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尚瞰
天下好的诗文,不少都成于巧运神思,出奇制胜。在诗歌创作中,“逆挽”法就是一种以奇巧取胜的好手法。
比如,“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曾在一次酒宴上吟出了“柳絮飞来片片红”的诗句。谁见过红色的柳絮呢?没有。于是众人都讥笑他的“荒唐”。然而,就在众人认定他败句已成之际,金农却“峰回路转”,从容不迫地吟道:“夕阳方照桃花坞”。映着夕阳的柳絮不是带着红色的霞光么?众人这才品味到诗句之妙,不禁拍案叫绝。
明代名士解缙有首祝寿诗,则更奇崛峥嵘,令人莫测。据民间传说,解缙去给一位老太太献寿,劈头一句就是:“这个婆娘不是人”,把个老太太弄得发昏章第十一,差点儿气死。不料就在这气氛紧张的时候,解缙笔锋一转:“九天仙女下凡尘”,老太太马上转怒为喜,乐得连嘴都合不上。可是,不等老太太高兴完,下面又是硬梆梆一句:“生的儿子都是贼”!把刚缓和过来的气氛又搞紧张了。但诗人又妙句回天:“偷来蟠桃献至亲”,使一家人怒意冰释。
金农的两句诗和解缙的祝寿诗,如果顺着写,“底牌”全露,一目了然,就毫无情趣了。可他们采用“逆挽”法,后的先说,先的后说,就创造了一种宛转曲折、变幻莫测的新奇意境。
还有一种“逆挽”法,光看前面的诗句,谁都认为低能蹩脚,可是后面的诗句一出,竟点铁成金,妙不可言。
清代戏剧家李调元写过一首骂麻雀的诗,开头两句:“一窝两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似乎是孩童的顺口溜,哪里有半点诗味。但随后三四句一补:“食尽皇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则对麻雀的骂趣全出,并且旁敲侧击,言近旨远。
还有人采取“逆挽”法,随机应变,因势而取,使“诗到绝处又逢生”。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黄昏时分,见天际飞来一只白鹤,就要随行的文人学士即兴赋诗。有个叫冯诚修的吟道:“远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颈雪为衣。”乾隆听后却出了个难题:“我要吟的是黑鹤,不是白鹤。”众人一听个个瞠目结舌,冯诚修却不慌不忙顺势吟出:“只因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墨池。”将吟白鹤的诗变成了吟黑鹤的诗,补得天衣无缝,不留痕迹。
“逆挽”法构思不同凡响,运笔不入流俗,有时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有时又点铁成金,化拙为巧。其“藏锋处鬼神莫测其渊,露锋处天下莫挡其锐”,善为此道者,诗情更为曲折有致,意境格外新奇脱俗。
(小闻推荐,摘自1985年3月16日《光明日报》)