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的战斗檄文

1989-07-15 01:07郭值京
读书 1989年9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著作列宁

郭值京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本哲学专著是一九○九年问世的。至今已经历了八十个年头。八十年来,这本书不仅在俄国、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的传播也是很广的。早在一九三○年,在上海就出版了中译本,以后无论是在延安解放区,还是在白区,在各个时期都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版本,有的版本连年再版,印数不断扩大。全国解放以后成立了专门从事马列主义著作的翻译机构,这本书又多次经过集体校订出版。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本书是国家干部必修的马列主义著作之一,在各大专院校哲学系,也是学生必修的课程。无庸置疑,列宁的这本著作,对我国的革命实践一直有着十分现实而深刻的意义。几十年来,它帮助我们用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世界,分析世界,解决世界上纷繁复杂的问题,帮助我们明辨是非,站稳立场,不断把革命事业推向前进。

那么,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今天,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列宁的这本书是否还有用呢?列宁在书中所阐述的哲学观点,尤其是反映论问题是否过时了呢?是否正确呢?近几年来在学术界对这些问题是有争论的。其中有一种意见认为传统的哲学体系的各部分(物质观、自然辩证法、反映论和唯物史观)结合的根基是错误的,是以自然为本体,结果人类历史沦为“无主体的过程”,使人成为“必然规律的追随者”。有的同志说得更为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某些具体结论和重要论点本来就是错的,如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和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一些基本思想。”还有同志认为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所阐述的反映论是机械反映论,并说这种机械反映论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不难看出,这类意见对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所阐述的基本理论是持否定的态度。

当我们近几年来读到这类文章和见到这类观点时,是有许多想法的。恰恰是这几年我们正在从事《列宁全集》第二版第十八卷(即《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卷)的校订工作,任务要求我们写出自己的前言,和编写出自己的注释,我们把完成这项工作当作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结合学术界争论的问题来思考、分析,作出自己的判断。在今年纪念这本著作发表八十周年之际,《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卷书的新版问世了。我们希望这卷书的出版,能推动广大读者去阅读和研究它,也希望有助于争论得出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在这里我想介绍一段《前言》中的话: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著作出色地完成了当时历史所赋予的任务。它回击了马赫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澄清了俄国社会民主党内部的思想混乱。它在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在总结当时革命斗争新经验和自然科学新成就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着重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些重要原则。这部著作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这段话,也可以说,就是我们对这部著作的总的看法,因此我们一直毫不含糊地说,这部著作没有过时,其中的理论也没有过时。它对我国当前的实践和改革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这里我想起恩格斯说过的一段话:

“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科学问题,首先要在利用著作的时候学会按照作者写的原样去阅读这些著作,首先要在阅读时,不把著作中原来没有的东西塞进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第26页)

今天我们阅读、研究列宁的著作,对列宁的论点作分析时,也应该如此,这才是尊重历史、尊重科学、尊重原著的态度。

下面我们想就以上问题展开来作一些探讨。

当我们研究一部著作时,都应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分析,要了解它当时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所起到的革命作用。我们都知道,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并不是平铺直叙地逐章节地来阐述哲学原理,而是写作手法很特别的长篇论战檄文。斯大林曾评价这部书是“一部独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原理集成”,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翻开俄国的历史,了解到一九○五年十二月武装起义失败后出现了一种十分严峻的形势,革命走向低潮,沙皇政府解散了第二届国家杜马并镇压了社会民主党杜马党团,接着大力摧毁无产阶级的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大批的革命者遭到监禁和流放,甚至被杀害,在这种政治形势的影响下,思想理论战线发生了极度的混乱。一批时髦的作家、哲学家、理论家冒出来,讥笑革命,谩骂革命,从理论上谴责和批评马克思主义,这时俄国社会民主党内一部分知识分子对革命也产生了悲观、失望和动摇,对马克思主义表示怀疑,出现了一种抛弃马克思主义以寻求新的主义来取代的趋向。一时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流派,如召回主义、取消主义、寻神说、造神说,在哲学上追随唯心主义——俄国的马赫主义。马赫主义本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流行于欧洲的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提出“物是感觉的复合”这一理论,否定物质是第一性的,否定它的客观存在,它从右边批判康德的“自在之物”,陷入不可知论。俄国的马赫主义者亦步亦趋,也跟着宣称相信外部世界的真实性是“神秘主义”,说恩格斯的辩证法也是“神秘主义”,他们也认为唯物主义已经过时了,应加以“补充”和“修正”,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评视为时髦。他们还把一九○五年的革命失败归之于“上帝的惩罚”,在群众中鼓吹创立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战线的这种混乱,严重地腐蚀人民的斗志,涣散了人们的革命情绪,直接阻碍了俄国革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和马赫主义之间的斗争已经无法避免,并且提到首要的地位上来了。怎么办?列宁决心拿起笔来进行这场特殊的战斗,这是一场艰巨复杂的战斗,能否取胜?如何取胜?列宁全身心地开始了科学研究工作,既深入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和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同时也阅读了大量马赫主义者及其唯心主义理论前人的著作,掌握了大量的现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第一手材料及有关的最新文献。《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就是这些研究和心血的结晶,这是一部十分尊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列宁自己在一九二○年第二版序言中提到:

