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弊端之我见

1986-08-20 04:03王燕滨
中国青年 1986年10期
关键词:清官小农伯乐

王燕滨

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广义来讲,它可以囊括人们的全部思想和生活方式。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是社会成员对政治生活的观念和态度的总和。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在该民族的历史上一点一滴积淀而成的,从古至今,犹如一条不间断的长河。因此,任何一个民族在建立现代社会的时候都不可能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今天,在中华民族锐意改革,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清点一下背负的历史包袱,我看是有益处的。

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农业社会,我们通常称之为“封建社会”。其实,“封建社会”的原意是指西欧中世纪的领主分封制。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的情况和西欧并不相同。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所实行的并不完全是“封建制”,而是一种建立在地主土地所有制之上的官僚集权制。这种经济和政治上的基本差别,使中国在两千多年的传统社会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择其要旨,可以归纳出以下十个主要方面。

第一,大一统思想。这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区别于西欧的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直接反映。西方封建社会的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各种政治权力。因此,在农奴的眼睛中,只有领主,没有国家,更谈不上什么“大一统”了。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自秦王朝统一中国之后,“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思想就逐渐确立起来了。此后,不论社会怎样改朝换代,“大一统”始终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政治理想,始终是人们评价某个王朝或某个君主的重要标准。按照这种思想,一个社会首先应当是高度集中的,权力越集中,社会的进步程度就越高;其次应当是高度统一的,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越一致就越有力量,越有效率。应当承认,这种思想在历史上曾经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今天,它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阻碍却愈来愈明显了。在现代社会中,片面强调“一元化”,往往只能压抑人的积极性,多元化正在成为动员社会力量,提高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效率的主要方式。

第二,清官思想。盼望清官、好皇帝,这是中国农民世世代代的最高政治愿望。这种愿望既反映了受压抑的小农的痛苦,也反映出他们自身的局限性。清官思想的内容可以归结为两句话:(1)民众的命运不应当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应当掌握在“官老爷”手中;(2)社会弊病的根源不在于社会制度,而在于“贪官污吏”。因此,社会的进步和改革就没有必要触及社会制度,只要把贪官换成清官就可以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种制度愈是以“好人掌权”为假定的前题,就愈容易被坏人所利用。清官毕竟是百年不遇的,所以老百姓就难免对清官敬若神明,甚至作为偶像来崇拜,这就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此起彼伏的造神运动。其结果是清官由人变神,让老百姓在精神上有所寄托,多年来深受人们欢迎的清官戏主要就是起的这种作用。因此,清官思想在本质上并不是推动社会改革的动力,而是维护传统社会的心理支柱。

第三,草民思想。草民思想,顾名思义就是说民众不过是一些小草,他们在社会上只配充当单调的、微不足道的角色,没有资格充当多种角色,特别是主人角色,只有甘心作小草的老百姓才是真正的良民。这是一种典型的适应传统社会的思想。我们知道,在传统社会中,一个人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往往是单一化的。奴隶的角色就是会说话的工具,小农的角色就是农业劳动力加上家庭成员,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投票、游行、竞选。这种个人角色单一化的状况必然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逐渐向多样化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个人承担多种社会角色,特别是政治角色的机会越来越多,条件越来越成熟。要想使每个人扮演好自己的基本角色,做到“诸神归位”,应当靠权利义务教育,而不是向人们灌输草民思想。

第四,宗法思想。宗法思想根源于农业社会中的家族关系。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自然村落必然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环境,在自然村落中排列有序的家族宗法关系也必然渗透到所有的社会关系之中,宗法思想作为一种政治文化,主要有以下五种表现:(1)老人主义。在家族关系中前辈至上是理所当然的,儿子的能力再强,也要等到父亲死后才能成为一家之长,这种关系反映到政治方面,就是论资排辈和官职终身制。(2)特权主义。特权主义实质上就是把传统家庭中的不平等带到了社会上,使家长在家庭中的特权转化为官吏在社会上的特权。(3)家长制。从狭义来讲,家长制主要是指个人专断的作风。传统社会中的“县太爷”不仅名为“父母官”,实际上,也把县衙门当成了无可争议的“一言堂”,可谓名副其实的家长制。(4)血统论。宗法关系是最讲血统的,在地位和财产的继承权上,不仅嫡庶有别,而且长幼有序,反映到政治生活中,就形成了各种形式的官位和特权世袭制度。(5)人情关系大于法律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不是角色与角色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是亲朋之间的感情关系,如果发生冲突,后者必然战胜前者。由于传统文化在人们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由于产生这种文化的基础——自然村落仍然广泛存在,所以这五个方面的问题还依然到处可见。

五、伯乐思想。众所周知,伯乐是一位挑选千里马的能手,把伯乐精神运用于选拔人才,特别是任用官吏方面,是传统文化在人才产生方式上的具体体现。按照伯乐选马的方式,一个有才之士要想脱颖而出,只能寄希望于外部力量的挑选,寄希望于偶然的机遇,不能靠自己去竞争冒出来。因此,一个社会要做到选贤任能,只须多安排几位“好人”掌握选拔权,不必建立一套好的人才和干部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讲,伯乐体制比科举制更为落后。当然,我们并不想把伯乐本人贬得一无是处。在“伯乐体制”下,多几个伯乐毕竟是件好事。但是,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没有科学的选拔人才和干部的制度,伯乐再多也是无济于事的。

