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的三四

1989-08-24 05:50张振杰
中国青年 1989年5期
关键词:超前消费钞票贫困地区

张振杰

笔者虽蜗居乡隅,亦切身触到当今农业形势之严峻,或有散瞥琐思,且一抒浅陋,以期引出有识者的深沉思考。一思:

有了钞票怎么花

不少农民手里现在有了大把大把的钞票。有了钞票怎么花?——无非是盖房子和娶媳妇、买大件,再就是赌博、吃喝、喜丧大办、修坟建庙。常有富户一掷千金、穷的也打肿脸充胖子的事。农村的超前消费实在比城里毫不逊色,而且更具传统的中国特色。在超前消费面前,舆论的呼声业已疲软,社会的引导工作也苍白无力,超前消费照样超前。眼睁睁看着可以派大用场的金钱,随着落花流水而去。超前消费使农村劳动生产率明升实降,农业积累,数字有增实力减小。再看看农民赖以生存的农业,农用设施老化,得不到更新,生态环境恶化,得不到改善,耕地大面积贫瘠化,日甚一日。这绝非故作耸人听闻。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政府要以强有力的政策尽快向农民提供这样的毫不含糊的导向:鼓励、奖励以使农民心甘情愿地把手中的钞票用于对农业的投入,对生产的投入,特别是对土地的投入,既鼓励农民对当年的生产经营性投入,更鼓励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投入和开发,变超前消费为扩大再生产和经济性积累,让农民手中的钱得其所哉。这种花钱的方法于国有利,可以使农民愈益富裕,或可多少改变一下我国传统农民那种目光短浅、沾沾自喜于眼前微利,稍稍富裕即无度挥霍的劣根性。

二思:

剩余劳力何处去

前两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一直被城里人和舆论称之为好事,是搞活城市的一支生力军。今春以来,许是进城的农民太多了,既为我国滞后的交通造成困难,也为改革开放走在前边的地区无法容纳这些劳动力出了一个大大的难题,报纸的调子也改了,称之为“盲流”。盲流的发源地和流入地的领导们为如何消化这批劳动力大伤脑筋,一筹莫展。剩余劳力到底该向何处去?

这些年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农业是我国隐蔽性失业最严重的产业。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历来很低,说不定是世界之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向城市、向非农业转移这个大方向,应该说,这对城乡都是好事。但目前农村劳动力的流向恰恰忽视了最不能忽视的本乡本土的农业领域。流走的人都该走吗?其中有的“盲流”就是因为对农业不感兴趣,有的甚至听任土地撂荒。富裕户从贫困地区雇人种地更不乏典型,在农业上该投入的劳动力被大大打了折扣。再进一步说,农业领域可供农民施展的天地也还可以大大扩展,大有潜力可挖。比如,开发荒山荒地,发展滩涂养殖等。本乡本土有这么多活可干,何必去“盲流”?原因就在目前农村既缺乏引导农民塌心务农的经济政策,又没有合理消化剩余劳动力的调控手段。假如全国实行“米贵”政策,农产品根据供求关系调整价格,延长土地使用权以避免使用者的短期行为,增加农用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农膜等的生产并兑现优惠政策,坚决杜绝卡农、坑农现象,彻底消除农民心中的不稳定、不安全感,息除农民怕政策多变的顾虑,使他们全副身心地在农业上投放精力,而向非农业转移的劳动力真正是农业上合理的“剩余”劳动力,那就绝对不会再出现今年春天出现的“百万盲流闯广东”的事了。

三思:

贫区何以难脱贫

有些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近年来出现的情况十分引人深思。相当的农户想富而不可得,有些前两年的万元户,这一二年又在滑坡,不像发达地区那样在富民政策下走上较稳定的繁荣富裕之路。对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这些年从领导到农民,办法没少想,力气没少使,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何也?笔者认为其原因是忽略了一个治贫的基本问题。不少贫困地区的治贫致富,多着眼于一家一户,或从事养殖业,或搞加工业,或经商做买卖,满足于手中钞票的增多。这些治贫措施,或可致富,但不能持久富下去,就在于这些办法是单打一的,个体的,特别对贫困地区来说,一般只能产生短期效应。而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其根源大体是:交通不发达,消息闭塞,信息不灵,运输不便;电力不足,甚或有的地方连电灯都没有;水利资源缺乏,水利设备差等等,再加上贫困地区教育落后,影响了人的素质,这些才是制约贫困地区治贫的基本问题。要使贫困地区广大农民富裕起来,国家、集体和个人都要舍得在诸如交通、电力、水利等方面投资,改变客观外部环境,在这个基本问题上作文章,应该说是贫困地区治贫致富的一个基本思路。

猜你喜欢
超前消费钞票贫困地区
“00后”大学生超前消费现象调查研究
个人破产视域下恶意超前消费的法律界定
去世66年后,他的肖像上了钞票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大学生网络贷款的影响因素分析
不要让昨日的沮丧令明天的梦想黯然失色
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