“尽管这是一本和俄国‘马赫主义者进行论战的著作,可是我希望,它作为一本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以及介绍从自然科学的最新发现所得出的哲学结论的参考书,将有所裨益。”(《列宁全集》第二版第十八卷第11页)

这本书出版以后,得到了积极的反响,就连受到列宁在书中批评的普列汉诺夫,也说这本书写得好。历史的实践也完全证明了这本书出色地完成它所担负的使命,澄清了理论界的混乱思想,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了革命。如果这本书真是象有的同志所说的“一些基本思想”“本来就是错的”,那恐怕连一天都站不住,更谈不上这八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所产生的影响。《唯批》这本著作的战斗性和科学性是谁也抹煞不了的,正是这些特点使它放射着光辉。

再谈谈列宁在《唯批》中所阐述的反映论问题。因为这是争论中涉及最多的一个问题。上面我们已经提到有的同志认为列宁的反映论是直观反映论的观点,这个观点有一定代表性,那么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何在呢?我们摘引一下他们的原话:“一般讲反映论都是根据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本书反复强调的是:事物、现实独立于人以外存在,而人的意识是它们的反映、摹写、照相。列宁在这里是把‘反映和‘摹写、‘照相作为同义语的。”这种概括未免太断章取义了,太不尊重原著了。那么,在相应的地方列宁是怎样说的呢?列宁说: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有的同志每次摘引时,总是把关键性前两句话删去,列宁的这段带有定义性质的话就被歪曲得面目全非了。前两句话恰恰阐明了“反映”这一概念的哲学内含。我们都知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所说的“反映”并不是指非生物有机体的化学反应或物理反应,也不是指人之外的其他动植物的反映,而是指具有大脑思维能力的人的反映,人这个主体反映的方式根本不同于镜子的折射,也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感应”,人是“通过感觉去感知”外部客观世界,这就说明了人的认识活动决不是客体—→主体的单向被动活动,恰恰是主体能动地使认识由浅入深,由相对真理迈向绝对真理的活动。人是用大脑来思维的,人的大脑活动是一种高级神经活动,是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决不可能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直观。恐怕文章的作者本人从来不会否认自己大脑活动的高级功能。凡是读过列宁的《唯批》的人,都会读到第一章第五节《人是否用脑思想?》,在这一节中列宁指出了恰恰是阿芬那留斯和马赫否认人们的大脑是思维的工具或器官,竟宣扬什么违反科学和心理学的嵌入说。

再说列宁所提到的“摄影”这个概念,我认为列宁仍然是指人通过“大脑、神经和视网膜”去摄取外部世界,这种“摄影”是经过感觉和思想加工的。就说我们的日常照相,似乎是机械作用的结果,但不要忘记,我们在拍摄人物或外景时必须靠人来调整光圈、速度和距离,靠人来从艺术的角度加以取舍,使之成为一部艺术作品,由此看出,我们日常照相都需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何况人的大脑这部“相机”去摄取外部世界时,怎能不包含“能动性”的因素呢?

