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元代曾经在今青岛市黄岛区的地域开凿马濠运河,未能成功。明代嘉靖年间,山东按察副使王献为胶莱运河工程,先开凿马家濠,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开凿成功。马濠运河本可大大拉动其两岸商业,但却迅速衰落。位于马濠运河北端海中的黄岛,也经历了整岛荒芜的历史。黄岛岛上还曾有刘早在此读书考中进士,作为最早留下姓名的黄岛人,为黄岛的人文历史增添亮点。
【关键词】马濠运河;黄岛;刘早;胶莱河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5-199-03
【本文著录格式】于法霖.明代马濠运河的兴衰及其影响[J].中国民族博览,2021,08(15):199-201.
马濠运河,又称马家濠运河,位于今青岛市黄岛区长江路街道办事处,南起唐岛湾,北至黄岛前湾,全长7千米,陆地长度2.5千米。马濠运河为明代胶莱运河的组成部分,是连接黄海到胶州湾的水道,被称作是海河联运的重要运河,198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马濠运河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马濠运河今仅存中段一段长为450米的明渠,1997年,黄岛区人民政府在运河东岸修建了马濠公园。
元代,元世祖忽必烈采纳大臣的建议,着手开凿胶莱运河,此工程本计划在薛家岛以西,寻找狭长平坦处开挖一条连接唐岛湾至麻湾的运河,以避开远洋之险,但是开挖过程中遇到石质地质,难以施工而作罢。《新元史》卷五十三《河渠二》载:“至元十七年,姚演建议开新河,凿地三百余里,起胶西县陈村海口西北,至掖县海仓口,以达直沽。然海沙易壅,又水潦积淤,功讫不就。二十二年,以劳费不赀,罢之。”乾隆《莱州府志·山川·海运·开马濠工》记载:“薛岛之西十里许,连海涯处有平岗焉,曰马濠者,南北几五里,元人尝凿之,遇石而罢。”
至明代,屡屡有人呼吁开胶莱河,但朝廷中也有反对声,数次作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马家墩数里皆石岗,难以开凿和通航。至嘉靖初年,山东巡抚胡缵宗奏请重新疏浚胶莱河,并称可以延续元代开凿的旧迹进行,最终得到朝廷的支持。
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正月,山东按察副使王献主持开凿马家濠。王献在官厅村设厅办公,雇役民,选将士,准备各种器材,在“去元人之旧迹,少西七丈许开之。其始,也土石相半;其下,则皆石也。立法以示惩,厚犒以劝劳。畚插云动,锤凿雷奔,决壅斩莽。取彼巨石,焚以烈火,沃以水潦,摧坚破顽,化为灰烬。力不告残,形不知疲,而石渠成矣。”整个工程,“始于丁酉正月之二十二日,毕于四月二十二日”,用了整整三个月时间,终于“凿石成渠者,一千三百余步。浚南北之滩碛,二千五百余步。潮汐日至,护以木椿。其为阔六丈余,其深半之”,马濠运河开凿成功。即墨籍官员蓝田作《新开胶州马濠记》,记叙马濠运河凿通之时,“海波流入,宛若天成地列,有神明阴相之者。是日,也召淮舟适至,乃率文武将士,卓午登舟。自濠南滩而入,岛屿环抱,中夹一水,广如湖潭,南风徐来,波涛不惊。帆樯载张,舟师鼓舵,旌旗飞扬,鼓吹振作。北至胶州,又东至麻湾,入于新河陈村而止。日尚未曛,盖已百五十余里矣。老稚妇子扶携,来观者皆呼忭曰:余百年而未见也。”马濠运河的开通,不仅缩短海运的航程,保证了海上安全,而且也为当地带来了繁荣。蓝田在《新開胶州马濠记》中展望:“自兹,南北商贾舳舻,络绎往来不绝,百货骈集,贸迁有无,远迩获利矣。”
平度人、监生崔旦伯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九月所作《海运议上勘理河道熙泉何侍御》也记载胶莱河若开通使用则“商贾云集,货物相易,南海胶州有椿木税,北海掖县有船只料,胶州、平度邻境十数郡邑之民仰给攸赖。”但此文同时记载:“船只不行者,上年闻倭寇之变,海防禁之耳。”则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马濠运河已经基本没有船只往来,其原因,是倭寇为患。明代后期倭寇为患以嘉靖三十年至嘉靖四十年(1551—1561年)为甚,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七《山东倭变记》载“嘉靖三十四年正月,贼登犯日照县。三十五年四月,贼登灵山卫养马岛,官兵讨平之。”则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直接侵犯至灵山卫的沿海岛屿,海运必受影响,朝廷也一度实行海禁,马濠运河随之淤塞。
