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中的青春

1989-08-24 05:50
中国青年 1989年11期
关键词:黄岛黄玉烈火

我站在高处,俯瞰劫后余生的黄岛油库,心中感慨万端。

从1989年8月12日上午振聋发聩的那一声爆炸始,黄岛这个不出名的地方,成了全国的关注中心。大火整整肆虐了四天四夜,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每天都在报道火灾的消息。8月16日,随着最后一股顽火被扑灭,全国人民紧揪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油库保住了。黄岛开发区保住了。国家财产避免了更大的损失。8月18日起,黄岛油库恢复输油。青岛至各地的海上航线全面开通。

就在灭火勇士们庆祝胜利的时候,他们的行列里少了19位同志。这19位同志在烈火中倒下了,永远倒下了。其中有17位年轻人。平均年龄23岁——金子一般的年华。

这几天,我的眼前总是浮现着勇士们扑向烈火的身影,耳旁总是回响着他们生命最后一刻的呐喊。假如不是他们献出了血肉之躯,为后来的灭火赢得了时间,天知道大火还得肆虐几时。

人民应当感激他们,记住他们。

我决计不惜我的拙笔,记录下他们的灵魂。

炭化了勇士的群雕

8月12日。黄岛。大雨倾盆,闪电频频。9点55分,随着一声滚地惊雷的巨响,黄岛油库5号油罐被雷电击爆,霎时间装有1万吨原油的5号罐燃烧起来。几百米的火焰裹着滚滚的浓烟腾空而起,强大的辐射热直扑附近1、2、3、4号储油罐,连环爆炸的灾难在即。

油库告急!油港告急!明珠一般的黄岛开发区告急!!

10点15分,青岛市南消防中队接到灭火命令,26岁的代理副中队长阎正连和张指导员登上消防车呼啸而出,疾驰轮渡码头,很快越海赶到火灾现场。

任务下来了,最艰苦而又最危险——防止与5号罐毗邻的4号罐再次爆炸。实施办法:用水枪喷射罐顶,以便降温保罐。阎正连毫不犹豫,率上两枝水枪就登上4号罐顶。此刻,20多米远的5号罐火越燃越烈。灼人的火舌不断舔噬着4号罐,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

呛人的浓烟使呼吸变得沉重困难,炽热的气浪在脸颊上燎起了水泡,压力很大的水笼头像一匹桀骜不驯的烈马难以驾驭。然而,年轻的战士们死死抱住水枪喷射,没有退却。一分钟,二分钟,一小时,二小时……在每一秒都可能粉身碎骨的生死关头,他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坚守在4号罐上达3个小时之久。

14点30分,突然风头一转,烈火猛扑4号罐。很快4号罐表层就冒起了阵阵白烟,与此同时,可怕的“吱吱”的声音也从罐里传出。现场指挥者意识到事情不妙,大喊了一声“快撤!”

听到命令,几个邻近的消防战士迅速跳下油罐,然而藏传富、卢山、赵守湖,不知没听到喊声,还是恋战,仍在罐顶站着。正要往下撤的阎正连急了,飞一般冲过去,然而就在这一刹那时间,装有3000吨原油的4号罐爆炸了。接着1、2、3号罐也相继爆炸,油库立时成了一片汪洋火海。

14日上午,大火终于筋疲力竭,收敛了不可一世的威风。中队的同志们怀着焦躁的心情冲进被大火隔断的两天的火灾现场。两天来,中队的同志食无味,睡难眠,时时在惦念着4号罐爆炸后失踪了的阎正连、藏传富、卢山、赵守湖。面积不过1万多平方米的火场,毕竟不是茫无边际的原始森林,失踪意味着什么,大家心里再清楚不过,但是谁也不愿意吐出那个结论性的字眼——“死”。

在人们的心目中,阎正连不会死。这个有几百次消防战绩的代理副中队长,身板强健,敏捷过人,每每全市消防比武,他都是金杯银牌的主要得主,大出风头。为此,曾代表市队到省里比赛,回回都拿奖捧杯而归。

在大伙的心目中,藏传富不能死。谁不知道这个老战士农历九月就要结婚了。传富的父母就在他奔向火场的当天还捎来一封信,催他办理登记手续。传富呀,你不能死,你的未婚妻在扳着指头算归期,盼你早早飞到她身边。你家乡的亲人,也在为你跑前忙后收拾新房,只等你这新郎官如期归来。

在大伙的心目中,卢山、赵守湖更不能死。这两个小列兵参军才4个月,来到中队也不过60天,年龄刚刚19岁,说起来还是稚气未脱的孩子呀。而且正巧,就在卢山奔火场的前一天,他的父母从安徽千里迢迢赶到青岛看儿子了。因为训练紧张,他还没得空和父母好好啦呱啦呱呢,更没陪他们出去玩玩,临出发只依恋不舍地留下一句话:“爸、妈,从黄岛回来我一定带你们好好逛逛青岛,青岛真美哟。”

四个人,哪一个都不会死,哪一个都不该死,哪一个都不能死呵!

