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跃
日本创造学会的村上幸雄提出,人的创造思维过程分两个阶段:一是“发散”阶段,充分发挥想象力,以突破原来的知识圈。二是“收束”阶段,对各种新奇设想进行整理、分析,并根据价值观进行判断。从发散到收束,由收束再发散,这样多次循环,创造活动的全过程才能完成。
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库恩则认为,发散式思维与收敛式思维对于科学进步是同样重要的。他说:“这两种思维方式必然会发生冲突,因此要善于在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张力。这种张力正是我们进行最好的科学究研的首要条件。”
日本的围棋棋圣藤泽秀行说:“有个高段棋手,棋谱看得最多,只要摆出二、三十步,就能说出来是谁和谁下的一盘棋,可他的棋还是不行。”
在科学研究中,也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棋手”。他们读了很多书,可谓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但科研成绩平平。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缺少自己的东西。
棋谱是要看的,但高明的棋手并不是靠棋谱取胜;科学的创新者应该博采众长,自成一格。
据说,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走路时因只注意抬头观察星辰,不小心掉进了坑里。有人讥笑他能认识天上发生的事,却看不见自己脚下的东西。
对这个传说,黑格尔别有评论。他说:“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处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胡江英摘自《科学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