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 墨
一
马克思说:“人不仅用思维,而且靠一切感觉来掌握世界。”
人有五官:眼、耳、鼻、舌、身。
人有五觉:视、听、嗅、味、触。
这五种感觉叫做一般感觉。仅此,还不足以充分感知丰富的客观事物,更不足以感知深层的强烈感情。
因之,除了这五官、五觉之外,还有一种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感觉在。它如灵犀一点、心气一缕、神光一闪、磁力一曳,虽然神秘、恍惚,却分明负载着某种信息在流动。人们无以类之,姑谓之“第六感觉”。
二
第六感觉又叫艺术感觉、审美感觉。
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的不是他所见的那个东西,而是深藏在那个东西里面的个人感受。这个感受愈是独特,用一般感觉就愈难说清。
奥地利作家梅依林克写过一篇童话:
癞蛤蟆问蜈蚣:“当你往前伸出你的第一条腿的时候,你还有哪几条腿同时伸出?当你弯下第十四和第十九条腿的时候,你那第二十七条腿的脚掌在做什么?”
在癞蛤蟆提出这类问题之前,蜈蚣的四十条腿相互配合得很好,听了这样的提问之后,蜈蚣认真思索起来,结果他再也不会走路了。
创作过程也象蜈蚣调动自己的腿一样,虽然操纵自如却自己也无法说清楚。
真正的欣赏,其奥妙也是道不明白的。
在画里:“凝滞的动感”怎么看?“无声的音响”怎么听?
在诗里:“母亲糊进窗格的忧愁”什么形状?“父亲挂在屋檐的叹息”怎么捕捉?
在小说里:《红楼梦》中凤姐与平儿议论贾琏偷娶尤二姐,那“这才好呢”包含的意思难道四个字容纳得了?
“不道破一句”是中国美学的重要原则之一。艺术之妙,正在这既作用于五官五觉又超乎五官五觉的画外之形、弦外之音、文外之旨、味外之味……
德国美学家莱布尼茨对此也深有体会。他指出,鉴赏力是由一些混乱的朦胧的感觉组成的,这些感觉虽然微小,但是结合在一起,便会形成一种“我说不出的什么”。
他强调说:“正是这些微小的感觉在许多地方对我们起决定作用而我们却没有想到。”
这“不道破一句”,这“我说不出来的什么”却又起着决定作用的微小感觉群,往往属于第六感觉。
三
第六感觉伴着直觉。
有的人虽然素不相识却能一见如故,甚至一见钟情,互相吸引的是什么?是风度和气质。
风度气质是人的性格修养和精神状态的综合体现,它包含着许多尚未显示出来的细节,是成于中而形于外的东西。度是风的制约,质是气的载体。风与气从五官出又不仅仅从五官出,它形成一个无形的信息流,作用于对方的直觉。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画家作画为什么十分重视保留第一印象的新鲜感?因此他们面对的对象是生气贯注的有机体,而不是各个零件的生硬拼接。失去了第一印象的新鲜感,也就失去了物之神韵。没有直接的感应,纵然细抠细描也不过“糟粕”而已!
印度诗人泰戈尔在来华讲学时曾在纨扇上题赠梅兰芳一首诗:
亲爱的/你用我不懂的/语言的面纱/遮着你的容颜/正象那遥望如同一脉缥缈的云霞/被水雾笼罩着的峰峦
诗人用雾里峰峦来描述梅兰芳充满神韵的表演给他留下的美好印象。虽然语言不通,他却凭直觉得到了美的享受。
四
第六感觉的触须有时会伸向梦境。
唐元和四年3月21日,白居易在慈恩寺院晚宴,怀念元稹而题诗曰:“春来无计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当夜,宿汉川驿的元稹即梦与白居易同游慈恩寺:“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