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仁宗
维特根斯坦是一位奥裔英籍的当代著名哲学家。他是罗素的学生,生前只出版了他的一本格言式文体的著作《逻辑哲学论》(Tracta—tusLogico-Philosophicus)。他声称这本书解决了所有的哲学问题,于是他放弃了哲学的研究和教学,到奥地利的一个穷乡僻壤去当名小学教师。但是,后来他发现他那本书犯了许多“严重错误”,又回到剑桥从事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在他死后出版的著作,尤其是那本题为《哲学研究》《philosopicalInves—tigation》著作中,他否定了他二十年前出版的《逻辑哲学论》。
像某些大文豪或绘画和音乐大师一样,他死后才名噪一时。许多哲学家对他的著作进行注释,许多研究生从他的著作中选择论文的题目,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以他的哲学为主题,他的哲学对当代哲学思潮的影响和含义,是许多哲学家津津乐道的问题,而且大多数给予很高的评价。维特根斯坦其人和其哲学成为英语国家哲学界引力中心多年来经久不衰。
一九八八年英国研究维特根斯坦的专家、牛津大学王后学院布·麦吉尼斯(BrianMcGuinness)推出了维特根斯坦两卷集传记的第一卷,书名为:《维特根斯坦的生平:青年路德维格(一八八九—一九二一》(TheLifeofWittgenstein:YoungLudwig(1889—1921),Duckworth316p.)这是一位非传记作者撰写一个特别难写的人物。麦吉尼斯以他优雅的维吉尔式的散文带领我们经过维特根斯坦的前半生,以他的早期哲学思想作为最后一章结束。
麦吉尼斯具有哲学家、史学家和日耳曼语专家三结合的天赋。他对维特根斯坦的研究可说是细致入微。当我应乔·科恩(JonathanCohen)之邀,在王后学院第一次享用“高桌”(hightable)晚餐时,被安排坐在麦吉尼斯旁边。他对在中国访问过的每一个地方和享用过的每一顿饭餐都用一个字回答:“妙极了!”大家都期望他能对维特根斯坦作出一个全面而细致的描述。
他在书中对维特根斯坦的描述确实全面而细致。但是读过以后,又觉得十分暖味、甚至对已经树立的维特根斯坦的形象有点破坏性的揭露。乍看起来,麦吉尼斯对维特根斯坦是赞美的,他称赞维特根斯坦的智力和成就。然而同时,他又揭发出维特根斯坦性格的若干糟糕方面,尤其他的思想的非独创性。
在剑桥的许多人,包括罗素在内,曾认为维特根斯坦“迟钝”、“愚蠢”。但后来罗素希望维特根斯坦成为他学术上的继承人,把逻辑中的工作再推进一步,又转面称他为“天才”和“哲学未来的希望”,虽然那时维特根斯坦还没有发表一个字。麦吉尼斯有许多例子说明,维特根斯坦粗暴、傲慢到了惊人的地步。在学校中他轻蔑地不理他的同学,对妇女特别反感,反对妇女争取选举权,不屑于阅读哲学经典著作,因为它们全是“蠢人”写的。更糟的是,他欢迎战争,对战争的结束表示遗憾。对维特根斯坦的自我中心主义,麦吉尼斯有时表示反对,但常常给予辩护。例如维特根斯坦说,规则对他必须例外,世界必须重新塑造以适合他的天赋。麦吉尼斯只是委婉地说,维特根斯坦有“唯我主义”的倾向。
但是性格上的缺点并不能抹杀哲学上的成就,如果有成就的话。然而,麦吉尼斯进一步揭露说,《逻辑哲学论》的格言式的文体来自叔本华和里希登堡,编号系统来自罗素的《数学原理》,书中声称已是定局来自弗雷格,声称只能为少数人理解来自尼采,在书末隐约地表示的逻辑和伦理学一体的观念来自奥托·温尼格和卡尔·克劳恩。其他某些思想来自叔本华,但大多数来自弗雷格和罗素,如原子主义、逻辑形式概念、对应、逻辑常数等等,包括语言的形式能在哲学上把我们引入歧途的关键思想。对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至关重要的有关思想来自保尔·恩斯特。但是除弗雷格和罗素外,维特报斯坦从不承认这些思想的出处。
就这样,这本为非哲学家写的、充满远见卓识和引人入胜的哲学家传记,把赞美和破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在对维特根斯坦的评价上一贯唱反调的英国学者安·格雷林(An—thonyGrayling)博士在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泰晤士报》上发表的以“令人难堪的揭露”为题的一篇书评中,指出了麦吉尼斯书中赞美和揭露的巧妙结合,并且批评作者回避维特根斯坦的同性恋问题。因为同性恋当时不为社会所容忍,这使维特根斯坦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可说明他性格的若干异常方面。这是传记作者不应回避的。有意思的是,麦吉尼斯在给格雷林的信中,表示感谢格雷林对这本书的评论,并且将在第二卷讨论维特根斯坦的同性恋问题。
我不是维特根斯坦专家,不能对他的哲学成就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也许,他的成就要比他的信徒们认为的小,而比格雷林认为的大。但是,不论在哲学界,还是在社会上,不论在英国,还是在中国,都存在着一种现象,我姑妄称之为“维特根斯坦现象”。
这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在包括学者在内的公众中,认为文字上容易明了的东西大概是浅薄的,而作者口气大的,充满生造术语或搬用遥远学科概念、语言晦涩难懂的,大概是高深的。否则,为什么作者会有那么大的口气?为什么一般人读不懂?结果,那些扎扎实实、文字明了易懂的作者不被重视,而吹牛皮、说大话、夸夸其谈、搬用或生造术语而思想贫乏的却博得青睐。“隔行如隔山”,一些专家和负责人,又慑于“压制新生力量”的罪名,不敢轻易否定,甚至加入了为他们呐喊的队伍。
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维特根斯坦现象”,对于维特根斯坦也许是不公正的,因为维特根斯坦毕竟是个有成就的哲学家。不过,维特根斯坦确有成为“英雄”的动机,并且喜欢“有一群人跟着他”。所不同的是,维特根斯坦已经有人作了揭露,而很多成就比维特根斯坦小得多、而牛皮吹得比他大得多的人,还没有人作“令人难堪的揭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