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感觉和审美效应(评论)

1986-08-20 04:03牛志强
中国青年 1986年10期
关键词:对象化思索夕阳

牛志强

如果不是我的感觉迟钝,我可以说,这是一篇需要读两遍才能搞明白“故事内容”,然后还要思索一番方可品味出其中意蕴的小说,尽管它还不足三千字。

“他”是什么人?为什么“去看夕阳”?看到了吗?“他”“挣脱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

他是“一个二十六岁的男人”,双目失明——在南疆那夕阳染红的峰峦上,在惊心动魄的轰鸣声中,他经历了一次“壮丽的毁灭”。如今,他住在新建的住宅区。几年来,温柔贤淑的妻子近乎溺爱地照顾着他。然而,他突然感到“烦躁”,“非常非常想独自出门”去登山看夕阳。他看不到,然而确确实实看到了——与其说是幻觉,不如说是心理视觉——夕阳般灿烂的战斗青春。他体验到了战胜自我而又重新获得自我的胜利欢乐。

夕阳,既是时空环境的交汇点,又是人物命运的凝聚物;既是氛围的创造者,又是情绪的对象化;既是真实的存在,又是战士的象征。它浓缩着复杂的人生况味,给人以崇高的审美感受。

而这一切并不靠明白直露的叙说。作者仿佛谙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辩证法,省略了许多字,创造出一个诱导我们思索、诱发我们情感的抽象空间。说它简炼含蓄,说它构思巧妙,都对,却没说到根上。那根便是作者的艺术感觉——直感地把握这对象和传达这种把握的能力。“他”那“训练有素的极好的空间感”,“绝对标准的匍匐姿势”,“他”那敏锐的听觉、对光的奇特感觉——混合着色彩、动势、触觉、味觉的心理视觉,“他”的情绪、心理变化,以及妻子对“他”的眼睛的感觉“冰凉发烫”……都写得细腻逼真,蕴含着多么丰富的感情!初作短篇,能产生这样的审美效应,是不简单的。它说明作者已进入真正的文学层次——艺术感觉的层次。

猜你喜欢
对象化思索夕阳
对象化的思想:人类生活中的信息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关于战“疫”专题的思索与展望
这里的“夕阳”别样红
“非对象化”及其人本价值
浪漫夕阳
夕阳的见面礼
为让夕阳更美好
论对象化及人之存在
深沉的思索
对京剧表演对象化思维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