还想读些年轻作者写的东西,如有一位先生的《一瞥》。这位先生不知现在目光瞥向何处了。

上海外语学院孙农先生:“‘利万物,‘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是水的三大特性。水有这三大特性,所以能近于道。您们所从事的,我以为,正是一件合于道的工作。

山东临沂胡冰先生:“你们的刊物,漂亮的文章却与差的纸张、坏的印刷不可分割联在一起,这种景况使人愕然。但沉下来一想,却觉得理当如此,必须如此。好在《读书》的读者多是安贫乐道之辈,读妙文,捧劣纸,也许正是得其所哉!”

西南民族学院段吉福先生:“我在四年前在北戴河邂逅《读书》……北戴河盛夏的风光是美丽的,可是,比起《读书》来,我更赏爱《读书》那轻风漫语,任意而谈,洒脱不羁的风格。几年以来,闲来随意翻阅,颇有一种自在意满的喜悦。当然,几年来不乏买《读书》还是买鸡鸭的悲叹与争辩,我总是购求不辍。个中滋味,难以一一道出,只得留下自己来咀嚼了。”

上面所摘来信,作者多是年轻人,他们的看法,也许可以略略说明我们的宗旨。办刊物,总是希望有人读。明慧的读者会说,你说了半天,还不是希望大家注意你这刊物。这话也对也不对。正确地说,无非是希望识者注意,不识者不要上当,如斯而已!

编辑室日志

猜你喜欢
编辑室冯先生书评
冯先生和钟点工
书评:《鲁滨孙漂流记》
The Sun Also Rises from Hemingway《太阳照常升起》书评
宽堂先生(特写)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成立60周年纪念会在京召开
10岁女童被拒继承父亲财产,法院判决为孩子撑腰
地暖漏水淹家 反遭厂家索赔
编后絮语
《兽医多立德冒险故事》将出版
编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