在这里我们要谈一下列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并不是始于《唯批》,早在一八九四年《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中列宁就批评了民粹派的唯心史观和主观社会学,民粹派认为“具有批判头脑的”杰出人物可以不顾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他的自由意志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针对这种错误的唯意志论,列宁指出社会运动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反而决定人的意识。列宁又说,历史的必然性“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行动构成的。”(《列宁全集》第二版第一卷第129页)但是任何杰出人物只有顺应历史的必然性,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一九○七年列宁又写道:

“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一切社会主义理论不同,它既能以非常科学的冷静的态度去分析客观形势和进化的客观进程,同时又能非常坚决地承认群众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力、革命首创精神的意识,并且把这两方面卓越地结合起来。”(《列宁全集》第一版第十三卷第19—20页)

这难道不是具有深刻辩证内容的反映论吗?我们认为,说列宁的反映论是机械反映论是没有任何根据的,在道理上是站不住脚的。

在争论中还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关于实践的理论,不少文章论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在这里暂且不谈这个问题),而列宁的认识论是“物本体论”,认为列宁只看到物,不重视人在改造物的过程中的作用,也就是说列宁不重视实践的理论。有的文客章还说得稍微客气一点,如说:“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也讲到了实践,但他只是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马克思赋予实践以重要得多的意义。”这里总算还承认列宁讲到了实践,但第二句话却把列宁关于实践的理论作了十分狭窄十分片面的解释,这种解释的目的仍然是要人们注意列宁完全忽视了主体的作用。那么还是让我们认真地读一读列宁的原著吧!列宁有一句著名的带有结论性的话:

“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

这句话包含着关于实践理论的丰富内容。在《唯批》中列宁不仅用了整整一节的篇幅(第二章第六节《认识论中的实践标准》)集中阐述关于实践的理论,并且在其他章节中也有不少论述。列宁一直十分重视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实践是认识论的基础的观点,特别着重研究了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八四五年)和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八八八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英文版导言(一八九二年)这些著作中的论述。

列宁认为人的思维、人的认识是离不开实践的,只有通过实践,人的认识才能产生和发展。在谈到科学实验的例子时,列宁曾说过这样的话:

“对象、物、物体是在我们之外,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着的,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这个结论是由一切人在生动的人类实践中作出来的,唯物主义自觉地把这个结论作为自己认识论的基础。”(《列宁全集》第二版第十八卷第101页)

列宁恰恰认为实践是对不可知论和其他唯心主义谬论的最有力的驳斥。

列宁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有的同志仅仅承认的一点,在这些同志那里,把这句话说得何其轻描淡写。但是这些同志恐怕也不能不承认这是实践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理。要知道马赫主义者是不承认这个命题的,他们把“错觉”、“梦幻”和“现实”混同起来,把区别它们的实践标准放在科学和认识论的界限之外,根本不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列宁在阐述这条原理时说过:

“在人类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界的统治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在人脑中客观正确的反映的结果,它证明这一反映(在实践向我们表明的范围内)是客观的、绝对的、永恒的真理。”(《列宁全集》第二版第十八卷第196页)

这段话既阐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把实践是认识论的基础的这种关系说清楚了。

列宁又进一步论述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这是一种非常辩证的看法。因为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实践是曲折的,也不可能是一、两次可以成功的,在其发展的每一个具体阶段上都有局限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认为实践标准是“相对的”和“不确定的”。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发展,也就是说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许多理论和科学会得到证实和认可,许多今天不能解决不能回答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有答案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践标准又是“绝对的”和“确定的”。

我想不难看出,列宁把关于实践的理论放在何等重要的地位。除了《唯批》之外,列宁还写了许多关于哲学方面的论著,还有浩瀚几十卷的其他著作,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在所有这些著作中都贯穿了关于实践的理论。列宁本人的一生就是战斗的、革命实践的一生,他不仅仅只是从理论上解释世界,更重视于改造世界。

最后,我还要再一次地引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句话。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在总结和批判前人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考验,证明它是科学的,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当然这里面存在一个如何正确对待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问题,我想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既反对教条主义的照搬照抄,也反对对马克思主义歪曲、篡改,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同“老古董”、“过时的理论”等同起来而加以否定的态度。让我们认真地阅读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抓住活的灵魂,把正确的、革命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到我们的革命实践中去吧!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著作列宁
秒变戏精
拉美有多少“列宁”?
试论儒家和道家著作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试述近代经验论哲学发展的逻辑
梁启超公德观的基本内涵与文化价值研究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画家的数学著作
纪念列宁
最后的岁月
毛主席著作一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