六,官本位思想。在经济学中有个“金本位”概念,意思是指以黄金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以此类推,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职作为社会地位的一般等价物。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特殊产物。我们知道,西欧封建社会实行的是分封等级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他的土地财产是直接挂钩的。而中国与此不同,地主本人并无直接的政治权力,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是建立在官僚体系之中的,称为官僚等级制。因此,一个财主光有钱并不能表明他的地位,他必须花钱捐个官;一个读书人学问再高也很难博得社会的尊重,他必须考个官职才能提高自己的地位。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官职拜物教”可说是源远流长,至今,人们仍习惯于用官阶,如局级、处级、科级,来衡量各种社会角色的高低贵贱。

七、无为思想。无为思想发端于道家的无为哲学,后来又成为儒、道、释三教合流的交汇点之一,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历代王朝残酷的文字狱,又从反面进一步加深了这一影响。无为思想表现在政治文化方面,就是政治上的消极态度。“难得糊涂”、“吃亏是福”,就是这种思想的最好写照。所谓“难得糊涂”,无非是要人们对身外之物、国家政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采取一种冷漠态度。但是冷漠的结果往往是损害自己和大家的利益,也就是“吃亏”,于是为了谋求心理上的平衡,就需要一种“精神胜利法”,相信“吃亏是福”。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这种思想与政治参与的民主化趋势是格格不入的。

八、正统愚忠思想。忠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当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忠往往比孝更为重要。作为一种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忠”字所包含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首先是正统观念,其实质是把正统性和权威性等同起来。阿斗无论怎样不中用,只要他是刘备的亲生儿子,诸葛亮就必须俯首称臣。其次是愚忠观念。文官武将明知君王昏庸,但又要保全自己的忠诚,那么,出路就只有一条:压抑智慧。忠君只有忠到是非不分的愚蠢程度,才算是真正的忠臣。愚忠思想不仅表现在生死大节上,而且表现在每一件小事上,这就是无条件地相信最高权威的正确性。工作中有了成绩,其原因一定是“圣上英明”,有了错误则肯定是“奴才该死”。“经”永远是好的,如果出了问题,就在于下面的歪嘴和尚念坏了。这些观念深藏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一有机会就表现出来。“文化大革命”中的“三忠于”、“四无限”活动就是这个病根的疯狂发作。

九、中庸思想。中国人历来以中庸为美德,为人处事讲究不偏不倚,赞赏性格内向,城府深,反对旗帜鲜明,态度明朗,言辞锋利。这种中庸之道渗透到政治文化中,就成为人们评价政治和参与政治的一项重要准则。人们常说,在中国主张改革的人很难有什么好结果,其原因除了传统势力的强大与顽强之外,中庸思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凡是改革,没有不冲击“老一套”的,既然是冲击,就会搞点矫枉过正的事情。激进本来是改革者不可避免的特征,即使有些过分之处,比起改革的成就来也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很多人,包括在改革中受益的老百姓,在评价改革者的时候,却偏偏不以是非论人,而以善恶论人,并且把中庸之道作为善恶的主要标准。古往今来,无数的改革者虽然在社会变革中“过五关,斩六将”,但最终却在传统文化面前“败走麦城”。

十、小农平均思想。传统社会中的小农平均想想和现代社会的平等思想完全是两回事。现代平等思想主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而小农平均思想却主张结果均等,否定竞争,其后果必然是压抑进步,保护落后。这种平均主义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而且表现在政治文化中。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利益上的平均主义,也就是不分青红皂白地主张利益均沾。小农的眼睛常常是只见权利,不见义务,或者是只见权力不见责任。用小农的思想去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原则,只能产生“共产风”、“大锅饭”的结果;用小农的眼光去看待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只能导致不要任何权威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小农平均思想的另一种表现是责任平均主义。那些主张利益面前人人平均的人,遇到责任必定互相推诿。责任平均主义发展到极点,就是名为集体负责,实为无人负责的“责任大锅饭”。“责任大锅饭”与“利益大锅饭”一样,都是现代社会的腐蚀剂。

在本文行将结束的时候,笔者有必要作两点说明:第一,上述十个方面仅仅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外在描述,而且是不全面的描述,其目的在于引起各界朋友,尤其青年朋友的重视和深入研究;第二,对任何事物都应当一分为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当然不能例外,本文的重点在于批判传统文化的弊端,并无全盘否定民族文化之意。

猜你喜欢
清官小农伯乐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四)
—— 陈廷敬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清官廉吏(一)
——狄仁杰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千里马无须伯乐证明
中国小农家庭的未来:兴起抑或衰微?——兼评《发展型小农家庭的兴起》
共营促共赢——小农经营如何向现代农业转变
伯乐之子按图索骥
伯乐传道
清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