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本刊今年第3期发表的一封“丢失的‘草帽在哪里?”的来信,如石击水,引起读者强烈反响。千百封信飞向编辑部;大学生切磋琢磨,研究生摸黑儿座谈争论……青年朋友热烈讨论“寻帽”现象:
——与其说,无名同学不自觉地丢失了“草帽”,倒不如说,他是在新思潮鼓舞下,主动抛弃了那顶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草帽”。在越来越多的青年看来,理想更多的是一种人生乐趣,戴“草帽”无非是为了在快乐的晴空下耕耘。
——“人生是一种迷误”。最聪明的人,莫过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享乐机会。
——虚度年华,碌碌无为,这是饱食者最大的悲哀。把精神寄托于迪斯科、霹雳舞,似乎可以忘却一切,其实这种人的烦恼比谁都多。“哀莫大于心死”,没有什么比丧失了奋斗精神更可怕的了。
——压抑感来自于我们自己。要做现代人,却处处从传统的思维范畴来看问题,因而对那顶充满“乡气”的“草帽”依依不舍。
——“寻帽”现象揭示了目前青年社会化与世俗化的冲突。社会化需要他们成为进取向上的“社会人”,而世俗化则肯定即时快乐。他们刚刚成为社会化的“半成品”,却又被世俗化的浪潮所吞没。奋斗与享乐是现代青年的两难选择。
——我国正处于向现代迈进的“前现代化”阶段,物质基础贫乏,需要人们艰苦奋斗;但却出现了“后现代化”意识,以享乐、轻松和生活得潇洒为宗旨的人生哲学抬头,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究竟是戴草帽的人出了问题,还是“草帽”本身有问题?
无名同学的信,代表了变革时代相当一部分同龄人的心态:“我可以一事无成,一无所有,但我不可以不快活。”“现在的欢乐就是未来的理想,未来的理想就是现在的欢乐。”这种人生态度,不仅没有使他找到真正的快乐,反而陷入了更深的迷茫。于是,那曾使他充实、给他热望的“草帽”,又成了迷茫中的灯塔,前行中的路标。到底要不要草帽?要怎样的草帽?“寻帽”现象说明了什么?青年们在深沉地思索,痛苦地寻求。以后几期,我们将陆续刊发讨论文章,欢迎更多的青年朋友和我们一同探求。
88思想园:畅谈“草帽”
我们认为,无名同学在追求快乐与理想中产生的困惑和迷茫,是社会变革和个人成长过程中各种复杂因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具有广泛讨论的价值。
3月17日晚,我们“88思想园”举办了“畅谈草帽”专题讨论会。40余名研究生就无名同学《丢失的“草帽”在哪里》一文,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循着无名同学的思路,大家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草帽”是什么?“我的确试过去做两种人:一种是如何赚钱,一种是出国留学……”对无名同学的陈述,一部分同学认为,他的“草帽”是成功的社会角色的象征,而“草帽”的丢失是他在向这一角色迈进过程中受挫引起的。
也有的同学认为,“草帽”象征着传统的理想主义,商品经济使青年以往的理想、价值观受到冲击,而新的又尚未确立,所以感到迷茫。还有的同学认为,“草帽”是一种人生追求,是一种来自生活底层的执著奋斗精神,丢失了这种精神的人,生活必然充满困惑。
另一部分同学认为,他的“草帽”是自我需要的表达和满足。过去的“草帽”是社会为他选择的统一规格,并不是他自己编织的,因而随着自身需要的觉醒,“草帽”的丢失是很自然的。
陈远生同学说,那失落的“草帽”不是别的,正是国人凡强者莫不“经世济民”的心态定式,把人生的价值只理解成贡献大小,表明了我们理想教育的欠缺,这种教育以世界观包容人生观,共产主义理想取代个人理想,集体主义取代一般道德原则……它导致了在多重价值取向中,青年的“草帽”屡屡失落。因此,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进行“理想还原”,在共产主义最高政治理想之下,允许和倡导人们合理科学地确立自己的个人理想、职业理想,形成多元的心态结构,使社会活力长盛不衰。
在众多观点的激烈交锋中,大多数人以为,“草帽”并不是具体的事业、目标,“草帽”实际上是人不可或离的精神寄托,或者说是精神支柱,是对理想的追求所产生的快乐而又充实的情感。
参加讨论的许多人都与无名同学有过相同的经历、相似的追求与迷茫,他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谈到自己过去的“草帽”,由于是在他人的赞赏与鞭策中戴上的,缺乏自己的理解,所以,无法属于自己。
要不要“草帽”?
在要不要“草帽”问题上,有人认为:在今天自我与个性苏醒的时代,任何“草帽”都是一种束缚,既然觉得戴上“草帽”太累,就干脆别戴算了。但是另外一些同学提出,不戴任何“草帽”可能吗?至少,不戴“草帽”本身就是一顶“草帽”。也有一些同学认为,戴与不戴“草帽”都是对的,关键在于个人的感觉,如果觉得很沉重,不适合自己,不戴也无妨。阳川同学说:我觉得无名同学丢失的“草帽”根本不需要找回,事实上,也找不回来了。如果把它视为理想的象征,那么,人不该,也不可能只戴一顶“草帽”。人的理想和追求是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的。
最后大部分人的观点是:人不能没有,也不可能没有“草帽”,但并不是人人头上的“草帽”都合适。我们需要一顶新的“草帽”。个人应摆脱旧有思想模式的束缚,轻松愉快地去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草帽”。
怎样编织“草帽”?
“怎样才能编织一顶适合于自己的‘草帽?”这是讨论中的热点。多数意见表明,为避免失败以至形成精神危机,应该客观估计社会容量和个人自身能力,量力而行,平凡的人就需要平凡的欢乐,个人的精神是否有真正的寄托,与个人和社会是否和谐密切相关。
也有人认为:社会环境不尽人意,社会给人选择的机会不平等,使人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草帽”。
相当一部分人则认为,社会环境是客观的,抱怨、发牢骚不解决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善于适应,在有限的环境中,编织最适合自己戴的“草帽”。
阳川同学说:以往总是别人为我们选择“草帽”,中学时戴着社会、家庭为我们选择的“考大学”这顶“草帽”,进了大学“草帽”过时了,被随手扔在一边,需要一项新的“草帽”。一旦要我们自己选择,就感到茫然了。我觉得无名同学的迷茫正反映了我们80年代这批学生的普遍心态。时代给予了我们选择的机会,但我们需要时间来适应、来选择。
还有人深刻地指出,无名同学的困惑反映了传统观念和变革着的社会的冲突,我们不能再用过去的观念看待已经变化的世界。过去的时代不复存在了,过去的“草帽”也不复存在了,而过去的观念却还在支配着许多人。没有现成编好的“草帽”,有的只是社会的土壤和现在这个季节生长着的各种各样的草,需要自己去选草,编织“草帽”。无名同学说他“还没有开始追求便感受到痛苦”,问题正在于他还没开始追求。
两个多小时很快过去了,讨论会的气氛依然热烈,尽管停电,同学们聚在一起争辩着,言犹未尽……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88思想园”理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