嘉靖末期,倭寇被扫平,随后隆庆年间即“开海”。此后朝中多次有人提议恢复海运及重开胶莱河,但不仅胶莱河未被打通,马濠运河也并不再用于海运。胶莱运河的背后有深层次的政治因素和财政原因,马濠运河未被重开的原因则主要是的其作用下降。开凿马家濠,是为了躲避淮子口一带的礁石。淮子口指今青岛胶州湾湾口外,薛家岛东北。康熙《胶州志》卷一记载:“淮子口,在州治南八十里许,有大仙桥、小仙桥,露明石,石礁林立,行船最险,风顺潮涨,顺流可进。”雍正《山东通志》记载:“淮子口,在陈家岛之东头,黄庵山下,有露明石、大仙桥、小仙桥之险,商船多坏于此。非长年水手不敢入,从大洋至胶州无别路可通。小青岛在淮子口对岸,入海者必由之道。”从南方外海进胶州湾,必须经过淮子口。《增修胶志》亦云:“鼓子洋之北为淮子口,水底层峦,尖峰上出,如刀剑林立,潮长则没,潮退则见,土人呼为大仙桥、小仙桥,其水湍急,最为险要,居封、浮山之间,船进胶口,必由之经。”主航道“仅容舫,洋行大船皆莫敢入”,“开马家濠,所以避其险也”。由此可见,假若不打通马濠运河,必经凶险的“淮子口”,行船难以确保安全。
但是随着海运经验的增加,船工对淮子口之险可以进行有效的躲避。崔旦伯在《海运议上勘理河道熙泉何侍御》中就提出:“马家濠石峡五里,王公献开凿将成,偶为当道所阻,事不底绩;或欲两头置闸以蓄潮水,通舟避险,亦有可讲者,但旷日持久,虚费工役。今客船多由薛家岛迆东淮子口大洋转尖入麻湾口,自把浪庙入龙家屯、石喇湾,虽小石里余,亦易为功。”可见马濠运河还存在水量不足的缺点,虽然有“两头置闸以蓄潮水”的提议,但当时“客船多由薛家岛迆东淮子口大洋转尖入麻湾口”,基本不需走马濠运河了。
到崇祯年间,有议重开胶莱河,胶州籍官员高弘图赞成重开胶莱河,但对重开马家濠也以为并不必要。高弘图所著《太古堂遗编》卷五《胶莱河嘲》一文中有载,重新开“凿马家壕,用避淮子口、大小两仙桥岞崿者。既成,无所用之。缘舟子长年于其两仙桥适中之溜,能不犯岞崿,海泊大行,万无一失”。胶州人法若真(著名书画家、官至布政使)也在其自编年谱《黄山年略》中记载了崇祯末年穿越淮子口的经过。1642—1643年,清军越过长城,深入内地,攻略山东,胶州一带遭受劫掠,为躲避兵锋,法若真一家乘船由胶州湾出海至江南,“早起,风正帆悬,瞬息二百余里,过淮子渡口,远数秦桥如断雪。时有大鱼近舟侧……俄顷,睨视南天,初如粒、既如蝇、再如拳,瞥目间而彼舟过此,柁北不可复问矣。舟子曰:‘急收帆,南风来!言未已,大风暴作,如坐轻叶飘摇,倏涌天上,倾坠鼍窟,蓬稍滴水,板锁潆波,耳目旋黑,天地皆昏。……呼长年用抢水法,夺奔山脚……翌晨风定,登舟。不敢入海洋,乃由海西岸循行。指某为日照地,某位安东地,某为海州地。”
可见,由于船员熟练的航海经验,已经可以躲避淮子口和大、小仙桥附近的礁石险阻,像法若真等虽遭遇海上暴风,最终也安全到达江南。可见当时可以不再开凿像高弘图所说“无所用之”的马濠运河,马濠运河已不能将其命运同胶莱河绑在一起了。樊铧在《政治决策与明代海运》一书中根据《明清时期山东商品经济的发展》所统计数据得出了胶州在清乾隆年间的商税额是明万历年间的37倍,这其中虽然有通货膨胀等其他因素在内,但仍可得出海路畅通之后,胶州的商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同时也可以看出,胶州的海运完全可以在没有马濠运河的情况下畅通并且大为获利。马濠运河作为胶莱运河的组成部分,仅仅使用了十几年便迅速退出历史舞台。
嘉靖年间的倭患,不但使马濠运河失去成为商业黄金水道的机会,还影响着其北部的黄岛。黄岛从真正的岛屿到成为半岛乃是20世纪后期人工填海的结果。黄岛上本来虽有居民,可由于土地贫瘠,常住人口当不会多,明代曾经下令搜捕逃到沿海岛屿的强盗、罪犯,但此区域注重灵山岛、斋堂岛、竹岔岛这三座有常住人口的岛屿,并未提及黄岛。万历《莱州府志》卷二记载:“黄岛,在胶州东南六十里海中,旧有居民,因倭迁避,遗址多存。”则黄岛虽然曾有居民,但因为避倭寇之患,岛上居民迁出,成为无人荒岛。到倭患平定,便有人重新来此。康熙《胶州志》卷一记载:“黄岛,在州治东南六十里,旷然潮汐之区也。地极泻卤。明郡人刘早远避尘嚣,读书于此,命仆开耕薄田以给朝夕,后成进士,官给事中,寻卒。其地遂入籍,起科。康熙二年奉旨清岛,复除粮,荒芜。”可见曾有胶州人刘早上岛苦读,后来岛上不但有农民,土地也已稍微肥沃,可以对农田计亩征收钱粮。谁料康熙二年(1663年)清朝进行海禁,岛上人民又被迁出,土地无人耕种,重新归于荒芜。后来黄岛岛上居民,为康熙海禁解除后上岛的。同治《即墨县志·海程》记载:“黄岛,属胶州,悬处海中,周围二十里,有居民田地,东通淮子口大洋,西北九十里达胶州及胶莱河,东南有小珠山迥抱,对面一带沙坡,东北望见劳山岛。岛下水深六丈,沙底,可容数十艘。避东风、南风。洋船、沙船到胶州贸易者,由此经过,乃咽喉之要地也。”虽被称为咽喉要地,但作用并不明显,主要是用来船只避风之所,自不如马濠运河兴盛所带来的商贸存货之繁荣。
