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北茵
近来,对各代青年的比较研究颇为流行,而研究者又多对第四代人持有怀疑和忧虑。但也有人认为:第四代人是大有希望的一代。第四代人如果能学习第一代人,超越第一代人,他们将成就改革大业。陈小鲁就持这种观点。
“五四”前夕记者走访了陈小鲁。他42岁,是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社会改革局局长。下面是我们的对话。
关于“代”的界定
记者:首先我想知道:你所说的“几代人”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又是以什么来界定“代”的划分的?
陈:以青年作为一个独立群体介入政治生活,这是一种过去所没有的近代社会现象。在中国,这种近代现象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我所说的“几代人”,便是在“青年运动”的基础上来界定的。
从“五四”运动至今,青年运动至少有四次“波峰”或者叫高潮。伴随每一个高潮,产生一代青年。这就是我所说的“几代人”的内涵。
记者:你所说的“青年运动”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吗?
陈:有。这正是我要特别说明的。什么是青年运动呢?首先要有青年群体的出现才能形成运动。历史上的“十二甘罗”、诸葛亮,都是赫赫有名的青年人才,但那时却没有出现青年群体,也就无所谓青年运动。也许有人会说,太平天国起义不是以青年人为主体吗?那不是青年群体吗?然而人们从来称之为“农民运动”,而没有人把它叫作“青年运动”。再比如“红军运动”,主要构成也是青年,但没有人叫它为“青年运动”。由此可见,“青年运动”是有其特定含义的,——特指“学生运动”。
学生运动的产生起码应具备以下几个历史条件:1.现代学校的产生;2.传播媒介的发展;3.民主思想的启蒙。只有现代学校的产生,才能聚集大批青年,使青年群体形成;只有传播媒介的发展,才能使政治走入“寻常百姓家”;只有民主思想的启蒙,才能使青年关心国事投身运动。所以学生运动只能出现在“民国”而不可能出现在清朝;“五四”运动只会发生在“辛亥”之后而不会在“辛亥”之前。“五四”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是社会进步的象征。
记者:如果说“五四”运动是青年运动的第一次“波峰”,产生了第一代人,那么后三代是根据什么划分的呢?
陈:从著名的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到1947年国统区爆发的“五·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是中国青年运动的第二个高潮,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青年,我称为第二代人。这是救亡和解放的一代。
从1966年爆发的“红卫兵运动”到1976年的“四五运动”(天安门事件),这一时期的青年,我把它划为第三代人。这是造反和回归的一代。
进入80年代以来,曾几度出现“学潮”,这一代(80年代上大学的一代)人我称之为第四代人。我希望他们能成为改革和超越的一代。
应当指出的是,尽管后两次“波峰”,即“红卫兵运动”和“80年代学潮”都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但若从历史的角度看,它们都卷入了一代青年,成为一代青年的标志。
第一代人是旧制度的叛逆
记者:现在流行这样一种看法:让今天的青年学习“第一代人”似乎意义不大。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陈:坦率地说:不能同意。
第一代人——毛泽东这一代,“五四”时期只有20来岁,他们是启蒙和探索的一代,他们鲜明的特征是对旧制度、旧道德、旧文化极其强烈的叛逆精神。只要读一读青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就可以体会到那种“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魄是何等宏大。青年周恩来立志“面壁十年图破壁”,那种“难酬蹈海亦英雄”的胸襟又是何等广博。第一代人是伟大的,他们占领了20世纪,第二代、第三代人始终被笼罩在他们的光辉下,难以企及他们的业绩。世纪初革命的巨人,世纪末改革的旗手竟然都是同一代人。一万年以后,能够在20世纪中国政治史上留名的也只能是他们。因此,第四代人向第一代人学习,怎么能说没有意义呢?
记者:那么,第一代人这种强烈的叛逆精神、求索精神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陈:这当然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分不开。“五四”先驱——第一代人所处的时代有两个特点:其一,是有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在毛的青年时代,青年人可以接触到当时世界上种种最新思潮和学说,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自己就说,他从孔夫子读到华盛顿,最后才找到马克思。可见正是新思想的启蒙从根本上塑造了他们的叛逆精神。其二,第一代人感受到巨大的社会压力。新青年们激进的反传统主义被认为是“异端”,他们从思想到言行不见容于社会和家庭。这可以说是起了“催化剂”的作用,逼着新青年们不得不走向社会,走向工农。毛泽东当时去湖南搞社会调查,投身于农民之中;周恩来和我父亲(编者注:已故的陈毅元帅)等人则通过在欧美勤工俭学走向社会的底层。摔打和磨难使他们成为革命的先锋。
记者:请问,第二代、第三代又具有哪些特征呢?