阎队长,你在哪儿?传富你在哪儿?卢山、守湖,你们又在哪儿?

踩着灼热的焦土,冒着余火的熏烤,中队的同志们深一步浅一步向4号罐搜寻过去。火场重游,战士们惊愕了:两天前还树木葱郁、房舍井然的库区,眼下变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到处是残恒断壁,遍地是碎石瓦砾。凡油火经过之处,坚硬的花岗岩风化般爆裂了;碗口粗的树,变成瘦枯嶙峋的炭棒,像一只只羚羊角竖在黝黑的土地上;玻璃融化成一滩滩浑浊的琉璃;铁板钢管变形打卷了……

找到了,找到了,阎队长他们终于找到了。然而,找到的不是他们的血肉之躯,而是烧焦的遗体。只见他们倒在4号罐下,有的伸出双手,有的扑伏,有的弓腰跨步,仿佛仍在抱水枪、扶水袋。这是一组炭化了的勇士群雕。望着他们,中队的同志们禁不住泪水潸然而下。

生与死,三次庄严的选择

在青岛港务局,连日来人们到处传颂着一个英雄的名字——杨永。

这个已有14年消防经历的青岛港务局消防二中队的队长,殉职在4号罐爆炸的一瞬间。中队的同志,无不为他的凛然无畏精神所感动,又无不为他壮烈牺牲而惋惜。战友们说,本来他有三次保全自己生命的机会,但他都毅然放弃了。

当他们中队接到开赴黄岛油库救火的命令时,他刚值过一个夜班,完全有堂而皇之的理由不去,但他去了。当他到达现场后,他在与5号罐烈火殊死搏斗中,他的脚被砸伤了,作为伤员,他这回可以体面地退下阵来,但他悄悄回到卫生所包扎了伤口,换了一双运动鞋,又一次随车上了火场。第三回,4号罐爆炸的先兆出现,指挥员已下达撤退命令。当时他离4号罐有20多米远,只要跳下一个大台阶,他就安然无恙了,但他看见两个战友还坐在4号罐旁的消防车里待命,于是生与死的瞬间,他又一次选择了救车救战友。只见他猛挥手臂,试图指挥战士把消防车开出来,可惜已经晚了,一声巨响后,他被巨大的气浪重重抛下了台阶。这个军队干部的儿子,献出了他33岁的年轻生命。

索取与奉献的惊人反差

我翻开了又一个烈士的履历表:吴怀林,27岁,济宁嘉祥县人,青岛台东消防中队班长,警士军衔,1980年12月入伍,1985年10月入党……这是一份高度缩写了光荣历程,然而他的火场表现远比履历表更生动。12日上午,中队接到战斗警报后,战士们眨眼工夫就登上了消防车。本来吴怀林那辆车已经有了司机,谁知吴怀林跑过来硬是拉下了在方向盘前坐定的王杰:“你是实习驾驶员,不熟悉,还是让我去。”就这样,他把本属别人的任务抢到了手。

来到黄岛后,他们的车在4号罐北面的马路上执行任务。4号罐一爆炸,他们的车被冲击波顺坡而下推到一堵墙上。当时如果他们立即弃车而走,完全可以幸免一死,可他舍不得那辆伴随多年的消防车,他毅然挂上倒档想把车倒出来开走。人对车有情,火对人无情。一刹那之间,潮水般奔腾的大火扑来了,把他连车带人包围吞噬掉了。

吴怀林就这样走了,他走得匆匆忙忙。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他给妻子张明英留下了什么,他又给女儿芸芸留下了什么呢?

