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广文
劳承万的新著《审美中介论》试图从审美活动的主体方面入手,论证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存在一个能作出科学定量分析的中介系统。围绕着立论的主题,作者在注意吸收当代美学研究成果的同时,又认真地对传统美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清理,其中包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美学观点的重新认识,从而在这种传统与现代,“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交叉综合中,提出了自己的美学见解。
作者言称,他是在朱光潜先生美学思想的启示下进一步展开其审美中介理论研究的,也许正因为如此,对朱先生美学思想的精当把握是本书的特色之一。作者认为,朱光潜先生给人的最大启示就在于:必须注意对联系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中间环节”予以足够重视,只有弄清楚这些联系的机制,审美的奥秘才能揭开。也正是在朱先生启发人注意的地方,作者作了富有建设性的工作。
作者首先从认识中介入手,借鉴了皮亚杰的S
“审美表象论”作为审美中介理论的核心环节,是作者花大气力去建设的工程。作者首先从心理学入手,在区分了“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之后,层层递进,对审美表象的基本特征概括如下:首先,审美表象发源于目的表象,因此,感性与理性,真善美都统一于其中。审美表象中的知性和理性,都因为经过情感的过滤,所以才有和谐的运动产生,以与概念的逻辑运动相区别。其次,审美表象是主体诸认识功能的和谐运动,因此,“从这个表象中看出什么”便是一个出发点,它只联系于主体的快感与不快感,而不联系于对象的存在从而求得逻辑知识。再次,审美表象在诸功能的和谐运动中,撇开对象的其他种种逻辑关系,只见出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自由的形式。最后,审美表象尚不是美感物化了的东西,仅仅是一种特殊的主观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它还是一个基本幻象。(第210页)
很明显,在对审美表象的本质与特征的概括中,作者是批判性地发挥了康德“美的分析”的基本观点,对审美表象理论的阐发是较为准确的。此外,对于审美感觉生成问题的理解,无疑是揭示和完善审美中介理论的关键一环。我国目前在此问题上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李泽厚先生的积淀说,这种解释固然具有浓厚的历史感,但同时,李泽厚也提出过主体的“文化一心理结构”问题,这种主体结构又无疑具有浓厚的康德色彩。如何解决这种先天性(文化一心理结构),与后天性(积淀说)的承盾,这似乎又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即使是“积淀”吧,它要不要有逻辑前提及机制,如果需要,该如何把握?据了解作者正在从人类学本体论的角度作深化其审美中介理论的研究,这是一个更为可贵的尝试,我们期待作者的这种“第三领域”的进一步探索有新的突破。
(《审美中介论》,劳承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十月第一版,1.6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