陈:第二代青年面临的问题与第一代人不同。第一代人的任务是“探索”——探寻救国的道路。而第二代人要做的只是“抉择”——在第一代人中抉择,在第一代人开辟的道路中抉择:毛泽东或蒋介石,延安或西安。他们没有更多时间去读书和思考。“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危亡的国家召唤他们去战斗,去牺牲。
第三代人是在和平时期和老一辈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我属于这一代。对于我和同代人,生活的道路已经由先辈安排好了,用不着探索,也不允许探索;用不着抉择,也不允许抉择。我们的口号是“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是毛泽东——雷锋。这里有积极的一面,至少使这一代有比较坚实的思想基础,笃信社会主义。然而也正是这些使我们响应毛主席“造反有理”的号召,创造了至今人们谈虎色变的“红卫兵运动”。
第四代人向第一代人学什么?记者:有一种观点认为:第四代人成长于一个全新的环境,前三代人的经验和人生模式,都是过去特定环境造成的,今天这些环境已经不存在了,所以第四代人是没有“参照系”的一代。你以为如何?
陈: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里指的不是那种微观的相似,而是宏观的比较;不是具体环境的类比,而是大氛围的参照。从宏观的角度、从大的社会氛围去分析,就会发现,第四代人与第一代人有着某种相同或类似的大环境:都置身于一个思想开放、文化开放的世界。
这里我们不妨插入第三代人做比较:经历了“红卫兵运动”的第三代人,在那个狂热、单一的年代里,熟知的是毛主席语录,也许还有点马克思、恩格斯。而第四代人却知道弗洛伊德、萨特,他们一张口便是荣格、亨廷顿;第三代人那时只会唱“社会主义好”“造反歌”,而第四代人现在推崇的是从“跟着感觉走”的流行歌曲到帕瓦罗蒂、小泽征尔。生活中人们还发现:一些“老家伙”——第一代人对传统的交际舞跳得相当棒,第四代人中恐怕不会跳舞的也居少数。但是走进舞会去看一看,第三代人——那些三四十岁左右的人,往往只能“望舞兴叹”。
我们不应忽略的另一点是第四代人同第一代人实际上都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反思,同样也允许、甚至鼓励第四代人的“抉择”和“探索”。思想上束缚少,对传统的批判越彻底,也就越感受到巨大的社会压力。第四代人闹学潮是前三代人激烈反对的。大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又使他们面临着动荡的人生,他们很难挤入“仕途”,一切都要从社会底层做起,这一点与第一代人不也是十分相似吗?
记者: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第四代人中的文艺倾向、生活方式多是非传统或反传统的。有人称他们是“变异”的一代。对此你怎么看?
陈:前面我讲过第一代人最大的特点是一代叛逆,不知你注意了没有,“叛逆”和“变异”有时是可以相通的。我以为“变异”未必是坏事。第四代人自己就曾说过,他们的心态是世纪末的。而所有世纪末烦躁不安、寻求突破的年轻人,都会在下一世纪大有作为。
其实每一代青年都有“求变”精神或叫锐意进取精神,它又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比如第二代人在救亡的“变异”中选择了社会主义,第三代人在“造反”的“变异”中认识了社会主义,他们都在“变异”中建立起对人民和对社会主义的承诺。这就是责任感。社会正是在一代代的变异中革故鼎新,迈步进化的。变异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记者:这种“变异”的结果是什么呢?会不会放弃经过70年艰苦奋斗流血牺牲换来的“四个坚持”呢?这不正是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人所担心的吗?
陈: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有点多余。
第三代人的经历可以说明这一点。“红卫兵运动”时,他们是多么狂热和单纯。而“天安门事件”时,他们又是多么悲壮和深沉。10年间,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得益于上山下乡的摔打,艰苦生活的磨炼和对实际国情的了解。这正反映了青年成长的规律。毛主席曾提倡读《红楼梦》,让大家先钻进去,再走出来,正是顺乎自然,按认识规律办事。我相信和第三代人从“左”的方面批判社会,进而了解了社会一样,第四代人会从“右”的方面批判社会,进而了解了社会。实际上他们已经这样做了。而结果将是相同的——殊途同归。两代人都将归附于社会主义,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我坚信这一点。
记者:你认为第四代人有没有自身的弱点?怎样克服?
陈:第四代人生长在一个比较优裕的环境里,人称“抱大的一代”。因此仅有“求变”精神是不够的。在“刻苦耐劳”和“坚忍不拔”方面他们远不及第一代人。他们应走进生活基层,了解中国国情,去归附大地与人民。
第四代人很强调“自我”,这并不是坏事。发现“自我”是一个进步,但沉浸于“自我”是没有出路的。只有使“自我”复归于社会,认同于群众,才能获得真正自由。
记者:请问,前三代人应该如何对待第四代人呢?
陈:一是为他们创造和培植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二是严格甚至是严酷地塑造他们。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第一代人没有给第二代人留下多少时间,第二代人也不会给第三代人留下太多的时间,但是第三代人能够给第四代人留下15~20年独立施展才能的时间,希望他们能够珍视这百年一遇的机会,不要把自己的责任留给第五代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第四代人面临着与第一代人同样的问题,如果他们能够像第一代人那样,冲出自我感觉良好的小天地,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投身于社会、投身于改革,那么21世纪初将是第四代人建功立业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