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青年的前卫意识

1986-08-20 04:03杜哲森
中国青年 1986年11期
关键词:现代派美术意识

杜哲森

关心美术的人,都还会记得前几年那些曾经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青年画家们的创作,如罗中立的《父亲》,王川的《再见吧,小路》,陈丹青的《西藏组画》,等等;在耳畔也还依稀回响着当时青年们呼喊得最高的口号——“表现自我”;至于青年们对五花八门的西方现代派艺术的热衷和生吞活剥的接受过程更是记忆犹新。这一切在当时曾被看作是美术界了不起的变化,人们对青年们在创作上表现出来的活力和开拓精神以及取得的成就是欣喜的,但对他们中一些人提出的口号和对西方现代派艺术的迷恋又感到不安。

如今,时间仅仅过去了三五年,一些美术青年所掀起的浪涛较前几年不知又高出了多少倍。五年前,最激进的一些美术青年喊出的最激进的口号不过是:“柯罗惠支是我们的旗帜,毕加索是我们的先驱。”而如今他们都主张推翻一切艺术楷模,否定一切既成的艺术观念。他们不但不肯重复他人,甚至连重复自己也认为是不可取的。他们只相信一点,这就是不断的求新图变。正象一些青年在自己的画展前言中所讲的:“艺术,无规矩、无定律、无标准、无楷模、无样板、无大功告成、无登峰造极、无天下第一、无一劳永逸!艺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识、有痛苦、有孤独、有呐喊、有大哭大笑、有大痴大癫、有放浪形骸、有苦海无边!艺术,只有一字规律:变!”对一度热衷的“表现自我”这一口号而今也产生了怀疑,或者说对“自我”的认识开始深化了。下面是一个青年人对“表现自我”价值的分析:“面对这些五花八门‘自我表现的作品,不由得在我心中产生了一些疑虑:它们是真实的吗?……我认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首先应当是艺术家个人基于对社会、对人生所持的态度以及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的一种内在情感的形式表现,追求那些真实的自我表现的目的,是为了告诉人们被生活表面掩盖着的真实,从而使人看到自己的存在,同时得到生活的力量……有些人避开社会现实,躲进了‘自我的小天地,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不闻不问,挖空心思地寻找‘自我。殊不知,艺术史上的大师所以成功,哪个不是与自己的时代、民族的命运以及社会的审美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伟大,并不仅仅因为他们真实地表现了自我,同时也是因为他们通过这种自我真正担负了时代的精神、民族的命运和审美发展的社会责任。因此,艺术家及其作品绝不是孤立的。那种对社会、对人民不负责任的、空洞的自我表现,不应该成为中国现代艺术发展中所追求的东西。”这分析虽然尚欠理论的深度,但出自一个青年的认识,无疑标志着美术青年在艺术真谛的追求上又跨进了一步。

对西方现代派艺术,青年们虽然依旧是充满兴趣的,但也逐步地克服着以往的盲目迷信,而开始用一种比较理性的目光加以审视。他们不甘心被它俘获,而是力图从中脱胎出属于自己的现代艺术。更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这就是这些美术青年在“寻找自己”(即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种群体意识,想通过集体的联合,共同的努力使创作在社会上产生影响。

总之,当前的青年们的美术创作,同前一阶段相比较,已经由历史的反思转向未来的进取;由艺术规律的复归转向纵深领域的开拓;由人的尊严的确认转向主体意识的高扬;由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转向思索宇宙人生的隐秘。在这个转化过程中,青年们显示出来更高涨的主体意识,更执著的追求,同时也表现出更具有挑战性的姿态和更严重的排他性与破坏性。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一如当初被西方达达主义否定掉一样,现在也被我国的一些激进的美术青年所否定,他们要建造一种全新的艺术观念。在这个观念中,艺术已经不再是迎合与适应,而是征服与塑造;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所抒发的思想与感情,所揭示的意蕴与观念,不是想给人们以愉悦,而是给予一种强烈的刺激。这样做的结果,是作品与群众的审美心理发生了严重的格拗,他们就是想让人们看了不舒服,或是难于理解,唯有如此,才能显示出“前卫”艺术的自身价值。

