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青
1985年夏,上海团市委首次推出上海市艺术节;1986年秋,天津团市委举办了天津青年艺术节;不久前,北京的几所高等学校也组织了大学生艺术节。这些活动在青年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京津沪的实践证明:共青团开展以艺术为中心的文化活动,触发了青年的“热点”,符合青年的要求,很有“穿透力”和“凝聚力”。共青团借助文化人、文化群体、文化阵地等社会力量,建设自己的文化圈,推动了团的工作社会化,为共青团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共青团以各种方式组织和吸引千百万青年参加文化活动,这对提高青年素质,建设精神文明来说,无疑是一个可喜的尝试。
组织青年开展文娱活动,这是团组织的“传统节目”。京津沪举办的青年艺术节,对以往的传统节目来说,无论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它启示我们联想到共青团与文化圈这个问题,共青团应该建设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圈。
这个文化“圈”,大体是由这样几段“弧”组成的。
第一段“弧”,通向文化人。作家、艺术家、学者中有一大批青年精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人。当今的文化人,离不开青年(观众、读者、知音都以青年为主);当今的青年,也离不开文化人。共青团把文化人请进自己的文化圈,就等于请来了一大批极受欢迎的“编外”青年工作者。坦率地说,有些地方开个研讨会,文化人和团干部都是分席而坐,你觉得他学术味太浓,他觉得你只会搞“五四三”。其实,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也都有自己的局限,也都渴望来个对流。
第二段“弧”,通向文化群体。社团、沙龙和众多的文化小团体,聚集着一大批有思想、有朝气、精力充沛、有活动能量的年轻人。他们希望有个表现的机会,希望有个活动的场所,希望在社会上崭露头角。如果说“精英”应该请进来,那“精英”的团体同样该请进来。有些团干部已经满腔热情地向各类文化群体发出邀请,但有些团组织和他们还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觉得他们是“非正式”的,是“松散”的。其实,智慧、能量和人才的开发,没有那么多界线。谁把有能量的东西包容进去,谁的能量也就大了。
第三段“弧”,通向文化阵地。青少年宫和青年之家是共青团自己的活动阵地;文化馆、文化宫、俱乐部,虽属社会所有,但活动主体也是青年。抓住阵地,开展文化活动就有了物质依托和载体。有阵地才有阵脚,有阵地才有阵容,有阵地才有阵势。
不要简单地把这些地方只看成是“玩”的场所。高雅的“玩”,就是向文明迈进;聪明的“玩”,就是向智慧迈进;各显其能的“玩”,就是向成才的方向迈进。文凭热、致富热、时装热、迪斯科热……有“热”就有活力。“热”中难免有些偏颇,学着把握导正这些偏颇,正是团干部的真本事。
最后一段“弧”,就是采用艺术节这种方式集中地、有声势地推出。哪个年轻人不盼望着过节。象过节一样搞,人才请得来;象过节一样搞,青年才当回事。君不见,天津艺术节历时10天,36项活动,天天上电视,有人打趣地说:“电视台租给你们了。”活动是共青团搞的,主体是各界青年,欣赏和受益的是全社会。
中华民族是个多节日的民族,让各种节日披上文化的色彩,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就提高了。
“文化圈”的内涵,我们还只是认识到这个程度。
迄今,对文化的讨论太多了。我们所说的“文化圈”,一定要给青年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不能让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东西侵入。我们必须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说它是“文化圈”,决不是要搞什么“圈套”,硬让人钻。文化人、文化群体、文化阵地、文化节,这是一个环形建设。有人把它比喻为文化建设的“立交桥”。这倒颇有新意。立交桥是在巧妙而美好地沟通:政治、经济和文化,可以在这里沟通;求知、求富、求乐,可以在这里沟通;团员、青年和团干部,可以在这里沟通;青年和全社会,青年和人民群众,也能在这里沟通。
有沟通就有理解,有沟通就有对流,有沟通就是一潭活水。共青团要建设自己的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