刘早,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举人,康熙《胶州志》卷五《刘早传》记载:“刘早,气度端凝,识者知其非常人也,中嘉靖壬戌进士。任咸宁令,洁己爱民,节省妄费,考最,授南京刑科给事中。”民国《增修胶志》卷四十载:“刘早。父瑶,由掾吏任浙江嘉兴府司狱,多隐德。早,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授咸宁知县(按:陕西、湖广皆有咸宁,旧《志》未明所录)。”
刘早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中举人,此后数科不中,胶州有几位晚于他中举的都考中进士,故来到当时几乎无人的黄岛,发奋读书,考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当时修志者由于不便查阅文献,尚未能确定刘早任何省知县。今查嘉庆年间陕西省《咸宁县志》,知县有胶州人刘早,则刘早任陕西省咸宁县知县。《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登科录》记载:“刘早,贯山东莱州府胶州,军籍。国子生。治《诗经》。字思舜,行九,年四十二,九月十二日生。曾祖福。祖纪。父瑶,府司狱。母王氏。具庆下。娶栾氏。山东乡试第四十六名,会试第一百四十四名。”《明世宗实录》卷五百五十二,嘉靖四十四年十一月癸亥条记载:“选授……知县张卤、张国彦、刘早俱给事中。”
综合上述记载,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刘早的传记:刘早,字思舜,排行第九,明代山东莱州府胶州人,军籍,生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九月十二日。曾祖刘福,祖父刘纪。父亲刘瑶,由掾吏任浙江嘉兴府司狱,多隐德。母亲王氏。娶妻栾氏。刘早气度端凝,被识人者视为非常之人,治《诗经》,以监生中山东乡试第十六名举人,此后数科不中,远避尘嚣,发奋读书于胶州东南之黄岛,命仆人开垦耕种荒岛薄田来供给早晚饮食,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会试第一百四十四名,成进士,授官陕西咸宁县知县,为官清廉爱民,节省县内不必要的开支。三年任满,以考核优异被上司推荐到吏部,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一月授官南京刑科给事中,上任不久即去世。刘早,或许可称为黄岛上有姓名可考的第一人,也是明清时期黄岛唯一一位名人。将来若有研究明代胶州进士者,此文或可省去少许翻检之劳。
马濠运河的衰落同样影响了其南部灵山卫的发展。灵山卫,设立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明初在山东半岛一次性设立的七个卫之一。《灵山卫志》卷二《建置志》载灵山卫在设卫之前一度“荆棘充塞,树木丛杂,豺狼之所居,狐狸之所嗥,渔夫、樵子时或出没其间,不过一二深山野人耳”,设卫之后,建设城池,“俨然一都会矣”。然而,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裁撤灵山卫,并入胶州,灵山卫地位迅速下降。若马濠运河畅通,则必然带动两岸商贸,崔旦伯讲胶莱运河“南海胶州有椿木税,北海掖县有船只料”,则马濠运河也会带来税收的增加。且马濠運河南端为唐岛湾,在运河废弃后仍是码头,可泊船,雍正年间在其附近设立唐岛炮台加强防御,此炮台一直持续到清末。可见,如果马濠运河畅通繁荣,唐岛湾处必然属于海防重地,而据此最近的唯一一座城池就是灵山卫,灵山卫城即位于马濠运河同唐岛湾口之间,灵山卫或将成为军事、经济重镇。然而,马濠运河早已不用,灵山卫也被撤销,未能如蓝田所展望的展望的“南北商贾舳舻,络绎往来不绝,百货骈集,贸迁有无,远迩获利矣”。
参考文献:
[1][明]崔旦伯:《海运议上勘理河道熙泉何侍御》,见(清)张海鹏《借月山房汇钞》第十编《海运编》。
[2]樊铧.政治决策与明代海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李宝金.元明时期胶莱运河兴废初探[J].东岳论丛,1985(2).
[4]李秀洁.胶莱运河——中国沿海航运之枢纽[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作者简介:于法霖(1987-),汉族,青岛市黄岛区人,青岛市黄岛区博物馆馆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史,地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