1984年吴怀林结婚了,因兄弟多,生活困难,婚后的妻子一直住在家乡两间下雨漏雨、刮风墙摇的小趴趴屋里,一晃就是4年。今年年初,小屋摇摇欲倾了,吴怀林一横心,把妻子接到青岛,用每月40元的房租租下一间11平方米的房子。房租虽高了点,但总算一家人团聚了。没有户口的妻子在街道小厂当临时工,每月工资六七十元,吴怀林的工资也不过七八十元。双方都有老人要赡养。因此,这个小家庭的日子就相当拮据了:床是借的,写字台是借的,褥子是借的,连烧饭用的煤油炉都是借的。没有电视机,没有洗衣机,更不要奢想冰箱了,甚至连一个收音机都没有,有的只是几只破纸箱。这是一个特贫户。然而,他贫乏的是物质,而不是意志和精神。入伍9年来,吴怀林勤勉工作,八次受到嘉奖,多次被评为红旗驾驶员,堪称中队里嘉奖的“首富”。

27岁,多么年轻的生命,多么短暂的一生,吴怀林以索取与奉献的惊人反差,给我们留下一个不灭的共产党人的崇高形象。

玉芹,你在哪儿?

“玉芹,你在哪儿?玉芹,你在哪儿?”有人说,自从4号罐一爆炸,油库废墟上就出现了一个悲凄的幽灵。

那不是幽灵,那是黄岛油港的职工蒲建锋在到处寻找他的爱妻黄玉芹。

黄玉芹是黄岛油库化验员,也是这次火灾中,唯一一个不幸罹难的年轻女性。而对这场罕见的火灾,她是如何填写一张共产党员的最后报告的呢?

这天清晨,黄玉芹起得特别早,尽管昨夜灯下一针一线赶制出一条新裙子时已很晚了,但她的精神格外好。是的,再有两天就要偕丈夫、孩子回济宁老家探亲了,给母亲、姊妹的衣服买好了,车票也去订了。想到不几天就要来到阔别的母亲身边,黄玉芹心里美滋滋的。当她照料着儿子飞飞穿好衣、吃好饭,上班时间到了,临出门,她又吩咐丈夫小蒲:“飞飞得了皮肤病,无论如何要到医院治疗的。”她的飞飞,也摇着她的胳膊,娇嗔地嘱咐妈妈:“妈下班早点回来,你答应上姥姥家要给我买玩具的。”

“好,下班回来就给你买。”她刮了一下飞飞的鼻子走了,仍穿着那身工作服。

5号罐爆炸时,小蒲带着飞飞刚从医院回来。只见油库大院里人声鼎沸。老人、孩子、女职工正向辛安镇方向疏散。“黄玉芹呢?黄玉芹呢?”小蒲逢人便打听,但回答他的不是摇头就是“不知道”。小蒲急了,把孩子托给人家,不顾一切冲进黑烟笼罩的油库区,在化验室门口找到了妻子黄玉芹。

“油库的家属、女职工都撤了,你怎么还不走?”小蒲心急如焚地问。

“领导没下命令,我不能撤。”黄玉芹一边在为前方的同志寻找抢救材料一边回答丈夫。

“飞飞在哭着找你呢!”小蒲深知妻子办事顶真,无奈甩出了最后一张底牌,他想,或许孩子可以把她召回到自己身旁。他知道,玉芹特别亲孩子。然而在孩子和岗位两者之间,黄玉芹这位19岁就在党旗下庄严举起拳头的女性,毅然选择了岗位。

“玉芹,你要紧小心点,为了咱的孩子,你要紧小心点呀!”小蒲是噙着满眼泪花走的。这一分手,竟成了最后的诀别。

4号罐爆炸后,黄玉芹被烧死在她的岗位——化验室里。这个年仅34岁的巾帼英雄的炭化的遗体就倒在工作台边,她伸着手,扬着头,那姿势像在手持量杯做化验,又像是伸出双手拥抱丈夫、拥抱孩子、拥抱幸福的未来。

写到这里,我的笔在颤抖。我恨我的拙笔,不能尽绘年轻勇士的灵魂。我想,人是脆弱的。十几个鲜灵灵的青春,倾刻间就在烈火中化为灰烬。同时,人的生命力,人的意志,又是任何灾难都摧不垮的。你看,和烈火搏斗了四天四夜的黄岛人,不是又在重建家园,开始新的工作和生活吗?

如果英灵地下有知,他们会感到欣慰的。

猜你喜欢
黄岛黄玉烈火
Empirical Likehood for Linear Models with Random Designs Under Strong Mixing Samples
《溪山清远》
明代马濠运河的兴衰及其影响
烈火中的小英雄
烈火中永生
——献给邱少云
烈火仁心
陈树湘:革命的烈火岂能扑灭
沉痛悼念黄玉民同志
“黄岛试点”的突破意义
青岛黄岛新区涉海企业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