美术青年们(当然不是全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而且做得这样自信、这样“执著不舍”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波及全国的经济、政治改革的浪潮给他们的艺术探索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条件。正是摧枯拉朽的变革大潮赋予青年人以同样的摧枯拉朽的信心和勇气,他们的过激思想和“侵犯性”的艺术探索,正是时代精神在文化上的映象,是民族崛起的时代意识在青年文化心理上激起的一种情绪骚动。

二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西方文化的引进对这种骚动情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西方现代文化是西方社会传统价值观念崩溃后的产物,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但觉醒后的自我面对着的却是一个敌视和毁灭着人类自我的社会实体,于是人们诅咒这个实体,用一种“恶”的形式对人类的过去和现在予以嘲弄和否定。这种文化现象之所以会被我们的一些美术青年所接受,并成为他们孜孜以求的东西,是因为当前我们所进行的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是起步于一场空前的民族劫难之后。美术青年对这场噩梦的厌恶心理直接导致了类似西方传统价值观念崩溃后的社会心态:用自己警醒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理性的批判的意识去审度现实,一切神圣的事物都失去了灵光,只有自我和觉醒了的主体精神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

第三个原因是由青年自身的素质决定的。美术界最激进的青年是在迪斯科的旋律和节奏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自视是时代的幸运儿,是天之骄子,他们有充沛的精力和从中、西文化中各自检取来的人生哲学和艺术观念。这使他们得以在时代的洪峰尖上腾挪翻搅,成为艺术界的春风得意的弄潮儿。这是“不在乎一切”的一代,是冲出了闸门的激流,是脱落了缰绊的野马,正象画家韦启美讲的:“他们对老一代画家珍惜创作自由的心情感到惊异,因为他们认为创作自由好比宽阔的高速公路,艺术车轮可尽情奔驰。他们也许对社会期望得太多,而还没有意识到时代和人民要求他们负起多么沉重的责任。”

正是因为青年美术家还没有意识到时代和人民要求他们负起的责任的沉重感,所以他们基于情绪上的骚动而在艺术上掀起的波澜就还是局部的震荡,就还难以形成与伟大的时代相谐调的和音。从令人眼花缭乱的形式风格和标新立异的口号上看,似乎是与时代的大变革同步的,但从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意蕴、情绪和基调上看,却是与我们的时代精神相悖逆的,这就是在他们的创作中每每流露出心灵深处的困惑和迷茫,冷漠和抑郁,乃至沮丧与虚无。他们是在思考,但不是面向现实世界(因为他们对现实还缺乏理解和认识,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兴趣),而是面向一个虚缈的观念,一个茫茫的天宇,或是弗洛伊德所揭示的那个“黑暗的世界”——人的潜意识。他们觉醒了的主体意识在寻找自己的价值,但却忽略了自我价值的自我充实。为此,他们在艺术上的种种探索和冲刺常常是印有西方现代派艺术的鲜明的印证,并且重蹈了西方现代派艺术的自生自灭的覆辙,这本来是他们所不愿意的。

有的论者认为当前美术青年的创作中浸渍着一种深层的悲剧意识,而所以会如此,就因为青年们的艺术根柢还没有深深地植入现实生活的沃壤之中。在他们的创作中,玄想的成分往往被认为是主体意识的高扬,而其实不过是自我意识的扩张和自我价值的膨胀。这种扩张和膨胀会给他们带来精神上一时的满足,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某种自己也捉摸不出的失落感,犹如一只断了线的风筝:自由是有了,但却不知道自己将飘向何处。

上述这一切发生在青年身上,都是正常的,它非但不能成为责难他们的口实,反而应该被看作是青年走向成熟的必不可少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尽管迈得幼稚,甚至有点歪斜,但它却显示出我们的美术青年具有成为精神强者的素质,不是吗?西方一百年来所进行的种种艺术探索,在我们这里,青年们仅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把它们全部重新试验过了,而且这种试验是在不被理解、顶着巨大压力的情况下进行的。为此,对美术青年在艺术上所作的各种探索,我们应该给予关注,给予理解和正确的疏导,因为我们艺术的未来毕竟是属于他们的。

猜你喜欢
现代派美术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三论”新视野下的美国后现代派小说
创意美术
探出城市日常生活的“恶之花”:《英美现代派诗歌中的城市书写》评介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生活比较法”:走进现代派小说的艺术世界——以卡夫卡《变形记》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